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近代云南地缘战略地位形成的基本要素可细分为自然地理、人口和民族分布、区位、文化、矿产资源、军事地理、政治七个方面。边疆、民族、山区构成近代云南地缘战略地位中最基础和最稳定的要素,而通道、文化、资源则成为影响地缘战略地位的活跃因素。  相似文献   

2.
布朗族是云南特有民族、跨境民族以及全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普遍信奉民间信仰和南传上座部佛教,与缅甸等东南亚国家的布朗族长期保持着密切联系和友好往来。运用民族学田野调查方法,通过对西双版纳勐海边境地区中缅两国布朗族在宗教节庆、佛爷修行、跨国婚姻、边贸合作等方面交流互动的考察发现,布朗族边民之间频繁的跨国流动和宗教文化交流,一方面对边境地区的民族团结、文化传承以及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起到了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也给我国边疆的社会和谐与国家安全带来诸多挑战。因此,加强中缅边境地区的宗教事务管理,构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跨境民族地区的国家认同建设,对维护边疆稳定与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现代化进程中,人口较少民族语言文化的延续和传承面临困境。以地处云南边境金平地区的布朗族(莽人)为例,分析了当前人口较少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并在实地调研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人口较少民族语言文化抢救保护的几种途径——原生态保护、开发保护、立法保护、传媒保护及教育保护等,探讨了人口较少民族文化的保护发展以及民族地区和谐文化建设具有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云南已经建成较为完整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但在国家文化建设总量投入较少、并且向东部倾斜的背景下,云南公共文化建设投入整体水平偏低。由于云南人文历史、经济社会的特殊性,公共文化建设较为复杂,在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目标之上,还承担着社会和谐、边疆稳定、民族繁荣多种任务。针对云南公共文化服务的特殊性,要进一步明确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财政责任,并向落后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形成合理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体制架构。  相似文献   

5.
刘三姐山歌文化为壮民族建构了一个巨大的身份、民族和文化的非对抗性的认同空间,这一文化认同空间决定了壮民族与中华民族的血脉联系及和平共处的历史与现状。它不仅是刘三姐山歌文化富有生命力的深层底蕴,亦为解决当今世界的国家、民族、地域的文化冲突和祖国的统一大业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6.
论大力扶持西藏门巴族、珞巴族发展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西藏的门巴、珞巴族属我国22个人口在10万以下的人口较少民族,是西藏乃至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随着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作出要求加快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重要批示,国务院召开全国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工作会议,《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2005—2010年)》和《西藏自治区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专项建设规划(2006-2010年)》的实施,国家和西藏自治区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对门巴、珞巴族的扶持力度,门巴、珞巴族社会经济迎来发展黄金时期。国家和西藏自治区专门扶持门巴、珞巴族具有重要而特殊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7.
处于地理空间和社会发展边缘位置的人口较少民族,通过文化齿轮的多级传输,与中心位置上的都市社会紧密联系起来。横向上看,以商品和人口流动为载体的物质文化齿轮快速运转,逐步削减和模糊了中心与边缘之间的界线。纵向上看,人口较少民族的精神文化齿轮和制度文化齿轮,具有与物质文化齿轮不同步的运转速度,导致中心与边缘的文化差距在日益扩大。  相似文献   

8.
明清时期,白族名家大姓在滇西盐井区域的开发中,促进了人口、经济和文化这三大过程的整合与变化,使偏于滇西一隅的白族盐井地区民族社会进入了"略与中夏同"发展层面,为祖国西南边疆各民族的融合与国家认同作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9.
城市街区、公共空间是一个城市的特色和灵魂,也是一个城市的历史文脉所在.瓷都景德镇在千年瓷业发展历史中,积淀了独具特色的与瓷业生产、生活、贸易、信仰等相关的城市景观.本文以街道、里弄、会馆为切入点,从血缘认同、地缘认同、行业认同和信仰认同等方面阐述了手工业城市景德镇城市景观中的瓷业文化认同,揭示了城市发展中人际关系和社会组织变迁的脉络,找寻了城市现代化的精神文化源头.  相似文献   

10.
冯瑜、赵卫东、李红春著《"地方性"的尝试:云南回族特殊族群民族认同、族群关系及社会文化变迁研究》是第一本较为全面和系统地介绍云南回族特殊族群的书籍。云南地处中国西南边陲,从历史到今天都是一个人群与文化  相似文献   

11.
<正>中国拥有几千年亘古不断的农业文明,乡村是民族的摇篮和国家的根脉,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传统文化,是国家大厦的基础。乡村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乡村常住人口数量依然庞大,也在于近2.9亿农民工以及众多城市户籍人口依然与乡村有着割舍不断的血缘亲缘地缘联系,还在于乡村社会结构的复杂性和独特性,及其对全社会稳定的压舱石作用。一言以蔽  相似文献   

