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标签新闻     
新事新言“布什内阁之所以对他们所掌握的情报进行撒谎,是因为美国人民难以接受伊拉克战争的实质。于是,切尼就摆出一副担心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威胁美国的姿态。至于与基地组织的联系,那完全就是胡扯。”———美国学者爱德华·路特维克道出了布什政府为什么要在伊拉克情报问题上作“手脚”。“克里在外交问题上将有强烈的个人兴趣,而不像布什……布什甚至连报纸都不看。”———总部设在布鲁塞尔的德国马歇尔基金会跨大西洋中心常务主任威廉·德罗兹迪亚克对美国总统选举中的两位“劲敌”发表的观点认为,二者之间存在根本的不同:克里注…  相似文献   

2.
布什,又四年     
前不久,布什正式宣誓就职,开始了他的第二个任期。布什似乎和“二”这个数字有不解之缘。他是二战以来支持率第二低的总统。不过,美联社的评论说:低支持率并不妨碍布什开始自己雄心勃勃的第二任期。按照惯例,在接下来的第二任期里,布什真正能发挥权威的时间只有二年。剩下的二年,按照布什自己的说法,就是“跛鸭”总统了。而他要面对的是已经持续了22个月的伊拉克战争和被民主党指责为分裂成二半的美国。1月20日,华盛顿被一场罕见的厚达五厘米的大雪覆盖。这是“暖冬”中最寒冷的一天,然而凛冽的寒风阻挡不了第55届美国总统盛大的就职典礼火…  相似文献   

3.
时机显然是经过精心挑选的——美国大选之后、总统就职之前的1月12日,白宫宣布:美国在伊拉克的武器核查小组已经结束使命,在美国发动伊战前伊拉克没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如此一来,布什政府发动伊拉克战争的两大理据——萨达姆政权支持恐怖组织、研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都已被美国自己否定。可是让人遗憾的是,布什仍宣称他对发动伊战“不感到遗憾”。除了部分国会议员发出质疑之外,美国国内似乎也没多少人认真对待这一问题。最新民意调查显示:多数美国人对布什第二任期抱有期待。研究美国的学者常对美国怀有“爱恨交织”的复杂情结。美国国内…  相似文献   

4.
时事点评     
5月1日晚,美国总统布什在从海湾返回的“林肯”号航母上发表全国讲话,宣布联军在伊拉克的主要战事结束。布什的讲话已难觅“联合国”的踪迹,这与老布什在海湾战争后高举“联合国”大旗的态度相去甚远,也预示了美国将抛开联合国主导伊拉克战后重建的“宏图大志”。果然,美、英、西三国9日和15日两次向安理会提交了关于取消对伊制裁的决议草案。草案将联合国的作用仅限于协调人道主义援助,大大削弱了联合国的作用。为了“追认”对伊战争的合法性,该决议也只字不提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一事。尽管表示上布什踌躇满志,但此时处于无政府…  相似文献   

5.
后布什时代的对外战略走向取决于伊拉克局势、反恐战争以及美国国内政治动向。小布什在白宫的任期还剩下最后的一年多。作为连任的美国总统,他已不可能再参加下一任美国总统的竞选。从历史的经验看,连任总统的最后一两年往往会成为执政的"垃圾时间",如今的布什恐怕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6.
在两伊战争中,伊朗精神领袖霍梅尼有两大愿望: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下台,在伊拉克建立伊斯兰共和国。他带着未能圆上这两个梦的遗憾离开了人世。没想到,在他去世十多年后,美国总统乔治·布什似乎正为他圆这两个梦。  相似文献   

7.
追风人物     
布什借酒消愁前不久,美国媒体惊曝,美国总统布什正深陷严重的“酗酒危机”。由于未能妥善处理“卡特里娜”飓风严重灾情,再加上美军在伊拉克遭遇重创,布什面临政治生涯中最大危机,支持率也降到最低点。被焦虑包围的布什总统不堪压力,唯有再次借助酒精麻醉自己,以至无法自拔。众  相似文献   

8.
美国推翻萨达姆政权的目标似乎已经确定。尽管布什最后没有确定用什么方式将萨达姆赶下台,但美国中东特使的一席话似乎已经说得很明确,现在对美国来说不是“是否”而是“何时”对伊拉克动武。动武计划出台据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日前披露,美国国防部的军事策划人员已向美国总统布什提交对伊拉克动武方案,计划在八周内摧毁伊拉克的陆军和空军力量,并把萨达姆撵下台。方案所以订为八周,是因为美军要争取在最短时间  相似文献   

