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司仪芳  童悦  陆瑞丽 《科技信息》2011,(36):37-37,39
大学校园流行语是大学生言语社团所特有的"言语标记"。语用顺应论认为,当代大学校园流行语之所以流行,是因为这些语言顺应了当代社会、大学生心理和文化的发展方向。同时,校园流行语作为一种社会语言现象,传播着强烈的时代感和变革中的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2.
金玉花 《科技信息》2010,(19):277-278
流行语源于社会并反映社会,流行语的生成和传播有其特殊的文化心理机制。本文通过中日两国2009年度流行语的比较找出异同点,了解两国流行语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与国民的心理状态。两国的流行语在来源,表达意思以及分类方面有着不同的特征。在来源方面,中国来自普通老百姓的多,而日本来自名人的多。在表达意思方面,中国的流行语具有深刻的喻义,而日本没有。在分类方面,中国经济类流行语相对多,而日本政治类较多。  相似文献   

3.
牟楠 《当代地方科技》2011,(21):75-75,77
春晚流行语的产生和发展是社会进步的产物,本文通过认知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文化心理三个角度对春晚流行语的产生途径进行分析,旨在探讨春晚流行语所反映的人们的心理认知规律、社会现象和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4.
网络流行语是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被公众广泛"复制"和"模仿",并在不同场合与环境中传播和使用的网络语言。网络流行语有着以物拟人、借形赋义、将错作正等诸多构成途径,具有多元的、个性的社会文化传播积极意义。但网络流行语的随意性、不规范性、易变性等传播特点,也给社会的文化、心理等带来较大冲击和影响,对此我们要保持积极的理解与认知。  相似文献   

5.
流行语是语言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而大学校园流行语以其特有的个性存在着,流行着。本文从不同角度对流行语研究进行些探索,从语言学、语用学角度分析大学校园流行语的生成及特征;从心理学和社会文化学的角度分析其形成的文化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空前活跃和生活交际的日益广泛,特别是近年来网络用语的迅速发展,网络流行语的使用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一种时尚和潮流。网络流行语的使用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和潮流,也是近年来汉语词汇研究关注的热点。规范使用网络流行语有一定难度,这就要求进一步研究网络新词新语中的"词汇化"等特殊语法现象,引导新词新语的正确使用。本文将对近年出现的网络流行语中的"词汇化"等特殊语法现象进行探讨,使人们对词语的发展演变有一些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芦珊珊 《科技信息》2013,(36):261-261
流行语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大众心理的真实写照。它作为一种词汇现象,反映了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一个时期内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和事物。网络流行语是网络时代的附属品,在互联网上占领着话语领域。它的产生一方面丰富了汉语的词汇,另一方面又折射出了中国最前沿的文化走向。因此,对这些词语进行翻译研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网络流行语犹如一阵春风吹遍大江南北。昔日诞生于BBS、QQ聊天、论坛、贴吧的网络语言,早已从网络世界传播到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颇有市场。该文分析了网络流行语"五味俱全"的特点,并独树一帜地根据构成将其为五种类型。在对812名在校大学生问卷调查汇总分析后,准确地勾勒出网络流行语在高校的使用现状。文章结合大学生常见的六种心理困惑,对如何利用网络流行语了解大学生心理特点,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策略。  相似文献   

9.
大学校园流行语是一种“学生特殊的语言”,它反映了现代大学校园生活的新特点。本研究通过对大学生校园流行语的使用认知情况的调查,分析了当代大学生在使用校园流行语上的差异性以及隐藏在流行语背后的当代大学生心理、价值取向和生存状态中的亚健康状况,从而提出了自己的几点思考和建议,以期为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借鉴,更好地为促进高校教育的发展及创建和谐的校园文化服务。  相似文献   

10.
和谐的社会心理氛围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和表现。"怒"、"怨"是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而加强心理疏导,提高人际沟通能力是平怒解怨、营造和谐的社会心理氛围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相似文献   

11.
大学校园是一个特殊的场所,大学生在交流过程中会形成别样的语言风格,比如:"我嘞个去"、"神马都是浮云"、"给力"、"光盘族"这些流行语已经成为了大学生生活中频繁出现的词汇,对这些大学校园流行语中的一些修辞手段进行分析,可以从一个特定的角度表现大学生的价值观、心理状态和文化心态,也可体现出整个校园文化的变化与发展,更好更全面的阐明大学校园流行语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2.
每一个社会发展的阶段,都会出现不同的流行语言。而今社会正值改革开放繁盛时期,流行语更是丰富多彩。这种语言现象已经引起人们的热切关注,在报刊上也偶见先生撰文评说。但我们见到的多为流行语的汇集、归类,停留在表层研究,而对其特征、成因等深层问题极少涉猎。流行语言是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影响力的语言,正确认识其特征、规律,深刻分析其形成原因,是个富有实践意义的课题,对促进现代汉语的健康发展,提高语言表达效果是大有种益的。本文拟对社会流行语的一些基本问题作一简略的论述。 什么是流行语?  相似文献   

13.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生产和思维方式。QQ、微信、微博、MSN、Facebook等社交工具为人们的沟通交流提供了不同于以往的新的平台,与此同时,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新的文化现象应运而生。以近年来出现的中英网络流行语为例,分析了两种网络流行语共有的特点,即非独立性、形式简洁、时效性、创新性和派生性;同时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了网络流行语产生的原因及其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14.
顾益萍 《科技信息》2010,(18):158-158,160
流行语是指在某一时期、某一社会团体内广泛使用并广为流行的词汇。在流行语翻译中,可采用语义解码的手段来翻译流行语的字面语义和语篇语义,此外对‘不可译’的流行语经过解释和转换,成为相对准确、道地的译文。  相似文献   

15.
当代社会是一个流行语大发展的社会,流行语的出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替换也更频繁.流行语的存在和流行是客观事实,既是一个文化现象,又是一个语言现象.因此,流行语的流行要具备两方面的条件:一是外部条件,即社会文化条件;二是内部条件,即语言自身条件.  相似文献   

16.
经过八年修订,第十一版《新华字典》正式出版,新版《新华字典》增加了诸如"房奴"、"和谐"、"晒工资"、"学历门"等热词,这是这些流行语得到社会高度认可的表现。从模因论角度出发,探析了这些流行语得以收录和传播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流行语作为青年学生的时尚坐标语言,折射出当代大学生的群体心理和思想动态,反映了不同时代大学生的价值诉求。网络流行语具有流行性、娱乐性、随意性等诸多文化特征,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诉求和行为等存在诸多影响。因此,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意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人格。  相似文献   

18.
说“驴客”     
本文通过对网络词语“驴客”的分析,探讨了“类推”、“飞白”两种重要的修辞格在语法造词中的应用,指出了这两种方法的重要性,并对现代人使用流行语的心理做了浅要分析,对流行语的使用和发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尹聪 《科技信息》2008,(21):188-188
流行语的出现使语言更加生动,同时它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诸多方面的变化。每个时期的流行语有其自身特色,在不同社会背景下,流行语代表的不仅是语言本身,还反映了时代特征。本文收集并分析了近两年来的流行语,提出了当前流行语所具备的六大特点,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强调了研究流行语的现实意义,为今后深入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20.
流行语是人们在一定时间段内普遍使用的语言,它能反映出在一个特定时间段内人们对某种事物、某件事、某个现象的认识和感受。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方法,更是一种认知工具。从认知的角度分析时下网络流行语中的隐喻现象,剖析汉语流行语中隐喻的认知功能,有助于探索隐喻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认知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