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温丽云 《科技信息》2011,(9):114-114
巴郎鼓舞流行于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的藏巴哇、洮砚、柏林三个乡,是一种融说、唱、跳为一体的藏族民间古老的歌舞形式。当地藏族称巴郎鼓舞为"沙目",是吐蕃古老民间宗教文化的遗存,具有既祭祀又娱乐的双重内涵。巴郎鼓舞是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第一批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探寻巴郎鼓舞对传承藏族民间艺术和研究中国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舞蹈史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湖南传统花鼓戏是湖湘境内最有代表性的剧种,在全国三百多个地方戏中名列前茅。其艺术魅力的主要来源之一即是其独特的音乐曲调。湖南传统花鼓戏的曲调可分为四大类型,即小调;牌子———包括走场牌子和锣鼓牌子;以及打锣腔和川调。  相似文献   

3.
周璟 《甘肃科技》2011,27(10):93-94
甘肃陇东地区产生的两种民族民间音乐门类:戏曲音乐"陇东道情"和民间吹打乐"陇东鼓吹"共同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通过田野工作法、音乐学分析法及人类学解释、描述的方法,对这两种民间音乐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器乐进课堂"的口号已经提出了多年,我们欣喜的发现,我国的"器乐进课堂"活动搞的如火如荼、有声有色.同时,我们也注意到,目前学校所选择的乐器大多是竖笛,而笔者认为:作为乐器,竖笛是一种价廉易携、极具表现力的优秀乐器,而作为"器乐进课堂"的乐器选择,竖笛却不适合,这要从"器乐进课堂"活动的目的说起.  相似文献   

5.
裴贻思  朱凌 《皖西学院学报》2012,28(3):48-50,69
近年来,作为安徽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的寿州锣鼓正逐渐走出安徽、走向全国,在沿淮流域打击乐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寿州锣鼓是古老楚文化积淀的产物,其历史久远,底蕴深厚,所以,整理、发掘、保护寿州锣鼓对于促进皖西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纵观全国各地的锣鼓文化比较,寿州锣鼓具备其独特的的艺术魅力,主要体现在它的独特性、即兴性以及灵活性等方面,对于寿州锣鼓的传承与保护问题,从锣鼓与舞蹈的有机结合,面向基层、面向群众,利用皖西学院这一本科高校平台进行校园传播三方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一、侗族地区民间音乐教育侗族民间音乐丰富多彩,品种门类比较齐全,有民歌、歌舞、戏剧、曲艺、器乐等等。就民歌来说,既有单声部歌曲,也有多声部歌曲(侗族大歌);既有室内演唱的歌曲,也有室外演唱的歌曲;既有器乐伴奏歌曲,也有无伴奏歌曲。为此,人们赞誉侗乡为歌的海洋,把侗族赞誉为音乐的民族。  相似文献   

7.
正在潮汕一带,群众中流传着一句俗话,叫"锣鼓响,心‘蓬浅’"("蓬浅"意为激动)。它生动地反映了英歌锣鼓一响,群情激奋,人人跃跃欲试、争先观看的景象。英歌,又称"鹦歌"、"鹦哥"、"唱英歌"等,是一种融舞蹈、南拳套路、戏曲演技于一体的民间广场舞蹈,表演气势豪壮,气氛浓烈,流传于广东、福建等地。英歌的产生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四百年前的普宁。清乾隆年间旱塘人成技创编  相似文献   

8.
音乐的本质在于它的"审美特性"的体现.我们在器乐教学中要从理论或美学角度积极引导学生通过音乐的审美特征来了解艺术的美,从而把器乐演奏视为一种审美创造活动,并从中获得美感.其目的是逐步增强演奏者自身的审美感知力,从而提高器乐演奏的感染力.  相似文献   

9.
陕南民间歌舞小场子主要流传于地处陕西南部、汉江上游的安康。其表演形式独特,一旦一丑以三尺见方的桌子为舞台,在锣鼓拖腔伴奏中说、唱,唱腔以陕南民歌八岔为主,表演诙谐生动。小场子的产生与发展,所依赖的文化背景是安康融南汇北、个性鲜明的移民文化。其形成与发展经历的是和其他民间歌舞、民间戏曲一样的衍变过程。小场子与其他地方歌舞相比较,有着明显差异,即:八仙桌面上跳舞、歌唱、演故事,舞蹈组合中的精粹部分“三缠腰”、“三见面”、“三碰头”等,丑角耍草帽圈,30多种帽花转身即变,独此一家。  相似文献   

