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研究WT1基因定量联合多参数流式(FCM)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预后的临床观察。方法62例AML患者分为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治疗上参照《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非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中国诊疗指南2017年版》,用RT-qPCR方法测定患者WT1基因表达水平;同时用多参数流式细胞分析技术(FCM)分析患者低水平微小残留(MRD)水平;比较不同预后患者WT1表达及WT1表达与预后的关系。观察WT1基因定量联合FCM对AML患者预后评估的临床意义。对患者进行随访不低于2年。结果 AML患者WT1高表达比例为77.42%(48/62),不同预后分型的AML患者WT1高表达有统计学差异(P <0.05)。在中、高危组的患者WT1高表达明显高于低危组。初发的WT1高表达与WT1低表达患者在诱导缓解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WT1高表达患者的2年无病生存率、2年总生存率均WT1低表达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5.41% vs 71.43%,47.92% vs 85.71% P < 0.05)。WT1基因联合FCM预测AML早期复发的敏感性、特异性均高于单独WT1基因和单独的FCM(P < 0.05)。结论 WT1在AML患者中高表达,与患者预后相关,联合FCM可有效的预测患者早期复发,可作为临床治疗及预后判断的靶点。  相似文献   

2.
正日前,由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自主研发的针对急性髓系白血病(AML)1.1类创新靶向药物HYML-122已顺利完成I期临床试验,试验结果显示,HYML-122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人中表现出良好的耐受性和药代动力学特征。该项目前期研发获得安徽省科技重大专项项目"针对FLT3-ITD阳性急性白血病的候选药物CHMFL-FLT3-122的临床前开发"支持,获安徽省财政资金支持100万元。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CpG岛甲基化测定方法,方法:收集20例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AML),18例多发性骨髓瘤(MM),14例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MDS),15例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及20 例正常对照组的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提取DNA,应用CpG岛思虑在化特异的方法(MSP-PCR),测定P15和P16基因甲基化情况,结果:P15和P16基因甲基化在各种白血病的表率率分别为AML 80%和70%,MM72.2%和66.7%,MDS 57.1%和50%,CML0%,结论:P15及P16基因甲基化在AML,MM及MDS中有较高表达,而在CML中不表达。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白血病免疫表型的不同,明确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56例白血病患者免疫表型资料。结果:30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均表达髓系抗原,部分伴有淋巴抗原,但其阳性率明显低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7例M3的CD9抗原阳性率为100%,明显高于AML的其它亚型白血病。形态学诊断为ALL的12例白血病中,2例免疫表型为T-ALL,10例B-ALL。4例为杂合性急性白血病,它的诊断标准主要靠免疫分型。在10例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中,4例发生急粒变,且急变期CD34抗原阳性率高于慢性期。结论:免疫表型分析与形态学、细胞化学三者结合为白血病的诊断提供了更可靠、更有价值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转录因子GATA-1在造血系统中的作用(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录因子GATA-1为正常红细胞发育和分化成熟所必需。GATA-1的表达严格限制于造血细胞系,主要调控红系的增殖和分化,对巨核系、肥大细胞系及嗜酸性粒细胞系也起一定的作用。GATA-1参与自身启动子的正调节,而且GATA-1和PU.1可以通过交互作用抑制各自的功能;GATA-1与红系Kr櫣ppel样因子(EKLF)、FKLF-2、SCL、生长因子骨形态生成蛋白(BMP-4)及其他GATA转录因子之间存在相互调控作用。GATA-1可在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等多种类型白血病中表达,它的表达还可影响急性髓性白血病的预后。GATA-1还与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伴有严重贫血的多发性骨髓瘤的发病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伴淋系抗原表达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Ly -AML)和不伴淋系抗原表达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Ly--AML)在FAB和WHO分型中的分布和它们的治疗反应.方法:117例初发的成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用常规瑞氏染色及细胞化学染色对骨髓细胞进行FAB分型,采用白血病免疫分型欧洲协作组(EGIL)积分系统,用单克隆抗体标记,经流式细胞仪对骨髓细胞进行免疫分型.其中115例用G显带技术分析染色体核型,按WHO分型标准进行分型.每个病例用标准方案诱导缓解1个疗程后复查血液学缓解情况.结果:117例FAB分型为AML的病例中,免疫学分型为不伴淋系抗原表达的AML(Ly--AML) 89(76.1%)例,伴淋系抗原表达的AML(Ly -AML)28(23.9%)例.WHO分型中,AML伴有重现性染色体异常在Ly -AML和Ly--AML的发生率分别为23.1%和50.5%(P=0.013).用AML的标准诱导治疗方案1疗程后,Ly--AML患者完全缓解率(CR)69.7%,Ly -AML患者CR率34.6%(P=0.001).结论:白血病细胞免疫分型可客观反映细胞来源及分化阶段, 经标准诱导缓解后,Ly--AML患者CR率高于Ly -AML(P=0.001).  相似文献   

