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设计了一套牵引供电微机远动实验系统以满足专业教学和科研的需要。系统采用数字化、模块化、实用化的设计思想,采用polling(问答式远动规约)规约和STD(标准)总线工控机结构,实现了牵引供电系统调度自动化从微机远动的遥控(YK)、遥信(YX)、遥测(YC)、遥调(YT),到牵引变电所的控制与模拟操作等各种功能的模拟仿真实验。  相似文献   

2.
配电网智能开关通信系统采用RS485总线,适合与采用循环式远动规约CDT的上位机或主站系统实现通信,以固定的传送速率循环不断地向调度端发送遥测、遥信、数字量、事件顺序记录等数据。根据循环式远动规约CDT的定义以及配电网智能开关采集信息的种类和特点,对循环式远动规约CDT进行简化,根据配电网的特点,对开关操作取消遥调功能,完整地设计了配电网智能开关与上位机通信的循环式远动规约CDT协议,数据传输过程中采用了8位CRC循环检验码进行校验,避免由于线路噪声或其他的干扰使信息码产生错误,最后采用C++程序设计语言实现了该通讯协议。  相似文献   

3.
国内变电所自动化技术水平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比较大的差距。20世纪80年代末,国内研制开发了集成逻辑电路(CMOS)继电保护、测量、控制、信号"四合一"集控台,90年代又开发了全微机保护、测量、控制、信号、远动"五合一"集控台,实现了变电所"遥测、遥信、遥控、遥调"4遥功能,大大提高了变电所自动化水平。GE数字式变电所综合控制自动化系统是由美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率先提出的,经过3年多时间的研究和现场实验,在我国的应用取得了成功。  相似文献   

4.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通讯控制单元的设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介绍了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中的通讯单元的功能实现和硬软件设计思想。该通讯单元能实现与调度控制中心或就地监控系统的接口功能 ,满足远动要求 ,并对 CDT远动规约作了简要介绍。由于该通讯单元采用双 CPU结构 ,使所有的数据交换并行进行 ,因此系统通信速度快。整个系统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可维护性 ,满足了变电站无人值班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现代工业飞速发展,电力行业的自动化要求不断提高.在电力系统自动控制功能不断强化、设备不断增加的环境下,各个系统之间的信息通道需要远动规约进行统一.该文阐述了电力系统中远动测试系统构建的必要性,分析电力远动测试系统的基本功能,探讨电力系统中远动测试系统在规约分析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6.
陈兴尧 《广东科技》2009,18(24):149-150
随着电网自动化技术的迅猛发展,微机保护和自动装置已广泛投入使用,在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中,微机保护报文和硬接点遥信一样,已经成为远动事件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分析了变电站RTU装置在汇集远动信息的过程中,存在着遥信误发、漏发和微机保护报文异常、丢失的现象,并提出了具体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7.
电力自动化SCADA系统实现了遥测、遥信、遥控、遥调“四遥”功能,目前增加“遥视”内容,组成“五遥”已成为电力自动化建设的趋势。本世纪末课题结合惠州供电局图像监控系统和自动化SCADA系统的建设实际,基于RS-232接口,以220kV金源站做为试点,实现了图像监控系统对试验站点的联动,真正将两系统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联动试验的成功,为全面实现惠州供电局电力生产可视化调度打下了坚实基础;并且试验成果对图像监控系统与SCADA系统在电力系统的应用,亦具有一定的推广作用。  相似文献   

8.
黄小宇 《科技资讯》2011,(32):96-97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业务通道是SCADA系统和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连接桥梁,直接影响调度自动化系统对无人值守变电站的远程监控,如何选用合适的数据传输方式提高自动化业务通道的稳定性是我们一直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本文从我局目前的自动化业务通道配置现状开始分析,浅析了使用模拟通道传输数字信号的弊端,探讨根据目前不同远动规约要求以及不同通信网络配置的前提下的各种传输远动信号的数字通道选择。  相似文献   

