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当代中国油画创作与民族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灵红 《科技信息》2009,(18):205-206
本文阐述了不同时期中国艺术家对油画创作中民族精神的探索及取得的艺术成就,认为重新认识和发掘我们传统艺术中的文化艺术和它的价值,是中国油画创作的一个新的起点。并就油画艺术中的传统“写实”和中国艺术中的“写意”内在联系作了分析,提出油画创作民族化与画家的内在精神和文化修养是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2.
以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写意”为切入点,从造型、色彩、笔触、构成方面探析写意性油画风景语言的艺术特征,研究油画风景如何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意蕴,体现精神特质,让东方文化内核在艺术作品中得以传承和展现。  相似文献   

3.
中国绘画艺术和西方一样,过去很长时间都是追求逼真再现。自东晋顾恺之提出“传神论”的主张,中国绘画界便不再以模拟再现自然物像为能事,而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朝着写意表现方向发展。然而,不论绘画艺术如何拓新,其改革方式基本上是基于材质和技法方面的,因而有水粉、油画、版画、玻卡水彩等说法。相反,这一次莫道宏提出的“资讯绘画”观及其实践,虽然也涉及到材质和技法的改革,但主要则是基于“绘画为何”这个根本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论民族色彩在中国油画中的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油画是西方油画与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融合,也是一种东西方不同文化的交融.自从油画引入我国以来,先后几代画家都分别以不同的形式语言进行着有国画意味的中国油画的尝试和探索,并在创作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文章结合油画进入中国的历史分析了中国油画民族色彩的成长过程与体现,预示了坚持中国油画的民族色彩性与特色,是中国油画不断完善和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中外绘画的比较研究,认为意境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专利,在西洋油画艺术中同样存在意境美的追求.  相似文献   

6.
与西方古典绘画的"模仿说"相比,中国古典绘画更追求"意象"的表现,追求"意"与"象"、"主体"与"客体"在艺术中的和谐统一。"意象"既不同于西方古典的"写实"风格,也不同于西方现代主义的"抽象"表现,它是中国古典绘画追求心理和谐的文化的表征。因此,我们对"意象"审美中所积淀的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原生态文化意识的秉承和发扬,在当代尤具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油画意象是中西合璧的结果,是中国文化精神、民族审美心理和地域特征对于西方油画的“我化”,它的生存与发展既是对中国文化的传承,也是对世界艺术的丰富。  相似文献   

8.
李磊  王相生 《科技资讯》2013,(1):235-235
吴冠中(1919—2010),20世纪现代中国绘画的代表画家之一;吴冠中终生致力于油画民族化及中国画现代化之探索,坚韧不拔地实践着"油画民族化"、"中国画现代化"的创作理念,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色;他执著地守望着"在祖国、在故乡、在家园、在自己心底"的真切情感,表达了民族和大众的审美需求,他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化品格。吴冠中风景油画紧密的与中国传统绘画融合在一起,在发扬传统与运用现代手法过程中走出一条独具魅力的油画之路。  相似文献   

9.
本土化始终是中国油画百年的一个主题。从内容、风格到精神内涵,这三方面充分见证了油画发展的各个历史时刻。同时,作为艺术作品的构成形式,只有三者共同的发展才能创造更为成功的作品,这也是所有的艺术家不断追求的艺术高度。而我们也决不能停滞不前,相信中国油画的不断发展必须依托于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的融合与创造,而这也才是中国油画本土化的真谛之所在。正因为油画创作本身不单是一个技巧或技术问题,它更多涉及了精神内涵,人文环境等内容,因此。在中国油画的长期发展中,模仿、借鉴、重构、创新就是其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在油画传入中国的百年时光中,通过第一代、第二代画家的努力探索,"外来画种"转变成为"民族血液",文化引进和文化创造并存的艺术实践逐渐形成了。而本文正是从内容,风格、精神3个方面探索中国特有的本土化历程。  相似文献   

10.
黄玮 《科技信息》2008,(14):196-196
苏天赐的写意油画具有中国画的意境美。写意油画是中国传统文人情怀与油画材料的有机结合,它蕴涵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精髓,在绘画作品中运用“写意性”,追求画面的意境美。  相似文献   

11.
冷维娟 《科技信息》2010,(33):I0007-I0008
长期以来人们对“西安美术”历史的关注,首先是汉唐之辉煌,其次是20世纪中期掘起的“长安画派”以及延安时期和建国后的美术。从唐以后到长安画派之前千余年的跨度,其间的书画在陕西文化史、美术史上都少有记载。有如此之丰厚文化传统的地域为什么在书史上记载甚少.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思考。本文试图通过对二十世纪上半叶西安地区美术活动的疏理与回顾,以期更加深入地了解长安画派之前西安所接受到的传统文化脉络和长安画派背后文化艺术传统的丰厚性,重新勾勒出西安清末至解放前美术发展的历史脉络。  相似文献   