9.
时事概览     
布什战胜克里,成功连任美国总统历时8个月的2004年美国总统竞选终于落下帷幕。11月3日上午,美国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克里给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现任总统乔治·W.布什打电话,承认自己在大选中失败,并向布什获胜表示祝贺。至此,布什得以成功连任,成为美国历史上的第44任、第55届总统。同日,胡锦涛主席、曾庆红副主席分别致电布什与切尼,祝贺他们连任美国正副总统。布什表示,未来四年将动用一切国家力量打反恐战争,改革过时的税收法,将强化社会保险制度,将致力于促进经济增长,将维护更深入的“家庭及信念”价值观,将为“自由与和平”而战。鲍威尔…  相似文献   

10.
当布什总统5月1日神采飞扬飞到“林肯”号航母,踌躇满志地向世界宣布伊拉克战争主要战事结束时,他决没有想到,这一切其实仅仅是开始。几个月来,神出鬼没、打了就跑的伊拉克游击队,袭击的是驻伊美军,打痛的是布什的心。自3月20日开战以来,美军已阵亡300余人,伤1300余人。而阵亡士兵中1/4是在5月1日———即“主要战事结束”以后遇袭身亡的。美国《洛杉矶时报》10月7日的一篇对两个自称是伊拉克费卢杰地区抵抗运动领导人的专访再度引起了人们对伊拉克抵抗组织的注意。尽管两位“游击队长”的言谈话语之中难免有夸大不实之词,但对比以前在电视…  相似文献   

11.
伊拉克当地时间20日5时35分(北京时间20日上午10时35分,美国东部时间19日晚9时35分),美军战机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投下第一枚炸弹,这标志着美国及其盟国酝酿已久的“倒萨战争”正式开始。05∶35美军战机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投下第一枚炸弹,第一轮空袭开始05∶48白宫发言人弗莱舍证实对伊战争已经开始06∶11美军对伊拉克目标发射了第一枚巡航导弹06∶15美国总统布什发表电视讲话06∶32美军战机开始对巴格达进行第二轮空袭06∶40萨达姆长子乌代宣布,伊拉克开始圣战回击美进攻06∶48美军开始对巴格达发动第三轮攻击06∶51美军占用伊拉克电台…  相似文献   

12.
谁帮了布什谁坏了克里11月4日,跌荡起伏、充满悬念、紧张激烈的美国大选有了结果———克里惜败,布什连任。是谁帮了布什的忙,让他获得连任?是谁使了坏,使克里功败垂成?不管你信不信,追本溯源,他就是恐怖头目本·拉登!本·拉登发动了9.11恐怖袭击,而9.11改变了一切:首先,为布什从一个弱势总统“成长”为一个坚定有力的强势总统、战时总统提供了“契机”。其次,使美国人民丧失了安全感。冷战后,外交安全问题第一次上升为总统选举中选民最为关注的议题,而传统上,多数选民认为共和党比民主党更擅长处理此类议题;而布什“反恐”表现使他在这一议…  相似文献   

13.
在2003年的编年史上,美国军队注定要占有一个重要的位置。它打赢了伊拉克战争,并挟其余威积极谋求在全球的重新部署。美国总统布什2002年在清华大学演讲时表示,美国要做“山巅上的灯塔”。的确,布什说出了美国心中的一个梦。多少年来,美国一直在追求主导世界,也一直在用行动“拯救”世界。“行动”中注重武力。翻开不算长的美国历史,在硝烟与弹雨的穿行中,美国已造就了一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头号军事力量。如今,美国的大兵遍布全世界,他们承载着美国的“光荣与梦想”……在本期的“世界知识茶座”上,我们邀请两位军事专家———金一南和樊高月品茗细谈。  相似文献   

14.
读编往来     
就在本期《世界知识》即将付印的时候,2003年3月20日北京时间上午10∶35,在美国总统布什对萨达姆父子发出“最后通牒”48小时多一点时间之后,蓄势已久的美国对伊拉克战争终于打响。对这场战争,人们的心情是复杂的,人们的感受很难用简单的话语表达清楚。本期“封面话题”所涉及的关于“挺战”和“反战”的争论,就是这种复杂心态的表现,它反映了人们对这场战争的认识有多么不同。自去年新一轮伊拉克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知识》就与读者一起关注着事态的进展,并涉及了事态背后的种种相关问题。《讲述阿拉伯人》(2002-16)在原教旨主义…  相似文献   