9.
张毅 《科技信息》2011,(28):384-384
本文介绍了电力系统中远动装置发展的各个阶段及其对远动功能的需求,论述了电力系统对四遥的要求及变电站实现无人值班的条件,远动终端与主站配合可以实现四遥功能,并探讨了电力系统对微机远动功能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0.
陈瑞  林正胜  李巧荣 《科技资讯》2014,12(19):103-103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是将变电站远动四遥、继电保护、测量仪表等二次系统功能综合为一体,实现对变电站一次设备的监视、控制、操作、故障隔离、故障记录等,是保证变电站安全、经济运行的一种新型技术手段。变电站综合自动化设备一旦出现故障,将会直接影响当地后台、调度和集控中心的正常监控,对变电站的安全运行造成隐患。为了快速恢复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正常运行,排查设备故障的步骤和方法尤为重要。本文将对通讯故障排查的相关思路和方法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1.
基于IEC61850的智能变电站严重依赖于信息和通信技术,信息安全成为不得不面对的新问题。从智能变电站信息安全脆弱性和传统信息安全评估手段的局限性2个方面对智能变电站的安全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可覆盖智能变电站信息系统和控制系统的安全脆弱性评估方法。该方法分别采用已知漏洞扫描技术、未知漏洞挖掘技术以及静态评估方法,分别对智能变电站的各层设备和日常管理进行安全评估工作。通过对智能变电站实验环境的现场实际测试,发现了存在于信息系统、自动化设备中的系统漏洞,验证了该方法评估智能变电站信息安全脆弱性的有效性。应用该方法可以实现对智能变电站信息和控制系统潜在安全漏洞的多方位管控,提升智能变电站的整体安全。  相似文献   

12.
在概述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中运动技术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传统的串行通信模式已无法满足大量实时数据传输的要求,采用基于LONWORKS现场总线的变电站远程数据监控系统实现方案,运用现场总线技术代替传统的串行通信,不但改善了系统的性能,而且使系统可靠、灵活、易于扩展,系统的现场运行结果表明,该方案对于实现变电站远程数据监控有效的,其数据传输效率比传统的串行通信有明显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唐仁权 《科技资讯》2013,(33):103-103,105
变电站交流不间断电源系统(UPS-uninterrupted power system)为变电站自动化、远动设备、保护信息、电能计量及安防装置等重要负荷提供稳定可靠的电源。本文主要介绍了目前主流的UPS实现方式,并对其中的关键技术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国内外的进展情况进行了相应的分析,同时展望了变电站不间断电源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对省级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的设计原则进行了阐述,并对其运行管理和相关设备的监测、使用进行了规范说明,在电网调度生产及自动化运行管理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具有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5.
16.
电气操作票生成及网络计算机协同工作的专家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电厂电网运行自动化和无人值守变电站远程控制管理的需要,提出了一种计算机操作票智能处理的专家系统及现代网络远程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CSCW)的决策支持系统(DSS),该系统具有机器学习,知识处理和图形辅助验证功能,数据库设计可满足多站点运行数据自动上报及不同时次的配置接入与维护,系统通过网络通讯,可远程模拟工作现场显示,并具有人机界面友好,维护操作方便,消息驱动机制灵活等特点。  相似文献   

17.
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实时数据库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关系型数据库系统在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实时应用中存在的缺陷,分析了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中实时数据库系统的构成及数据对象的分类,提出了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实时数据库模型,并对其数据库结构、事务处理进行了设计。该模型在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中的得到了应用。  相似文献   

18.
继电保护远方测试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就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现场测试的不足,对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远方测试的方法进行了探讨研究,给出了建立保护测试分析中心的技术要求、技术难点和制约因素,提出了建立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测度分析中心的方法。就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测试数据传输的问题,介绍了利用调度自动化系统数据网络来传输保护测试数据的技术要求。就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远方测 方法对微机继电保护装置的要求,提出了现场微机继电保护装置应具有远方测试功能和具有同步测试功能。  相似文献   

19.
提出一种新型的通过网络传输的微机故障录波测距系统设计方案,讨论了系统的性能特点、软硬件技术及测距原理,该系统采用分布式的录波装置采集数据,通过以太网后台机传送数据,通过数据处理和计算,可以精确测定故障发生的位置,该系统将计算机技术和电力系统有机结合,为用户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技术先进的变电站故障录波测距手段,工程实际应用表明,通过网络传输的微机故障录波测距系统在工程应用上具有更大的灵活性,满足了新建变电站和老改造的不同要求,在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应用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通过应用电力工业组态软件平台和分散式微机监控装置,实现变电站供电系统监控自动化.在此基础上,通过对组态软件功能进一步开发和相应的硬件投入,逐步实现供电系统综合自动化.发挥企业局域网的优势,进而实现电力信息网络化,是今后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