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作者根据建设防空C3I系统仿真试验环境的要求,采用"误差数据分组-建立数据库-随机提取误差数据"的步骤,提出了一种基于校飞数据的雷达情报仿真方法,并详细分析了误差数据分组算法,选取了合适的雷达探测数学模型.用该方法实现的雷达信息模拟器已应用于某防空C3I系统试验中.  相似文献   

2.
数据融合处理是多雷达组网的核心.以典型防空雷达网为参考对象,采用组件化设计方式,将纽网数据融合处理过程划分为不同的组件,设计通用组件库,包括数据有效性检验、误差配准、时空对准、点迹关联、点迹融合、航迹起始、航迹滤波、航迹关联、航迹融合、航迹管理等.每个组件包含不同的处理算法,采用统一的外部接口,通过参数选择不同的处理算...  相似文献   

3.
防空C3I系统综合集成仿真环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防空C3 I系统综合集成仿真环境的研究 ,是降低防空C3 I系统仿真复杂性、提高仿真全过程透明度以及系统重用性的根本途径。根据防空C3 I系统仿真的特点 ,探讨了防空C3 I系统综合集成仿真环境的概念框架 ,并针对其综合集成仿真环境的体系结构和仿真支撑环境等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提出了构建防空C3 I系统综合集成仿真环境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4.
防空C3 I系统是C3 I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防空作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软件开发的质量将直接影响防空C3 I系统作战效能的发挥。通过几年的防空C3 I软件开发实践 ,归纳了其软件开发的基本方法———以系统工程法为基础 ,综合运用软件集成、渐进获取和面向对象等方法。实践证明 ,这些方法对开发防空C3 I系统软件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分布式防空C3I系统的体系结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防空C3 I系统的特点 ,对分布式防空C3 I系统的体系结构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建立分布式防空C3 I系统的逻辑结构 ,分析了所建体系结构的节点特点、节点访问权、节点隶属度关系、节点状态等。通过对其体系结构的分析 ,论述了建立一个完全分布的防空C3 I系统的通信网络结构以及其通信信息格式的构成因素和相互关系。该系统的体系结构体现了分布式防空系统的冗余性、重组性和抗毁性 ,对分布式防空C3 I系统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6.
用组合赋值权法评价战术防空C~3I系统的综合效能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战术防空C3 I系统综合效能评价是一个多目标评价过程。多目标评价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考虑目标权系数的选取。运用多目标权系数的组合赋值方法 ,对战术防空C3 I系统效能进行了综合评价 ,确定了一套评价指标 ,给出了系统效能的评价算法。效能评价实例说明了这种评价方法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7.
区域综合防空C3I仿真系统的设计及实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防空C3I系统是构成区域防空作战体系的核心,是综合发挥各种防空作战武器效能和确保制空权的关键,因此,有关防空C3I系统的仿真一直是军用仿真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根据系统体系结构设计思想,从功能结构,物理结构和操作结构三个方面对防空C3I仿真系统进行设计,仿真的功能包括预警探测,通信,电子战,航空兵作战指挥与控制,地面防空作战指挥与控制,武器交战等主要功能环节,体现了现代防空作战一体化的特点,仿真模型采用了结构化仿真和半实物仿真相结合的建模方法,并对其中的一些关键模型及算法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8.
一种基于协同作战能力的航迹合成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网络中心战为背景,针对复杂环境下目标航迹分散、不完整的特征,讨论了基于协同作战能力(CEC)的航迹合成方法。将航迹合成方法分为数据融合型、互补跟踪型和接力跟踪型等三种类型,并提出了基于自适应改进Hough变换(AMHT)航迹起始和双门限快速联合概率数据关联(DTF-JPDA)的航迹合成算法。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实现基于协同作战的航迹合成系统,形成目标完整航迹,扩大跟踪区域并提高跟踪精度。  相似文献   

9.
庞晨鹏  刘藻珍 《系统仿真学报》2008,20(19):5136-5140
针对开环校正GPS/INS组合导航系统卡尔曼滤波器在长时间工作条件下滤波精度下降的问题,提出了基于自适应航迹融合算法的紧组合GPS/INS导航系统方案.设计了一个与GPS/INS滤波器并行的独立GPS滤波器,利用自适应航迹融合算法对两个滤波器输出的局部航迹进行融合,从而得到系统航迹.数学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案能够有效提高导航系统的导航精度和容错能力.  相似文献   

