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掩手肱捶"和"云手"是四十二式太极拳中的两个动作,本文以"掩手肱捶"、"云手"为研究对象,通过自身练习体悟,查阅有关文献资料,并对太极拳专家进行相关内容的访谈,对两个动作的动作结构作了分析,又着重以他们的动作用力,身形要求,阴阳结合,虚实变换,艺术审美等方面分别研究了他们的健身价值、技击实战价值、艺术价值等。从而进一步分析阐述了四十二式太极拳中部分动作的实用价值,与此同时也根据研究的结果,对太极拳练习者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太极拳中"掩手肱捶"为研究对象,通过自身练习体悟,查阅有关文献资料,并对太极拳专家进行相关内容的访谈,对其动作结构作了分析,又着重以其动作用力,身形要求,阴阳结合,虚实变换,艺术审美等方面分别研究了"掩手肱捶"的健身价值、技击实战价值、艺术价值等。从而进一步分析阐述了"掩手肱捶"动作的实用价值,与此同时也根据研究的结果,对太极拳练习者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采用实验方法对大学体育24式太极拳教学进行研究,发现用"太极拳动作长拳化教学"、"太极拳本原化教学"、"突出动作的攻防技击性教学"、"加强拳理教学"等互相结合的"速成教学"教授太极拳教学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4.
审美是人类高级的精神活动.从中华传统文化内涵和传统美学的角度入手,通过太极拳基本动作、美学艺术、音乐融合以及多媒体"视听觉"欣赏手段等方面深入地对大学生在太极拳学练过程中的审美情趣进行引导,使大学生对太极拳文化蕴含的美学内涵有更深刻的了解和体会.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太极拳的兴趣,培养自学能力,为达到终身体育意识习惯的目的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太极拳和汉语都是根植于中国文化土壤的文化形式,本文采取了文献资料、数理统计、逻辑归纳等研究方法,对太极拳的动作名称进行了语言学方面的研究,认为:太极拳的动作名称不仅具有四字格形式、简约为美、工整对称等外部表现,更重要的是太极拳动作名称所具有的求气、求道的特点充分体现了中国语言文化的内在追求.汉语赋予太极拳动作名称独特的语言特色,使太极拳具有更多的文化魅力.  相似文献   

6.
太极拳源于河南温县陈家沟,由陈氏第九代传人陈王廷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创编而成的,它融合了我国古代道家养生修炼术并结合阴阳与经络学,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一大瑰宝。笔者从太极拳价值的探究入手,提出了太极拳未来的发展方向,并对太极拳的未来进行了展望。该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以24式简化太极拳为例,探讨新时代背景下太极拳的价值,并希望能够为研究太极拳的相关学者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基于Kinect 2.0深度相机采集的用户动作图像信息和骨骼信息,结合八式太极拳的动作评价标准理论研究,借助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动作评价智能系统,并对系统功能进行应用分析.结果表明,该系统能较好地进行用户动作捕捉与信息采集,实现用户识别、实时动作评价、评分反馈等功能.系统实现了八式太极拳的数字化、科学化动作评价体系,同时兼具专业性与趣味性,有助于促进太极拳运动的普及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太极拳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在"文化强国"战略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如何保护与传承太极拳文化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通过解读太极拳文化相关信息,分析太极拳文化开发的战略路径,探索太极拳文化产权、人才培养、市场开发、资金保证等相应问题,针对高校太极拳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具体内容进行相关研究,提出高校太极拳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可行性建议和现实对策.  相似文献   

9.
学校教育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之一,太极拳的传播也不例外。研究发现:学校太极拳教育存在着教学内容简单,动作“体操化”严重,学生兴趣难以持久,专业太极拳教师严重匮乏等现象,学校太极拳教育必须从“国学”的高度来认识和理解太极拳的作用和价值,构建一体化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太极拳教学实验中的实验组与对照组教学效果观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说明念动训练这种心理学训练方法在太极拳教学中具有很多优越性: 掌握动作更快、动作质量更好、记忆的动作更多。建议在太极拳教学的各阶段中合理安排念动训练。  相似文献   

11.
太极拳动作犹如行云流水,轻柔匀缓,柔和缓慢,打太极拳要求松静自然,这些特点与此阶段中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不相适应,从而导致中小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和没有兴趣。这也是太极拳在中小学开展不畅的主要原因,不利于对太极拳文化的传承。而太极舞是以太极拳的基本动作为基础,以舞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一种具有一定健身价值的运动。它既有太极拳的特点又有舞的韵味,是太极拳和舞的结合体,它为中小学生下一步学习太极拳架起了一座重要的桥梁。  相似文献   

