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富宁土戏历史悠久,蕴含的民族历史文化厚重而丰满,无论是壮家人的生产生活、审美情趣、文学素养还是宗教信仰、民族风俗、社会道德等,都能从富宁土戏中得到较为充分的体现,并展示出独特的民族性。富宁土戏文物中的"六益戏神木偶像""索乌减免税赋执照碑""沈土司祠堂硬山顶山墙下碱须弥座""古剧本《玉其宫》"就是承载壮族历史文化最好的实物证据,也是研究富宁土戏发展的重要实物佐证。  相似文献   

2.
在富宁土戏悠久、漫长的发展和传承进程中,留下了大量的土戏文物,这些文物印证了富宁土戏的发展足迹.本文简述“八仙戏帘”、“旦角围裙”、“双龙披风”和“土司石灯柱”等富宁土戏的几件文物,以引起同仁和专家的关注和爱护.  相似文献   

3.
科研动态     
2003年8月5日至11日,我校科研处处长杨永福及民族研究所部分研究员,在文山州委宣传部朱荣同志的陪同下到富宁、广南先后对剥隘古镇、壮剧发源地之一的索乌村,皈朝沈土司衙署遗址、广南县者兔乡西芽村壮族干栏式建筑及坝美生态文化村进行田野考察。考察期间得到了广南、富宁两县县委宣传部及文化局、民宗局等部门领导的大力支持,富宁县委宣传部刘副部长、广南县委宣传部李副部长、文化局冉副局长特意为调研组召开了座谈会,并对如何开展民族文化研究,以便更好地参与两县的经济社会建设提出了很好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官方和民间历史文献的梳理,证实明清时期的广西土司地区推行了里甲法,建立了里甲组织;深入探讨了土司地区里甲制度的区域特征、里甲组织与传统村落的关系,以及里甲长与官府的关系;里甲制度对土司地区基层行政体系与社会治理模式的变迁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从元代起,封建中央王朝开始在土家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明代进一步发展至完备。唐崖土司是鄂西历史上以军事武功著称的几大土司之一,明季势力达到鼎盛。加强唐崖土司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研究,对深化和拓展鄂西乃至整个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土司研究与民族文化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田野考察的基础上,依据《覃氏族谱》和地方史料,对唐崖覃氏世袭及其征调进行初步梳理和讨论,以期对鄂西乃至整个武陵山区土司文化与民族文化研究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试析明代藏区土司的朝贡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朝贡制度是中国的封建王朝为处理与周边民族地区及海外各国的关系而建立的一种政治经济制度。明廷根据藏区土司朝贡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作为土司制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朝贡制度,依次来强化藏区土司制度,以便有效治理我国广袤的藏区。文章对于明代藏区土司的朝贡类型、贡道、贡期、朝贡者身份及朝贡人数、朝贡物品及赏赐等方面剖析,揭示明代藏区土司朝贡制度的内涵。  相似文献   

7.
滇西地处西南边疆,自然地理环境独特,为少数民族聚居区.中央王朝在该地较早地推行了土司制度.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地理位置的特别、民族分布的现实、历史沉淀的作用使滇西土司制度形成了独具的特点.独具特色的滇西土司制度对该地区的历史与现实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8.
卓尼土司与中央王朝的关系非常紧密,各代土司均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和中央王朝保持友好和建立臣属关系的同时,发展壮大了自己。文章试图从历代土司与中央王朝建立各种关系的过程入手,研究卓尼土司制度在这一地区发展壮大、长盛不衰的历史和原因,说明卓尼历代土司的见识和胆略,能以大局为重,定位准确。  相似文献   

9.
壮族土司制度起源于汉、唐时期的羁縻制度。壮族土司制度在历史上有其存在的必然性,但发展到明朝中期已经日益腐朽没落,改土归流政策势在必行。清初的改土归流对壮族的政治、经济、文化都造成极大的影响。研究清政府对壮族地区的改土归流政策及其对壮族人民的影响,有利于对壮族的历史和现在的发展有更好地认识,还可以以史为鉴,为当代的民族政策服务。  相似文献   

