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9 毫秒
1.
论语言的模糊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思维具有模糊性,是人类大脑高度发达的表现。人的思维具有模糊性导致人的语言也具有模糊性。语言的模糊性不仅丝毫无损人类语言的交际功能,反而极大地增强了语言的柔性和张力。词区分为模糊词和精确词。现代口语中模糊词使用的频率很高。有时精确词的含义也会变成模糊的。语法学家无法消除语法范畴中的各种模糊现象。在文学创作中,模糊语言有它特殊的表达功能,它可以增添含蓄蕴藉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2.
语言具有模糊性,言语交际是在一定语境中进行的信息传递的动态系统,是交际双方在意图和意义之间映射的互动过程。语用模糊是语言运用过程中产生的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语用模糊现象的存在说明交际活动中的语言有不确定性,而话语意义的协调又需要借助具体的认知语境来实现。  相似文献   

3.
模糊是指事物的类属边界或性质状态不明晰,模糊性就是人们认识中关于事物类属边界或性质状态方面的不明晰性、亦此亦彼性、非此非彼性,也就是中介过渡性。模糊语言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模糊语言是指那些表达了事物类属边界或性质状态方面的亦此亦彼性、非此非彼性,即中介过渡性的词语。广义的模糊语言还包括具有亦此亦彼性、非此非彼性,即中介过渡性的语音方面和语法方面的现象,即模糊语音和模糊语法。模糊语言学是一门主要运用模糊集理论与现代语言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语言各要素的模糊性为对象的具有交叉性和综合性的边缘科学。模糊语义学是一门主要运用模糊集理论与现代语义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语义的模糊性为对象的、具有交叉性和综合性的边缘科学。它既是语义学的分支学科,也是模糊语言学的分支学科。模糊修辞学是一门主要运用模糊语言学与修辞学的基本理论、原理和方法,以那些与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有关的模糊语言材料为对象,研究如何在言语交际活动过程中精心地选择模糊语言材料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方法、原则和规律的科学。它既是修辞学的分支学科,也是模糊语言学的分支学科;既是一门具有交叉性的科学,也是一门边缘科学。  相似文献   

4.
模糊是指事物的类属边界或性质状态不明晰,模糊性就是人们认识中关于事物类属边界或性质状态方面的不明晰性、亦此亦彼性、非此非彼性,也就是中介过渡性。模糊语言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模糊语言是指那些表达了事物类属边界或性质状态方面的亦此亦彼性、非此非彼性,即中介过渡性的词语。广义的模糊语言还包括具有亦此亦彼性、非此非彼性,即中介过渡性的语音方面和语法方面的现象,即模糊语音和模糊语法。模糊语言学是一门主要运用模糊集理论与现代语言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语言各要素的模糊性为对象的具有交叉性和综合性的边缘科学。模糊语义学是一门主要运用模糊集理论与现代语义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语义的模糊性为对象的、具有交叉性和综合性的边缘科学。它既是语义学的分支学科,也是模糊语言学的分支学科。模糊修辞学是一门主要运用模糊语言学与修辞学的基本理论、原理和方法,以那些与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有关的模糊语言材料为对象,研究如何在言语交际活动过程中精心地选择模糊语言材料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方法、原则和规律的科学。它既是修辞学的分支学科,也是模糊语言学的分支学科;既是一门具有交叉性的科学,也是一门边缘科学。  相似文献   

5.
人类认识世界的局限性和渐进性决定了人类所使用语言精确的相对性。人类认识自然的模糊过程决定了语言的模糊性。从中国哲学思维方式的整体性与西方哲学思维的分析性可认识中国语言的相对模糊性和西方语言的相对精确性。有些词汇在汉语中是清楚的,但在英语中是模糊的;有些词汇在汉语中是模糊的,在英语中却是精确的;模糊思维决定了思维载体的语言的模糊性。从事物存在的两面和多面性认识语言的模糊性,从模糊数学的实用性认识语言的模糊性。语言模糊与精确是可以相互转换的,语言模糊与精确是相对的,语言是灰色的。  相似文献   

6.
语用模糊是指交际者在特定的语境中使用模糊的或不明确的话语向对方传达言外之意的一种语言现象,是在日常的交际活动中进行成功交际不可或缺的一种交际策略。关联理论可以从意图关联、语境关联和关联推理等三个方面对于语用模糊进行阐释,对于语用模糊交际策略具有强大的解释力和适用性。利用关联理论来对语用模糊交际策略进行研究,有利于人们进一步认识语用模糊这种语言现象,同时对于模糊性在语用学方面的研究和发展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基本属性,模糊语言普遍存在于语言交际中.因此,正确地认识模糊语言的科学概念,了解它的根源,以及它的功能对我们研究语言、使用语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刘魏娜 《科技信息》2010,(26):176-177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基本特征之一。模糊性语言是人们日常交际中使用的必要手段,,在文学作品中使用非常广泛。因此,对于所有翻译学者及爱好者来说,了解模糊语言的特点十分重要。只有这样,才能为我们在翻译实践过程中如何处理模糊语言提供帮助。本文就模糊语言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应用,说明了模糊语言的特点及其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9.
论语言的准确性与模糊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语言学有关知识,辨证地分析了语言交际过程中准确表达和模糊表达的情况,并详细论述了语言的准确性和模糊性。本文认为语言的准确性与模糊性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作为语言的使用者,在交际过程中,应从实际出发,该准确则准确,该模糊则模糊。  相似文献   

