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邱宇 《科技信息》2010,(34):205-205
高职教育的主要目标及特点:适应社会需要、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其中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在整个高职高职教育中占很大的比重。教育部2000年《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应占有较大比重。"并且在附件中更明确地提出:"三年制专业的实践教学一般不低于教学活动总学时的40%,两年制专业的实践教学一般不低于教学活动总学时的30%。"所以如何上好实践课给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以压片机操作为例对实践课程的几个重要环节进行简单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学科本位的高职课程观没有将知识、技能与职业岗位和能力有效地融合在一起,课程体系缺少综合职业能力的因素,以致培养的高职生不符合社会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难于满足就业需要。文章分析了高职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内涵和结构,提出了以提升综合职业能力为本位的高职课程体系开发意义和思路,为高职院校课程改革与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范丽平  李丽容 《科技信息》2010,(31):I0006-I0007
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创新型人才,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不仅要强化岗位技能的训练,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本文探讨了在"四阶段教学法"强化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实施学习性工作任务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的基础上以教师科研课题和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为载体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4.
《自动检测与转换技术》是数控技术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是一门综合能力与实践能力要求较高的课程,传统的学科知识导向的课程模式是以知识内在的性质和逻辑结构关系来组织教学,更加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对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不再适合目前高职教育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项目教学是以人才培养的职业能力选择课程的内容,以完成工作任务为目的选择知识的侧重,模仿职业的工作过程来组织教学,根据高职学生的职业特点构建教学体系,更强调知识的实用性和针对性,该文以教学改革实践为基础,阐述了《自动检测与转换技术》项目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和具体实施过程。  相似文献   

5.
梁斌  周志和 《甘肃科技》2014,30(20):77-79
传统高职会计教学模式的重学术、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等,已无法适应高技能技术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根据现代高职会计教育的规律,通过改革探索,提出了现代高职会计教学模式的要求、原则,构建以胜任会计职业工作岗位为目标,以岗位模块为体系,以岗位工作为本,以职业能力为据,逐步递进的"教学做一体化"现代高职会计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6.
吕太峰 《科技信息》2011,(23):I0293-I0294
教育部16号文件中提出把构建新的高职教育办学模式,切实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放在首位,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高职教育应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在基于工作过程的理论体系中,以能力本位为基础的教学模式,既能体现教学的特点,又能培养高技能、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本文阐述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基于工作过程的开发模式,以一个具体的实例教学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学习情境设计,它涵盖了专业培养目标的知识点,以学习情境为载体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相似文献   

7.
机械类专业《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总结了机械类专业《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建设工作的主要内容和成果。高职课程应与培养目标相适应,以专业培养目标和岗位能力要求为依据,确立课程教学目标和知识模块,从而优化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课程配套实践环节、实施创新教育等,体现了高职教育特色。  相似文献   

8.
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出台,国家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只有注重美育教育和专业技能培养并重才能塑造出符合时代需求的高技能人才。该文分析了高职院校美育教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要通过树立新时代的美育观、建立大美育工作格局、加强美育师资队伍和课程建设以提高美育教育。  相似文献   

9.
李欢 《科技信息》2012,(6):236-236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注重学生的职业应用能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造就高技能人才。高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是高职院校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为了培养学生的职业应用能力,合理设置专业实训课程体系尤为重要。作者总结了一些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训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开展《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训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杨薇  申海霞 《科技信息》2010,(35):J0372-J0372,J0408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针对高职教育目前课程建设存在问题进行阐述,并以《数字电子技术》课程为例进行了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研讨。  相似文献   

11.
校企深度融合是当前职业教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本文以国家级精品课程《Linux操作系统桌面管理》为例,阐述如何在课程开发和建设中进行校企间的深度合作,培养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  相似文献   

12.
高职院校就是要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具有良好职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是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针对财经类高职院校的传统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以《商业银行服务营销》课程为例,对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践教学、考核方式以及工学结合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和探讨。  相似文献   

13.
随着高职课程改革的深入,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项目教材也适时的依照课程建设的目标要求,重新编排整合并设计出真正符合职业能力目标需要的项目内容,并以项目为载体将必备的知识内容和技能融入具体的任务内容中.《印制电路板的设计与制作》项目化教材是要根据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专业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编写的,并且在市场调研和职业能力的基础上,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电路作为教材项目.同时,融入了电路板设计工程师岗位的技能要求,使学生在具备从事电路板辅助设计工作的知识与技能.  相似文献   

14.
为强化高等职业教育中电子、机电专业学生实习实训,培养集成电路相关岗位高技能人才,补全集成电路人才建设短板,突破性将多门核心课程内容融合重构形成集成电路综合实训课程。课程总体设计基于真实的工作流程,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通过“三线四堂五步”教学法实施课程教学。上述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有效达成知识、能力、素养三维教学目标。高职综合实训类课程的教学改革任道重远,旨在抛砖引玉,为高职实训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王小芳 《科技信息》2009,(10):153-153
高职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技能型"人才,在学习内容上具有"专业化程度较高,实践知识丰富,职业定向性及动手能力很强"等特点,"平面设计"就是一个动手能力很强的课程。高职学生在基本设计能力上存在着欠缺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这势必会影响学习效果。如何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加强学生的基本能力培养,解决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使学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提高应用技能,值得我们思考。  相似文献   

16.
刘君尧  王辉静 《科技信息》2011,(5):14-14,222
校企深度融合是当前职业教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本文以国家级精品课程《linux操作系统桌面管理》为例,阐述如何在课程开发和建设中进行校企间的深度合作,培养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  相似文献   

17.
在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下,专业基础课的建设要符合人才培养方案的需求,该文就课程建设的几个重要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高职学生成为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需要高技能人才,必须要在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进行培养.  相似文献   

18.
张莹  齐莉  高丽玲  许丽华  张黎黎 《科技信息》2010,(36):I0144-I0144
本文通过论证优化师资队伍对提高《护理药理》课程教学质量,促进精品课建设的重要意义,提出了"精品课程建设应围绕师资队伍建设,建立长效机制"的观点;进一步描述了根据高职护理高专教育对教师的要求,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从选拔、培养、管理等方面提高师资队伍整体实力的主要措施;并总结了已取得的阶段性效果。  相似文献   

19.
林海峰  毛瑞丽 《科技信息》2011,(14):191-191,195
《实用电子电路设计与制作》课程是我院首批试点的十门示范课之一,课程建设遵循"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结合学院"探索工学结合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针对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大胆进行改革。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多次组织专家进行研讨,剖析职业岗位能力,分析专项技能,提炼教学任务,整合课程内容。探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手段,创新考评机制,建设完善了课程教学资料,为学院的教学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培养学生编程能力是《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的重点,其教材必须围绕"程序设计"来组织内容,以适应课程教学的要求。本文基于"阶梯递进"模式,研究设计了一套《C语言程序设计》主讲教材的构建方案,该方案将教材划分为程序设计主线和语言知识辅线两条线索。程序设计主线基于"案例分析—模仿改写—独立编程"的"阶梯递进"模式,侧重学生程序设计能力的培养;语言知识辅线基于程序设计主线中涉及到的相关语言知识进行组织,为程序设计主线服务,力求讲解清楚,详略适当。实践证明,该方案有效地改进了"传统"教材存在的诸多问题,具有较好的完整性、科学性、创新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