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积极践行胡锦涛同志“以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的高等教育”重要思想,围绕以创新能力为中心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重大需求,探讨如何紧紧抓住科学研究与高校教学紧密融合这个高校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坚持思想引领、理论创新驱动,广泛集聚高校优势资源,探索高校人才培养的新理念,拓展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新思路和新体系,真正体现“科研·学科·人才”三位一体全面协同发展,促进知识、科技、文化育人要素的紧密融合,实现高等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本社将于2012年11月2日在云南省昆明市举办“科教融合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术研讨会”。  相似文献   

2.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提供了新的指导思想和前所未有的契机。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高等教育必须抛弃外延扩张式发展模式,确立质量、结构、效益和规模协调发展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科研质量和管理水平,最终使高校由行政本位回归学术本位。  相似文献   

3.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一个应从动态角度来考察的概念,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需有两个基本要素,培育高等教育国际化则需具备四个条件。此外,高等教育国际化并不存在普遍适用的统一模式,层次、程度的确定与特色定位是模式选择的关键,各国各高校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国际化模式。  相似文献   

4.
推动国防工业军民融合高质量发展,是我国新发展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义,是助力国防实力和经济实力同步提升、加快形成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的必然要求。依据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和国防工业军民融合发展特点要求,界定了国防工业军民融合高质量发展基本内涵;以此为依据,探讨了国防工业军民融合高质量发展评价内容;构建了国防工业军民融合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基于AHP-EWM组合权重的TOPSIS法,对国防工业军民融合高质量发展进行整体评价。推动国防工业军民融合高质量发展,需增强协同创新能力、提升开放共享水平、保障供应链安全、提高供给质量水平、优化国防工业布局、提供有效制度支撑。深化国防工业军民融合高质量发展评估研究,对加快推进国防工业军民融合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牵引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学术假”制度促进科研创新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假"制度是国外许多高等教育机构和学术研究机构中促进专业人员发展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分析了"学术假"制度的发展与现状,功能定位和变化及其在不同类型机构中的实现和差别,并提出"学术假"制度对促进我国科研创新能力建设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对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与素质结构的分析,提出了以教育模式的改革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高等教育创新教育模式,实现了优秀大学生科研与创新能力的个性化发展,对新世纪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7.
西部地区高等教育虽成就卓著,但困难与挑战依然制约着其高质量发展。要走出困境,必须从高质量党建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强化高校办学自主权,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完善高等教育布局结构,扩大优质资源供给;健全分类发展机制,引导高校特色发展;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构建西部高层次人才工作新局面;深化管理制度改革,激发高校内生动力;深化区域教育协作,不断推进西部地区高等教育高质量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我国高等教育要实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目标是关系高校兴衰成败的战略问题,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走理工结合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是作为高等教育生存与发展的必然选择.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作为理工科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内在要求.本文提出了基于内涵式发展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策略.  相似文献   

9.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关于我国西部地区发展的伟大战略,其目标是努力打造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国际一流都市圈高等教育集群与地方经济联动发展的经验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具有借鉴意义。通过高等教育事业的超常规发展来引领、驱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发展,要对两地高等教育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进行分析,借鉴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等世界一流经济圈通过高等教育与湾区经济发展的互动来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经验,快速地发展超一流大学,联手打造双城竞争和协调发展模式,并多渠道发展本地区高等教育。  相似文献   

10.
选取创新投入、创新环境、创新潜力、创新贡献、创新产出构建科技创新能力体系,选取经济结构、规模、效益、地位、红利,资源配置及绿色经济建设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评判维度,构建科技创新能力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SEM模型,量化剖析科技创新能力构成要素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路径,经模型测量结果如下:①创新投入是营造创新环境,激发创新潜力的重要保障;②激活创新潜力,提升创新贡献是提高创新产出的关键环节;③提高创新产出能力是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是优化经济结构、规模,提升经济地位与效益的重要路径;是实现高效资源配置,激发绿色经济建设,推进经济红利共享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必须坚持唯物辩证法指导,正视市场机制对高等教育发展影响的现实,积极探索社会转型时期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创新,不断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质量,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2.
亚洲金融危机给高职院校带来了高速发展的扩张期,而面对此次全球金融危机高职院校采取怎样的应对措施成为教育关注的重点。高职教育应从加强内涵建设、服务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培养适应性人才等方向入手,创新高职教育形式,进行“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富有竞争力的核心能力,以应对金融危机带给高职教育的挑战。  相似文献   

13.
为贯彻落实"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服务社会"的人才培养目标,安徽中医药大学坚持以素质教育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学院众多科研项目为依托,突出中药学特色,立足于强化实验实践教学环节,建立中药学实验实训示范中心,逐步增强辐射作用。实现学生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协调发展,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14.
目前高等教育在素质教育上存在着片面追求智育的种种误区,而高校图书馆在此大环境下对素质教育也存在认识与实践上的很大不足,所以革新图书馆教育观念,开展图书馆素质教育职能是其神圣使命。结合图书馆的特点与优势。应该重视规划连续的图书馆教育体系,改善图书馆的政策,重视整体性教育所需的献资源建设,建立读读书档案,加强图书馆化中心阵地的建设,加强读在全面发展,知识信息,创新观念方面的认识,并促进他们在自学能力、信息能力、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艺术设计的创新教育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竞争日趋激烈,对艺术设计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在当前形势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是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重要使命。艺术设计教育应该在注重历史文化传承和实际应用的同时,特别注重设计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将科掌人文知识作为艺术设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立足当代教育与设计实践,建构科掌可行的我国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机制。  相似文献   

16.
创新能力就是一个人(或群体)通过创新活动、创新行为而获得创新成果的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应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开设创新能力培养课程,强化研究生创新意识;营造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学术环境;抬高导师的门槛,强化导师责任制;重视研究生社会实践,探索“产、学、研”校企联合的培养模式,应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17.
教育实践是促进高师学生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培养高师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是当今社会对高师学生发展的根本要求,学前教育专业实践课程的研发关系着幼儿教师的职前培养质量。长期以来,由于知识本位论思想的影响,我国高等教育普遍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倾向,在人才培养方式上,过于注重知识接受的单向传递与基于符号逻辑演算的机械训练,忽视学生基于实际情境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的培养。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实践课程的研发有助于学生依托实践课程,加大实践教育力度,加强实践学习,在用中学,学中用的教育境遇下获得教育实践能力的长足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终极目标。这也是当前我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18.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应对新时期种种挑战,适应建设学习型党组织要求,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必须紧密结合自身实际,勇于创新观念、创新机制、创新方法,积极探索并着力在创新的支撑点、增长点、制高点上取得突破,实现科学发展,以优化高校学生党建的工作效能,实现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目标和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9.
提升内涵质量建设是陕西省高职教育的主题。“陕西高职教育质量工程”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内涵外延共同发展之路;坚持示范引领,全面提高高职院校建设水平;坚持求新求变,凝练高职教育办学特色;坚持校企合作,创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建设思路和实施名牌;实施产业带动和实施集团化的三大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