12.
作为壮民族的文化代表之一的刘三姐文化之所以经久不衰,是与壮民族的文化空间建构与文化认同分不开的。刘三姐山歌文化现象的深层底蕴其实就是壮民族及其地区文化空间建构和认同的巨大隐喻,她的形成与流传过程就是壮族独特的“他者文化空间”、“身体文化空间”、“公共空间”、“认同空间”、审关及其他空间的建构和认同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3.
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探寻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自我认同和民族认同的关系,结果发现:①自我认同对民族认同具有直接而显著的预测作用;②自我认同与民族认同具有相同的结构特征和形成过程;③民族认同的排他性受情境等其他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位于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城关区的冲赛康市场是青藏高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典型场域和缩影。基于对冲赛康市场的田野调查和文献分析,文章梳理了拉萨市冲赛康市场的形成,说明了其形成与发展不仅伴随着拉萨市城市和商业的发展,也记录着中华各民族文化兼容并蓄、经济相互依存、情感相互亲近的历史与现实。拉萨市冲赛康市场在促进地方经济繁荣发展的同时,加深了各民族的文化融合与认同,成为各民族国家认同的载体,推动了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体现了民族地区集贸市场发展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积极作用,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了民族地区的有益经验和实践。  相似文献   

15.
赫哲族是属于我国跨境的边远省份的民族,也是我国民族中人口最少的,同时也是国家在"十一五"期间重点扶持的民族人口较少之一,只有4640人的民族,是民族较少人口中具有非常独特的代表性。赫哲族长期以来生活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他们的主要生产方式是渔猎。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提出了帮助赫哲族将生产方式进行引导性的转变,实行多种经营和捕养结合的生产方针,同时在生产方式、思想意识与社会结构等方面上都有着不同方面的变化。因此,对赫哲族在这几十年的社会发展变化上进行的研究,还有就是对于边疆的维护与稳定,促进民族间的团结,拟定出北方边境上地区的发展方面,都是对北方民族人口较少的发展定位和社会结构上进行研究,都存在着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作为柯尔克孜人重要的文化符号,《玛纳斯》反映了柯尔克孜人社会生活的历史画卷,史诗中的英雄自古便受到柯尔克孜族的敬仰和膜拜。史诗真正始于玛纳斯的横空出世,围绕英雄的横空出世——这个开天辟地的大事, 整个民族古老的历史文化生活长卷徐徐展开和呈现出来, 英雄的出世和他戎马倥偬的一生, 实际上反映着一个民族古老的文化,而民族文化尤其是社会生活习俗为中心的精神文化被本民族全体成员体认、内化、弘扬、升华的过程就是民族认同的过程。社会习俗文化为民族认同提供文化基础和情感纽带,社会习俗文化与民族认同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佛教密宗在洱海地区的传入,重新建构了洱海地区各部族的民族认同观念,为白族先民共同体的形成发挥了文化凝聚的功能,是洱海地区各部族从前国家社会跃进到国家的重要文化力量,成为南诏时期国家与民族之间实现积极互动的工具。佛教密宗在大理地区形成了与政治权威结合、与本土文化融合、与世俗社会结构对应的僧侣和僧团组织;释儒阶层的产生是佛教、儒教与白族本土文化相互嫁接、吸收、融合的产物,从释儒到儒商,再到乡绅,其在不同历史时期演化为不同的社会角色,在白族社会彰显自身价值和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在地缘政治、王朝经营、文明特性、区域族群关系等因素的影响下,容美土司完成了族群社会的再造。这些影响容美土司国家认同的因素大都渗透着国家整合意识和族群主体意识,并在“国家化”的进程中不断变迁、发展和沉积,并又反过来促进了容美土司的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19.
适度的人口数量,较高的人口素质和合理的人口结构会对民族的进步、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赫哲人口数量有了很大增加,人口质量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人口结构趋于合理。但从现状和发展态势看,还存在一定问题。掌握赫哲族人口现状,认清人口发展态势,可为赫哲族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并为国家制定人口较少民族的人口政策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相关依据。  相似文献   

20.
正中亚地区是我国西部的重要近邻,是欧亚大陆板块的腹地,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十字路口。由于它所处的特殊地缘位置,地区文化的形成经历了复杂的历史,各民族国家进程充满了曲折和坎坷。得益于地缘环境的封闭性,中亚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保留着自己的鲜明特色,并影响着生成于此的地缘政治特征。同时,处于世界各大文明之间的位置,又让中亚各民族不断受到外来强权中心和强势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