12.
1987年余英时先生发表了一篇有关招魂仪式的短文,其中对于地狱司法体系的分析具有相当的启发性,促使研究者认真思考中国文化中宗教与司法的关系。从1980年代开始,许多学者开始关注中国地狱信仰的历史与演变,尤其是StephenTeiser(史太文)的两本专著分别探讨了佛教中元普渡与十王信仰的发展,对于学术界有重大的影响力。不过,或许是因为上述研究把重点摆在中国佛教史这个领域,因而低估了中国本土宗教传统(特别是道教)在地狱信仰发展史中也曾扮演的关键角色。以余先生引述《太平经》地狱司法体系作为基础,可以说明道教对于中国法律文化之建构所发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凤先生的“画格”理论,是合作者“品格”与其作品所具有的“风格”为一的艺术概念,它必须充分体现传统绘画中“笔力构成”的特质,在内容上要积极地反映人生、时代和民族精神。他的这一独特艺术理论,对于我们认识传统绘画艺术,将提供十分有价值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
黄宾虹“用光”的特点,偏重和谐,采用正面散光,含蓄丰富,繁密多变;李可染师承宾虹,其“用光”特点,偏于强烈,多采侧逆光,简洁明朗,洗练、统一。传统中国画的技法,多用“笔”“墨”,虽有“用光”,但极少触及理论研究。事实上,“用光”在绘画上有着强大的表现力,中国画要有所创新,当拓展对光和面的技法研究,从而建立起中国画“用笔”“用墨”之外的第三技法系统。在这方面黄李二人则已从实践和理论上为我们开辟了一条可行之道  相似文献   

15.
王静娟 《科技信息》2009,(29):I0307-I0307,I0351
中国水墨画是中国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绘画艺术语言和审美标准。水墨动画是中国水墨画的动画艺术再现,它将传统的中国水墨画引入到动画制作中,是中国动画发展进程中的一次飞跃,是中国民族化探索的典范。首先分析了中国水墨画在水墨动画中的借鉴吸收和运用,最后论述了现代高科技三维动画技术的运用将更好地促进中国水墨画在水墨动画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6.
平阳木版画是一种民间年画性质的雕版画。在民族传统造型艺术方面,它是彩陶、青铜器、画像石、石刻线画、宗教壁画等民间艺术的反映和延续。平阳木版画文化集丛贮存了可贵的人文知识、创作情感和科学技能,它的兴盛与发展的本土性特点是以中国传统文化千余年来积累的"生活性"为基础和契机的,它蕴含着民族创造和审美最本原的精神营养。民间木版画是文化资源链接、交叉、重叠的研究课题,其艺术价值和相关学科的"文化集丛"对民间美术考古、文艺理论和在当代的美术创作及视觉传达设计,以及图像与影视的历史关系研究中都有交叉的再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中国画创作的基本理论,同时也确立了花鸟画写生的基本方法,在坚持传统写生"目识心记"前提下借鉴西画实地对写的特点与方法,有助于提高花鸟画的品质与画家的创作能力,在写生中坚持以情入画,用心作画,方可感受到艺术创作的成就与快乐。  相似文献   

18.
中国水彩画的不断发展、成熟,遵循了艺术发展的规律,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融汇中西艺术的精华,通过艺术家的实践,从多方面综合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情结和气质。要真正把水彩画这一"拿来的"艺术变成自己的东西,还需要从思想到观念,从行为到学养,从技术到艺术,从生活实践到艺术实践中反复磨练自己、充实自己;还需要在发扬民族性的问题上进行探究;还需要在传统文化的渗透上给予指导;还需要在文化品位和素质上有待提高;还需要在艺术的创造性上进行努力。中国的水彩画发展前景的定位无疑于在艺术实践过程中凝结着中国的浓厚民族文化传统,故中国的水彩画走中国化的艺术之路发展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9.
“气韵非师”是中国传统美术理论的精髓,它影响了中国绘画几千年,并在当前及以后的艺术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理解其意义不但能让我们更加深人的理解中国文化、理解中国画深层艺术修养的重要性,更为我们如何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指明了方法。六法中深层修养层面的首法虽“非师”,但可以后天培养,其他形式方面的五法则可“师”,可以“师”的部分一定要学习和钻研,不但要外“师造化”,而且要内“师古人”,这样才能中得心源,才能使中国画的发展走上继承、发展、创新的正确发展道路上来。  相似文献   

20.
以汪野亭山水瓷板画为研究对象,结合董其昌的绘画理论,从汪野亭山水画师古与师造化的创作历程、对以书入画创作手法的继承和"天真幽淡"主导下兼擅南北宗山水风格三方面入手,探求董其昌绘画理论对汪野亭山水瓷板画,尤其是其后期独创的青绿山水粉彩瓷画的异代影响,以期为汪野亭瓷板画创作研究提供另一有益角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