7.
[目的]利用患者骨髓涂片进行显微镜观察分析、细胞化学染色及免疫学方法以应用于对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的鉴别及分型。[方法]在对骨髓涂片中观察增生异常的病态细胞的基础上,采用一系列细胞染色方法(POX、NAE、NCE、PAS、AKP积分等)帮助鉴别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结果]在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FAB分型中M1—M7骨髓象,细胞化学染色结果及染色体检查异常现象均有本质的区别。[结论]骨髓象分析,细胞化学染色及免疫表型分析是诊断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非常有效的依据。关键词: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骨髓象、细胞化学染色、免疫学检查  相似文献   

8.
牙龈胚胎型横纹肌肉瘤首例报告李宝明(定西地区医院口腔科743000)发生于口腔颌面部的横纹肌肉瘤极为罕见。国内对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20,122例分析统计中,横纹肌肉瘤仅29例,占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0.144%,而牙龈的胚胎型横纹肌肉瘤迄今尚未见报...  相似文献   

9.
应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研究白血病骨髓血红细胞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急性粒细胞白血病(AML)和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的骨髓血红细胞的红外光谱差异性:与CML红细胞相比,AML红细胞酰胺Ⅰ带较宽;1540cm-1与1 084cm-1吸收峰面积之间的比值较低,范围较窄。该结果提示AML和CML骨髓血红细胞系中有核红细胞的数量分布不同,同时提示骨髓红细胞的成熟可能与白血病细胞的增殖有关。骨髓血细胞的红外光谱的差异性对白血病的分析和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Elf-1基因在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中的表达情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实时定量PCR检测Elf-1基因表达水平的方法,了解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ML)患者外周血Elf-1基因表达水平.方法:采用SYBR Green Ⅰ荧光定量PCR和相对定量分析法检测33例AML患者:M2型17例、M3型6例、M5型10例和20例健康人外周血的单核细胞的Elf-1表达情况,以β2微球蛋白基因(β2M)作为内参,采用公式2~(-△Ct)×100%计算Elf-1基因表达水平.结果:AML组Elf-1表达水平(13.518±19.197)%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2.044±1.321)%(P<0.01),不同AML亚型之间Elf-1的表达水平没有显著性差异(P=0.52),但各亚型AML的Elf-1的表达水平均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建立SYBR Green Ⅰ荧光实时定量PCR分析外周血Elf-1表达水平的方法,检测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Elf-1基因高表达情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本分析和总线我院于1988年至1992年中收治的15例婴儿白血病的临床特征和疗效,以阐明儿童急性白血病的发病年龄与化疗疗效的关系。资料与方法:(1)病儿:婴儿白血病15例,男11例,女4例,年龄4 ̄18个月。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10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5例(1例M4,3例,1例M6)。(2)临床特征:治疗之前,5例病儿(4例ALL,1例AML)伴有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  相似文献   

12.
微小RNA(microRNA,miRNA)是在真核生物中发现的一类内源性非编码RNA,其长度为21 ~ 25个核苷酸大小.miRNA在基因表达调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miRNA不仅在白血病中存在明显的表达失调,而且与白血病的诊断和预后有关.本文着重综述了白血病中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和慢...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检测急性白血病 (AL)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DS)免疫表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流式细胞仪CD4 5设门直接免疫三标记法 ,检测 4 9例AL及MDS患者免疫表型。结果 :ALL双克隆型 9例 ,其中髓系伴T -ALL 3例 ,髓系伴B -ALL 4例 ,1例为髓系伴T、B标记 (CD13 +CD7+CD19+ ) ,1例同时CD7+CD19+ ;ALL同时表达CD3 4 及HLA -DR最高 (6 0 .0 1%) ,明显高于AML、MDS(P <0 .0 0 5 )。AML双克隆型 2 0例 ,7例为髓系伴CD7+ ,2例髓系伴CD19+ ,11例为同时表达CD3 4 +HLA -DR +。MDS患者骨髓细胞表达髓系成熟抗原CD13 +及CD3 3 +增高 ,未发现淋系抗原的表达。MDS -RAEB、RAEBT及转为白血病病例均高表达CD3 4 及HLA -DR抗原。结论 :用三标记法简便易行 ,提高诊断准确性 ;单抗组合应兼顾髓、淋系同时表达 ;应加胞浆抗原检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依据白血病相关免疫表型的抗原表达规律,建立急性髓系白血病微小残留病灶检测方法.方法 应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对白血病细胞特征性抗原进行检测,所用荧光抗体涵盖了抗原跨系表达、抗原跨阶段表达,并注意抗原过度、过低或缺失表达以及光散射异常等情况,计算白血病细胞占全部检测细胞百分率,即MRD检测量.结果 23例患者抗原不同步表达CD33\CD13\CD15\CD34\CD45的抗体组合应用最多,占56.52%(13/23);CD33\CD13\CD15\CD117\CD45的抗体组合占21.74%(5/23).抗原跨系表达的抗体中CD33\CD13\CD19\CD34\CD45和CD33\CD13\CD7\CD34\CD45比例相对较少,分别为17.39%(4/23)和4.35%(1/23).生存期大于2 a的患者MRD数值明显低于生存期小于2 a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急性髓系白血病微小残留病灶检测是临床预后判断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探索血液系恶性疾患化疗后粒细胞减少患低谷期应用基因重组人粒细胞或(和)巨噬细胞休落刺激因子「rhG(M)-CSF」的疗效。方法:对32例生白血病和恶性淋巴瘤秋主的血液系恶性肿瘤41例次化疗后粒细胞减少(或缺乏)的低谷期应用rhG(M)_CSF治疗。80%的病例剂量〈200μg(m^2.d)。观察用药后争性白血化疗后或低谷值至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0.5×10^9/L的天数,并以同期  相似文献   