10.
防空C3I系统的目标分配已成为现代防空作战指挥不可缺少的决策支持,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蚁群-模拟退火(ACO-SA)混合优化策略。在该策略中,蚁群系统的一次周游过程中的最优路线作为模拟退火算法的初始解,在每个退火温度上进行抽样准则检验并产生新解,然后更新新解对应路径上的信息素,蚁群算法(ACO)再根据新的信息素分布进行并行搜索。实验表明,与单一ACO和SA算法相比,这种ACO-SA混合优化策略在解决同一防空C3I系统的目标分配问题上有较强的寻优能力和较快的收敛速度。  相似文献   

11.
C3I系统仿真验证与效能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分析C3 I系统评价方法的基础上 ,提出了C3 I系统仿真验证与效能分析系统的体系结构。该系统具有C3 I系统结构描述、剧本描述、可视化建模工具、模型管理和数据分析的一体化集成环境。实例分析表明 ,该系统可用于对C3 I系统做仿真分析、性能指标对比分析以及作战效能分析。  相似文献   

12.
仿真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C3 I系统的规划、研制和开发等领域中 ,试验床是实现C3 I系统仿真的一种重要方法。介绍了C3 I系统仿真的特点 ,提出了基于C/S结构的C3 I系统仿真试验床的体系结构以及设计思想 ,并对一些关键技术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基于证据推理的指挥自动化系统生存能力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指挥自动化系统效能评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了评估指挥自动化系统的生存能力,引入了证据推理方法,通过其证据聚合作用,为综合多个不同类型专家的意见提供了有力工具。论述了证据理论的数学性质及证据合成法则,提出了生存信度的概念和利用证据推理进行指挥自动化系统效能评估的方法,并应用证据推理方法对防空指挥自动化系统在对抗条件下的生存能力进行了实例分析。  相似文献   

14.
C3I系统中的目标综合识别技术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C3I系统中的目标综合识别技术是将关于目标身份的多源信息进行综合,产生比系统中任一单源更有效、更精确的身份估计和判决。在归纳综合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结合C3I系统多源目标身份信息的特点,提出了目标综合识别的基本框架,并对一些关键技术做了初步阐述,最后展望了该领域的技术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指控系统的结构对防空战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指挥控制系统是决定现代高技术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其重要性越来越受到国防和军事部门的重视,而系统的决策模型又是整个系统性能好坏的基础。建立了某防空指挥控制系统的变结构Petri网决策模型,并通过性能评估验证了变结构模型在提高系统抗毁性和灵活性等性能指标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为了从用户使用信息的角度评价C3I系统 ,提出了C3I系统信息生产 -消费模型和信息效用概念。通过信息生产 -消费模型 ,可以将C3I系统转化为信息的生产和消费系统 ,在这一系统中生产和消费的是信息。借鉴微观经济学中效用的观念 ,引入信息效用的概念 ,以信息效用为手段对信息进行分析评估 ,进而可以对C3I系统中生产和消费信息的各部件及对整个系统进行分析评估  相似文献   

17.
用于神经网络直接逆控制的连续空间遗传算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解决神经网络直接逆控制中训练样本的获取问题 ,提出了一种神经控制器的设计方法。通过对连续空间遗传算法的编码和遗传算子进行适当改进 ,采用保留精英的线性排序选择 ,避免成熟前收敛 ,并给出算术交叉算子和乘法变异算子 ,使算法同时具有好的搜索精度和搜索效率 ;然后采用这种改进的遗传算法对非线性动态系统的控制进行优化 ,获得了基于一定性能指标的期望的状态轨迹及相应的最优控制序列 ,并以此训练神经网络控制器。最后给出了以同步机为控制对象的仿真结果。  相似文献   

18.
一种基于ADSP-21060的高速并行处理系统设计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介绍了一种采用 4片ADSP - 2 10 6 0微处理器芯片构成的高速并行处理系统。在该系统中 ,各处理器之间可以根据处理任务的需要实时地进行高速数据传输和高效的软件通信 ,采用EPROM进行程序引导 ,可以脱机运行。系统以红外 /毫米波复合制导实时信息处理为背景 ,同时又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和通用性 ,当要求系统能够支持多任务运行时则更具有优越性。  相似文献   

19.
三模复合寻的制导的数据融合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三模复合制导系统的数据融合模型,提出了应用贝叶斯推理技术进行数据融合的信号检测方法,分析了这种复合制导方法的性能。分析表明,这种复合制导模型均具有较高的检测概率,较好的容错性和环境适应性,因此具有较好的制导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