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阮籍生活在魏晋易代的正始时期,所处时代政局的黑暗使阮籍创作的八十二首《咏怀诗》中流露出对人生、生命的幻灭感。这种忧生之嗟形象地表现在他诗歌所选取的意象之中,通过对这些意象进行分析,可以清晰领会诗人对人生、生命的体悟,准确把握其诗歌的主旨。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文学分析方法、整体分析方法、意条分析法论述了阮籍《咏怀诗》的基本特征、基本意象及具有的现代意义,索解了《咏怀诗》这一难解的文学史之迷。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了阮籍四言《咏怀诗》,对四言《咏怀诗》的源出和它对四言诗发展,以及四言《咏怀诗》与五言《咏怀诗》的相同和不同之处,进行了初步的探讨.认为对阮籍的这十三首诗还需要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4.
阮籍对情感极为重视。他将《咏怀诗》作为他复杂感情的载体。阮籍但求抒发情怀,无论是指斥世人,还是高歌遁世,都是情郁结于中,喷薄而出。这使《咏怀诗》对五言诗的情感范围有所拓展。这一组诗中的情感不仅浓烈、执著、厚重,而且寄托“遥深”。与此相适应,《咏怀诗》的结构模式、语言风格、修辞手法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从而在阮籍手中完全改变了五言诗的民歌性质。  相似文献   

5.
从诗歌在自我形象上的纯真高洁、傲世独立;在境界上的高远辽阔、苍茫博大;在情感上的至纯至真、直率诚恳三个方面,结合作品,具体论述了阮籍《咏怀诗》的高格调。认为吉川幸次郎对阮籍诗歌的评论是符合实际的,论阮籍的《咏怀诗》,应主要从这三个角度去着眼。  相似文献   

6.
董继兵 《咸宁学院学报》2010,30(10):60-61,84
阮籍是魏晋时期正始文学的重要代表作家,他的五言《咏怀诗》在文学史上具有很高的文学成就和丰富的接受内容。从作家创作和读者接受的两个角度,来审视和考察阮籍《咏怀诗》在历史上的实存状态及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7.
处于政治高压之下的阮籍将自己心向魏氏、反对司马氏篡位的情感隐藏于作品中,其《咏怀》诗及《首阳山赋》等作品都是微言政治抒情作品。为了隐微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政治态度,他主要运用了古典言时事、比兴和影射三大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8.
阮籍在《咏怀》诗中否定富贵和名的价值,而以个人的逍遥自由为人生意义所在。汉末《古诗十九首》中追求感官享乐,以富贵为人生目标,建安士人如曹丕等追求声名的不朽。阮籍的价值观则超越了这些依赖外在条件的价值目标,体现了竹林玄学的主题和魏晋易代之际士人新的价值追求。但是,阮籍和嵇康一样把个人的逍遥与儒家的济世对立起来,构成了竹林玄学的内在局限。  相似文献   

9.
魏晋时期著名诗人阮籍的《咏怀诗》呈现出巨大的模糊性与多义性,这和诗中众多的意象有着密切的关系。阮籍诗中最为突出的是自然意象、路途意象、飞鸟意象和时空意象。正因为意象的大量使用,使《咏怀诗》具有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0.
阮籍的《咏怀诗》真诚而不虚伪,坦率而不矫情,热烈而不冷漠,深切而不浮泛,殷切而不绝望地自然流露了他所体验到的惊心动魄的忧伤、焦虑和无处不在的孤独、寂寞。故他的《咏怀诗》第一次如此真诚、如此坦率、如此热烈、如此殷切地表现了那个时代给一个名士心灵带来的震荡,他把自己在生存世界里体验到的刻骨铭心的忧伤感、焦虑感和孤独感、寂寞感进行了审美观照,并把这种审美观照诗意地流露在他的《咏怀诗》里。他的《咏怀诗》所尽情绽放的绚丽多彩、惊心动魄的审美境界就是这种没有伪装的无处不在的无法摆脱的忧伤感、焦虑感和孤独感、寂寞感。  相似文献   