10.
广西壮族土司经济结构及其破坏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西壮族土司经济结构及其破坏过程方素梅明朝建立以前,广西壮族土司制度主要在桂西一带实行,明朝建立以后,由于桂东屡次出现反抗斗争,为了缓和矛盾,朝廷乃在这里推行土司制度,此后广西全省除苍梧一道外就都有了土司。然而,桂东土司制度的社会基础和经济基础与桂西...  相似文献   

11.
清代嘉绒地区土司的婚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嘉绒藏族在清代受土司统治,中央王朝在嘉绒地区分封了18个土司,这18个土司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婚姻关系,导致嘉绒土司婚姻复杂性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嘉绒藏族土司的婚姻受嘉绒藏族婚姻习俗的制约,另一方面是因为嘉绒土司的婚姻是土司之间社会关系网络建构的一个手段,土司通过婚姻的选择来达到政治上的目的。本从嘉绒土司婚姻对象的选择入手,对嘉绒土司的婚姻与土司之间社会关系网落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明政府利用赐服制对西南土司的管理方法有两种,其一通过赏赐与土司首领品级相当的朝服、公服,旨在通过统一外在形象达到政治一统的目的;其二景泰、正德年以后,在品官制服之外赏赐飞鱼服、斗牛服、麒麟服。希望通过额外赐服达到弥补明廷财政拮据的目的。这虽与朱元璋在明初确立的对西南夷"怀德"的安抚政策表面上没有太大的区别,但实际上明统治者对西南夷的统治政策和明初已有了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13.
土家族作为一个民族共同体 ,发育于秦汉魏晋 ,形成于唐宋年间 ,稳定于元明及清初 ,“改土归流”后进入同化发展期。其形成因素 ,除自然属性外 ,主要是政治因素。  相似文献   

14.
瓦氏夫人是壮族土司岑猛的妻室,著名的抗倭将领。她一生的政治行为从个人生活史短时段的层面上看,可以折射出她个人的心路历程、修齐治平观和政治道德理想;从田州岑氏土司家族史中时段的层面上看瓦氏夫人的伦理政治,可以管窥壮族土司变迁史的一个横断面;从大历史、长时段的层面上看瓦氏夫人的政治道德理想,可以看作是儒家意识形态从中心向边缘传播过程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5.
富宁土戏的诞生,有古老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它的孕育期,最早可追溯到它的第一个腔调[哎咿呀]还是山歌形态[咿呀哎]的阶段,即明朝天启年间皈朝开街以前。到清朝康熙年间,一些壮族民间艺人开始利用从山歌调转化过来的[哎咿呀]说唱故事,到雍乾年间,这种说唱发展成演唱的板凳戏、街头的化装表演。嘉道年问,周边广戏及桂剧、滇剧等剧种兴起,壮族艺人们或通过"走出去"、或通过"送进来",大开眼界、大受启发,于是逐步将所看来的戏改编为土戏,至此,富宁土戏基本形成,形成时间大约在道光年间(1821-1850年)。  相似文献   

16.
史书记载与土司家属的口碑传说,都说明广南侬土司是侬智高后裔,只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广南侬土司家族不能公开说明这一点。陆诚先生对此进行质疑的那些看法站不住脚。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广西大新县改土归流前土民向土官申请颁发田地执照的申请书和土官颁发给土民的田地执照的分析 ,认为土民通过购买、继承等方式获得田地必须向土官申请执照 ,同时向土官交一定的银钱才能获得田地执照 ,而且这种领照银钱越来越多。  相似文献   

18.
以今文山州为核心的滇东南边疆早在汉武帝经营西南夷时即被纳入西汉帝国辖治。南朝后中央政府在云南地区的统治强弱不定,唐宋时滇东南则处于南诏大理与唐宋政权的缓冲地带。元代虽高度统一,而在边远的滇东南,仍是土官管辖之下,未有建制府州县的设置。直到明洪武十五年今文山北部始有广南府的设立,不过外地流官很少有到实地履任的。清康雍之际,大规模改土归流,设立开化府,加强了政治上的统治,文山地区进入了较快发展时期。在这一过程中,政府的主导、移民的大规模进入、对交通的重视等成为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