12.
运用3D摄像技术对腾空摆莲720°接马步动作进行了测量,并对所获得的各阶段相关运动特征参数进行分析比对,最终从生物力学角度探求该动作落地阶段使膝关节损伤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腾空摆莲720°接马步动作落地阶段致膝关节的损伤多以半月板、侧副韧带或交叉韧带等的损伤为主,并具有普遍性。落地瞬时冲力是武术腾空动作中致膝关节损伤的主要影响因素,而冲力大小主要是由被试者体重、腾空高度以及落地缓冲方式等因素决定,由于被试者的体重为相对不可变量,那么其他两个因素则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腾空高度与动作完成质量成正相关,与此同时也为落地缓冲提供了相对充分的准备时间。若体重与腾空高度相对稳定情况下,那么被试者则要通过调整空中姿态来加大转动惯量,同时需要调整落地瞬间膝关节角度,为落地缓冲赢得准备时间,使落地瞬时冲力的值减到最小,以此来保护膝关节。  相似文献   

13.
竞技武术套路日渐成熟和发展,在现代竞技体育大背景下和现代武术套路新规则的指导下,追求高、难、美、新的竞技武术套路发展方向是难美类项群项目的必然。随之,武术套路中出现了大量的难度加分动作,正是这些难度加分动作的出现,使武术套路比赛更加具有竞技性、可比性、观赏性。本文通过对旋风脚转体720度接马步的各个技术环节进行科学的分析研究,找出影响其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揭示旋风脚转体720度接马步的技术原理,提出易犯错误和纠正措施,为科学的训练提供理论支持,预测武术套路难度动作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太极拳运动从来没有停止过发展、创新的步伐,现代社会生活环境有了较大的变化,太极拳的现代教学也应随之呈现与以往不同的特征。结合太极拳教学的实际,本文认为应立足于太极拳的动作本质特征和理论内涵,进行太极拳简易性革新,并突出其功能性和文化性等价值,路径上应融合现代网络教学模式加快太极拳的推广,使之更好的造福于人类。  相似文献   

15.
运用CiteSpace V软件,将定性与定量方法相结合,对1995—2020年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中所收录的1773篇太极拳相关文献进行了可视化分析,并绘制出科学知识图谱,从基本情况、热点关键词、共被引等3个方面分析了近25年国际上太极拳与健康促进相关研究的热点.基本情况分析包括年发文量、研究机构、学科与载文期刊、作者共被引等分析;关键词分析从词频、归类等角度阐述了相关研究的最新热点和发展趋势;通过共被引分析确定了太极拳与健康促进相关领域的重要文献.  相似文献   

16.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专家访谈等方法,探讨了练习太极拳所强调的意、气、力与人体神经、呼吸和运动三大生理系统的对应关系及其修炼的生理机制.在综合分析国内外太极拳相关实验和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太极拳训练理论与实践,阐述了太极拳练习对人体三大系统的生理效应,指出相关研究的实验设计及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给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在最近几年的太极拳研究中,有学者提出太极拳练习者膝关节疼痛的现象,称之为"太极膝".这成为影响太极拳推广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运用文献资料法、质性研究法、归纳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太极膝"的基本概念和产生原因,以及"太极膝"的预防方法进行了质性研究分析.揭开"太极膝"的神秘面纱,以期对"太极膝"有更加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张卫东 《科技信息》2008,(3):213-214
高等院校作为太极拳研究和传播的基地在太极拳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研究发现 1949年以来太极拳在高校的三次较大规模教学改革,分别是"教学方法"→ "教学理论"→"教学理念"的三次研究主题的变化,并以此为切入点,总结此三个时期太极拳在高校教学传播的经验和不足,提出在"十一五"期间,应着力加强太极拳的文化本体建设 ,加强太极拳的师资队伍,人才培养建设,构建体现民族特色、反映时代精神、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太极拳文化艺术精品.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研究简化太极拳运动中股四头肌角的变化的研究,分别计算24个动作末和起势始姿势中Q角的差数,作为太极拳运动中动作Q角的变化值。练习简化太极拳中Q角增大明显。可见,简化太极拳有助于保持或增强股四头肌肌力和下肢的活动功能,可能对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治疗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研究简化太极拳运动中股四头肌角的变化的研究,分别计算24个动作末和起势始姿势中Q角的差数,作为太极拳运动中动作Q角的变化值.练习简化太极拳中Q角增大明显.可见,简化太极拳有助于保持或增强股四头肌肌力和下肢的活动功能,可能对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治疗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