16.
甘薯胚性悬浮系的建立及其细胞生长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徐薯18叶片接种在附加2mg/L,4-D的MS固体培养基上,形成了质地松散的胚性愈伤组织,胚性愈伤组织在附加1mg/L,2,4-D的MS液体培养基中进行悬浮培养,建立了增殖迅速、分散度良好的具有较高体胚分化能力的细胞悬浮系。小型细胞团(直径小于350μm)以2%-4%的接种量转移到无激素MS液体培养基中,可分化出大量体胚。在继代初期,悬浮系pH值呈下降趋势,细胞处于旺盛分裂时期,导致悬浮系鲜质量、干质量、细胞紧实体积(PVC)的显著升值;4d以后,pH值逐渐回升,细胞分裂缓慢而体积增长迅速,导致鲜质量、PVC增加而干质量少有变化;6d以后pH值继续回升而细胞分裂和生长受到明显抑制。  相似文献   

17.
急性早幼粒白血病是髓系白血病的一种亚型,发病机理主要是15号染色体的PML基因与17号染色体的RARα基因的融合,导致细胞分化受阻,全反式维甲酸能与RARα受体结合,使早幼粒细胞向成熟细胞分化,诱导完全缓解。本文就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痛治疗的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TA方案治疗初治成人急性髓性白血病的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 将初治急性髓性白血病(m除外)患者65例随机分为TA(吡柔比星联合阿糖胞苷)治疗组和DA(柔红霉素联合阿糖胞苷)对照组,化疗2个周期后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及毒副反应。结果 治疗组完全缓解率(CR)67.6%,部分缓解率(PR)18.9%;对照组CR57.1%,PR7.1%。骨髓抑制情况:治疗组粒缺持续时间为(8.23±1.52)d,外周白细胞(wBC)最低值(0.35±0.12)×10^9/L,输血小板(PLT)量(机采单位)(2.19±0.59)。对照组粒缺持续时间为(5.51±1.31)d,WBC最低值(0.43±0.11)×10^9/L,输PLT量(机采单位)(1.86±0.73)。感染发生率治疗组为100%,对照组为85.7%。胃肠道反应:治疗组24(64.9%)例,对照组25(89.3%)例。脱发:治疗组19(51.4%)例,对照组21(75.0%)例;肝功能异常:治疗组2(5.4%)例,对照组7(25.0%)例。ECG异常:治疗组0例,对照组3(10.7%)例。口腔溃疡:治疗组4(10.8%)例,对照组9(32.1%)例。结论 TA方案治疗急性髓性白血病较DA方案缓解率更高,毒副反应较DA方案更轻,但骨髓抑制时间长,感染发生率及出血性机会较DA方案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18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的临床及病理组织学特点,探讨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8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复查18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的常规石蜡切片,并对部分病例进行重复切片,18例中有10例术后复发,其中4例2次复发,1例4次复发,无1例转移.组织学特点为梭形瘤细胞围绕小血管排列呈车辐状结构,且遍布整个瘤体;瘤细胞成分单一,核轻度异型,核分裂像少见;瘤细胞常向皮下脂肪呈树枝状浸润性生长.结论: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发生于真皮,病程长,常反复复发,罕见转移.临床上第一次手术尽可能做局部广泛切除,可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20.
1926年Krumbharr首先报告10例外周血出现幼稚细胞称为类白血病血象,1939年Heck称此现象为类白血病反应。所谓类白血病反应系指机体受某种刺激而发生的造血组织强烈反应,使末稍血液中白细胞总数增加,粒细胞呈现显著核左移,甚至出现数量不一的中、晚幼粒细胞,其特点为血象类似白血病。但白血病是一种极为严重的恶性疾病,而类白血病反应在病程中常随原发病痊愈而消失,血象在短期内恢复正常,二者预后炯然不同,故应认真加以鉴别。类白血病反应可按细胞类型分为中性粒细胞性、淋巴细胞性、单核细胞性和嗜酸细胞性。血象可像急性或慢性白血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