10.
对南京市6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关于中国民族器乐认知度的问卷调查,分析大学生对中国民族器乐的认知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提出了加强学校民族器乐课程建设、发展多元化的民族器乐、提升民族器乐的传播力度等促进大学生更好了解中国民族器乐及本土音乐文化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1.
孙艺铭 《科技信息》2010,(12):240-240
民族器乐是劳动人民长期的社会实践的产物,集中保留了丰富的民间音乐和民间演奏的各种形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从文化传承上看,我们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义务,应该继承与不断创新发展。在现今的器乐音乐文献专著中,通过艺术文献的直接检索,我检索到了两本有关民族器乐音乐艺术文献:袁静芳《民族器乐》与高原永《民族器乐概论》,我在翻阅袁静芳《民族器乐》与高原永《民族器乐概论》中吸取了很多关于民族器乐知识的养分,同时为了更方便广大读者在选择读物时更具目标性、目的性,以及通过对两本专著从编排形式与内容上的一些异同的比较我期望能让大家从多角度的审视民族器乐这份文化遗产,故写此文,以供商榷。  相似文献   

12.
桂东南乐舞文化包含形式多样的山歌、戏曲、舞蹈、器乐等艺术形式,是当地民间信仰有形传承的重要体现。桂东南民间信仰是乐舞文化的精神核心,又为乐舞文化增添了浓郁的地方文化色彩,并成为地方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形式。乐舞活动中的民间信仰不仅具有乡村社会的教化作用和民众精神支撑作用,而且具有族群社会的凝聚和维系作用,同时具有传统伦理与道德的传承、教化作用。  相似文献   

13.
山东地方戏曲起源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东地方戏曲发端于民间的口头吟唱,兴起于民间社团和家庭戏曲班,发展壮大于社会扶持和民间艺人们的改革和完善.本文探讨了山东地方戏曲由民间艺人们的口头说唱和地摊表演,逐渐演变成上装表演,器乐伴奏这一历史发展过程以及山东地方戏曲的特色.  相似文献   

14.
面花是一种古老的饮食文化,本文从面花的历史风俗及制作特点入手,阐述了其种类、制作工艺、品种特点以及地方文化内涵.通过对面花制作特点的描述,认识和了解关中地区节庆风俗文化与民间手工艺术的传承和创新.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了"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实施过程,总结了通过该项目研究得到的收获,认为这一项目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为学生今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的变迁、人们思想的变化、民间音乐生存环境的变化,原汁原味的民间音乐在特定情况下只能靠民间音乐博物馆加以保存。为了更好地传承民间音乐,需开辟民间音乐多样化发展的新路子。在原曲加上反映时代的新词、借鉴西方多声部技术将原曲改编为合唱作品、将原民间音乐曲调变换为器乐形式、以原始民间音乐语汇作为素材创作大型器乐作品等都是民间音乐多样化创作的重要形式。  相似文献   

17.
唐宋闽南民间信仰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闽南地区向有信巫重祀的传统,但是在唐代以前其民间信仰一直都以自然神崇拜为主。还处于较低级的水平。唐宋期间,闽南的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对当地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民间信仰也在这一背景下呈现出繁荣景象。  相似文献   

18.
"拟兽舞"是桂东南地区民间至今仍流传的一种民俗舞蹈,它的形式多样,在当地民间文化生活中具有一定的影响,本文从原始狩猎特性、动物图腾崇拜本质、地方审美形态及民俗文化特征等方面探讨其社会人类学的内涵。  相似文献   

19.
来信     
《华东科技》2012,(10):6
如何让民间资本活起来是关键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融资也要门当户对,民间资本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民间资本是一块肥沃的土壤,如果能让这一部分资本有效的运作与小微企业的发展,必然能够有效解决小微企业融资困难,为小微企业的成长壮大加足马力。需要注意的是,国家的政策导向不能仅靠"口号"式的鼓励,要真正的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民营企业,还需要实质性的政策措施。近年来,国家对民间资本的"利好"政策不断增加,  相似文献   

20.
对锡林郭勒典型草原地区蒙古族民间药用植物知识进行整理,包括对植物种类的鉴别、植物药用部分的选择、功能和主治的了解、药用方法的实践.调查结果表明:当地蒙古族民间人药用植物共有22种和2变种,用于治疗动物疾病的兽药用植物共有13种;植物的药用部位包括全草类、根及根茎类、茎类、叶类、花类、果实类和种子类;民间或多或少能够了解药用植物的功能和主治,其用药方法较为简单,给药途径主要有内服药和外用药两类.锡林郭勒典型草原地区蒙古族民间药用植物知识为药用植物新种类、药用新部位以及药用新方法的发现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