11.
学界多以阮籍《咏怀》之十二为中国古代第一首抒写同性恋的诗歌,但阮籍此诗另有寄托,其用心根本不在龙阳之好。晋人张翰《周小史》才是诗史上歌咏该题材的首创。这首诗与盛行于梁陈之时的宫体诗有很深的渊源,其娈童题材及女性化描写对宫体诗中同类作品具有范式意义,折射出中国古代男性文人独特的性文化心理和男权话语的本质;而它对人的物化玩赏心态及铺陈描写方式也成为宫体诗的先导。  相似文献   

12.
阮籍《咏怀诗》在文学史上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杰出的艺术成就,本文采用接受史研究的方法,考察其在历史上的实存状态以及相关问题,拟从它的流传概况、阐释概况、影响概况三个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13.
应璩《百一诗》和阮籍《咏怀》八十二首都以大型五言组诗的形式出现,创作动机也基本上都是为了劝谏讽喻。这现象并不是偶然的,而是与当时的浮华倾交风气的社会以及以子书为务的批评传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曹丕《杂诗》(其一)和阮籍《咏怀》(其一)都是颇能代表作者及所处时代诗歌风格的名作。二诗有许多相似之处:语言精致华美,多用对偶;叙述性语言与造型性语言兼具;以景写情与直抒胸臆相结合的抒情方式等。但也有各自不同的特色:在语言上,一繁复,一筒洁;一具体明晰,一隐微模糊。  相似文献   

15.
《濛池行稿》和《西陲竹枝词》是祁韵士新疆流放期间的精神生活集中反映,用纪实笔法展现了新疆的民俗和文化,本文集中研究其中的咏怀诗,这些诗歌表现了祁韵士西行路上的各种复杂情感和人生感慨,展现了诗人浓郁的思乡之情,或因思念亲友而思乡,或悔恨前事而思乡,或因壮志未酬而思乡;咏怀诗也体现了诗人深重的忧患意识和戍边受命著史的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16.
阮籍(公元210——263),一生经历两个禅代之局:幼年看到了汉禅于魏,而在晚年又差不多目睹了魏禅于晋的整个过程。 历史上的每一个禅代活动都伴随着激烈的权力斗争。晋代魏禅也是如此。司马氏在篡权活动中所采取的第一个剧烈行动,就是司马懿于正始八年诛灭了曹爽及其政治帮手何晏、邓飏、丁谧等。由此,天下名士减半,整个社会笼罩着一种强烈的恐怖气氛,就象阮籍在《咏怀诗》中所说的那样,是“天网弥四野,六翮掩不舒”。处于这种环境中的知识分子的心态是复杂  相似文献   

17.
张九龄是历史上江南籍的第一个宰相,是开创岭南一代诗风的著名诗人。他的诗作被收入《曲江集》的有二百三十首。在他的诗作中,咏怀诗约占他的全部诗作一半多。正是这些咏怀诗,使得张九龄的诗能在中国诗歌史上蠃得了一席地位。张九龄的咏怀诗,具有非常浓厚的政治色彩。他运用比兴手法,托物寄意,讽喻政弊。诗中虽然有颇多的感慨之词,但怨而不怒.尤其是他晚年遭贬谪后,情致深婉,感  相似文献   

18.
从历史角度分析,咏怀诗中怀才不遇的原因,有政治层面的,有文化层面的,特别是儒家文化,更是造成了很多士人的命运悲惨。悲时伤世,哀叹人生多艰,就成了一种渲泄。  相似文献   

19.
奏记以公府为对象,作为上行文的郑重性略次于奏笺。《文选》“奏记”类唯选阮籍《诣蒋公》一篇,为辞太尉蒋济之征辟而作。李善注引《晋书》以“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论其辞征之由,几成定论。其时司马氏与曹氏集团的斗争尚未表面化,阮籍辞征和对司马集团的政治态度无关,纯属个人服膺老庄处世观念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阮籍写作《为郑冲劝晋王笺》具有“保身”的因素,但是这并不等于阮籍与司马昭集团是消极的合作关系。阮籍一生中真正的知遇之人,正是大将军司马昭。阮籍以老庄思想为其乱世中明哲保身的保护层,但终其一生,并没有摆脱儒学思想的影响。我们理解阮籍在魏晋之交时的苦闷、彷徨和无奈,但不同意把阮籍理解为不食人间烟火的世外高士。因此,不可过分夸大该文在魏晋改朝换代时的政治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