15.
标签新闻     
新事新言“嗨,我们的同事布莱尔?他完全是个白痴,一个低能儿。”———西班牙最大的在野党工人社会党领导人、未来的党首何塞·博诺对首相阿斯纳尔与布莱尔走得很近感到愤怒。“布什自2001年1月入主白宫开始,便着手筹划入侵伊拉克。”“布什在内阁会议上的表现就如同一个盲人在一群聋子中间穿行。”———美国前任财长保罗·奥尼尔日前在他的新书《忠诚的代价》中认为布什为伊拉克战争蓄谋已久,并对其减税计划提出尖锐的批评。他是首位对布什发起攻击的前布什政府重要成员。“我不会再回伊拉克担任以前的职务。我已经放弃了找到伊拉克大规模…  相似文献   

16.
在今年的戛纳电影节上,美国记录片《华氏911》获得最高奖项———金棕榈奖。这是戛纳电影节第一次把大奖颁给一部记录片。而与此同时,这部电影在美国却遭到“封杀”。影片导演迈克尔·摩尔在颁奖仪式上说了这么一句话:“除了一个人(布什),全世界都想早点看到这部电影。”尽管戛纳奖的评委会主席昆汀·塔伦蒂诺说“给这部电影发奖是出于艺术考虑而不是政治考虑”,但不管是喜欢还是不喜欢这部电影,人们更多的是从政治层面上关注它的。电影节带领人们重新审视过去的两年———美国遭遇9.11袭击,于是,恐怖头子拉登和美国总统布什成了不共戴天的冤家对头。然而,追根溯源,人们发现,拉登家族与布什家族其实有着不同寻常的两代“恩怨情仇”———这是电影中最具轰动的一幕。迈克尔·摩尔声称,拍摄这部电影,就是要揭露美国反恐战争与伊拉克战争的真相。那么,如何解读迈克尔·摩尔所揭露的“真相”?  相似文献   

17.
标签新闻     
4月7日至8日两天的时间究竟对伊战争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大可以等到日后交给军事家和文学家们去评说和描绘。我们只是看到这样的事实:美国总统布什和英国首相布莱尔此间在英国贝尔法斯特会晤,此后,联军便一路高歌猛进:夺巴格达,占巴士拉,轻取提克里特———萨达姆的老家;伊拉克战争似乎缺少过程地一下子步入了尾声。战争的焦点也由孰胜孰负转向了伊战后重建。联合国在伊重建中的作用逐渐成为国际社会的新论题。从目前的情势看,美国显然占了上风,以美国人为首的伊拉克临时政府也已现雏形。但是,突然从铁腕统治下“解放”出来的伊…  相似文献   

18.
2006年11月29日,伊拉克总理马利基原定要和突访中东的美国总统布什及约旦国王阿卜杜拉在约旦首都共进晚餐,可他突然失约了。至于为什么?众说纷纭。其中一种说法是,伊拉克国内有人反对马利基和布什会面。这个人是谁呢?他就是穆克塔达·萨德尔——“伊拉克最危险的人”——美国《新闻周刊》12月4日一期将他评为封面人物。人们也许还记得,在处决萨达姆的现场,那些对萨达姆羞辱起哄的人正是高喊着萨德尔的名字“穆克塔达”。  相似文献   

19.
陈宣圣 《世界知识》2008,(10):35-35
再过几个月布什总统就要“交班”走人了。不论谁接班,都不得不接受布什留下的阿富汗和伊拉克这两个战争遗产了。布什原以为他能很快结束这两场战争,并企图在胜利的基础上建立起两个“民主”样板,从而引导整个中东走向“西方化”,实现由美国领导的“大中东计划”,借此牢牢地控制中东地区。  相似文献   

20.
16日英美两国政府分别就伊拉克集中在科威特的英美公民做法向伊提出抗议;18日伊拉克政府决定扣留“侵略国”在伊和科的所有公民,联合国通过第664号决议,要求伊允许外国人离境;19日伊提出西方人离境条件,美英拒绝接受;20日伊宣布已将一批西方人转移到重要军事设施。伊拉克总统萨达姆致美国总统布什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