10.
葛彦 《科技资讯》2010,(4):231-231
模糊语言是语言使用的重要成分,如果没有模糊的词语和表达,人们的交际将会受到很大的制约。语言的模糊性是普遍存在的。本文从言语交际中的模糊现象出发,说明了模糊语言在言语交际中的重要性及其作用,并简述了模糊与歧义、含糊的区别。  相似文献   

11.
徐东妮 《科技信息》2009,(9):208-208
语言是人们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既具有精确性又有模糊性。人们总是根据交际需要选择运用语言的这两种特性。模糊语言现象是存在于人类语言中的普遍现象,在任何语言、任何语体中人们都经常运用它。语用含糊是一种重要的交际策略,在不同的场合产生不同的功能。广告语借助于模糊性来树立产品形象,引起消费者的注意,实现最大程度的劝导性。本文主要通过具体的广告实例探讨英语模糊语在广告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客观现实中存在着的事物,一旦细加推究,则无不具有模糊性。人们在生产、科学实验以及日常生活中,就经常与这种模糊现象打交道。作为人类交流思想情感的工具语言,也必须具有模糊、多功能的特性,才能适应反映复杂事物的需要。这充分地表现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事物的描述与对现象的把握上,如说物体的大小、身材的高矮、容貌的美丑、性格的善恶……等等,往往运用“很”、“较”、“稍微”、“大约”、“好象”、“似乎”等程度副词来描述,所有这些不都是没有严格界限的模糊概念吗? 所谓模糊性就是事物在性态与类属上所具有的界限不确定、不清晰和不分明;从逻辑上来说,便是客观事物的内涵、外延呈现着“亦此亦彼”的模糊状态。为什么会有这种模糊的现象呢?这是由于一切客观事物和思维现象本身就具有确定性与模糊性相统一的普遍特征,  相似文献   

13.
孟春梅 《科技资讯》2007,(22):228-228
模糊现象广泛的存在于语言交际中,语言的模糊性可以借助于词语本身的模糊性、精确词语表达模糊含义、添加特定模糊语义词等手段来表达,本文将从六个方面来分析可以运用模糊语义的几种类型.  相似文献   

14.
语言的模糊性是人类自然语言的客观属性,是人类思维的本质特征之一。语言作为思维的载体、客观世界的表现形式,不可避免地具有模糊性。在对模糊语言的特征与产生的原因、以及模糊语言的语用功能进行了探讨后,认为恰当地使用模糊语言,不仅可使语言在交际中更为委婉、含蓄,而且可以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及灵活性。  相似文献   

15.
模糊性是语言的一种本质属性。模糊语言现象在英语教学中大量出现,研究模糊语言可以深刻认识语言的本质,有利于英语教学活动的展开。该文拟在分析模糊语言理论的基础上,着重探讨其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6.
模糊性是人类语言的基本属性之一,模糊语普遍存在于人类的各种语言中,其中包括商务英语。在商务环境中恰当地运用模糊语,不仅可以使商务语言在特定的场合中显得更准确、礼貌和得体,而且有助于更好地实现商务交际效果。  相似文献   

17.
自然语言离不开模糊这个客观属性,模糊性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作为一种特殊语言类别的立法语言也不例外.作为法学视角的补充,从语义学角度出发,在语义场理论框架下,采用中美立法中的语料,通过案例分析的方法剖析立法语言中模糊现象,将进一步完善我们对立法模糊性的认识和理解,利于立法主体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立法观念,利于执法者、司法者、社会大众更准确地理解各种法律法规,从而正确、有效地加以执行、使用和遵守.  相似文献   

18.
委婉语是人们在交际中常用的语言手段 ,它是交际双方共同遵守礼貌原则的必然结果。模糊性是语言的一个重要属性 ,模糊语言常常用来代替精确语言 ,达到交际的目的。本文通过对委婉语的模糊功能分析 ,指出委婉语实际上是一种模糊语。  相似文献   

19.
常经 《榆林科技》2007,(6):56-57
我们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与人交流,如何体现我们的交流水平呢?那就要靠口语了,如何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呢?经过七、八年的教学积累和不断摸索,我深深地体会到要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必须从以下几点入手:  相似文献   

20.
黄燕红 《科技信息》2009,(32):163-163,165
法律语言的模糊性主要表现为立法语言和司法语言的模糊性。法庭口译作为一种特殊的法律口译,交际性质比其它口译更高。本文列举法庭审判过程中四种促使模糊性出现的原因,提出了针对模糊信息直译的方法,最后提出译者在法庭口译中根据实际情况可以作有限的补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