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福州海岛耕作土壤质量的定量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福州海岛的各类耕作土壤,以土属作为评价单元,选了以11个参评因子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参评因子的权重。文中分别采用指数和法及系统聚类法进行土壤质量的定量评价,并讨论了指数和法与系统聚类法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2.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美国发生的“黑风暴”引起了人们对改革传统耕作方法的重视。“保护性耕作”在国际上尚无统一的概念,但它被全世界所关注,它不仅是对传统耕作的一次重大变革,同时更是对传统观念的一次重大转变。美国的保护性耕作起源是为了防止沙尘暴,将保护环境放在了第一位:加拿大的保护性耕作目的是培肥地力.澳大利亚由于土层薄,难以承受长时间的水蚀风蚀,其目的是减少水土流失。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的农业大国,人均占有耕地、水源不足,保护性耕作既有利于增产增收节约成本,又能进一步促进生态环境的建设。  相似文献   

3.
刘祎 《榆林科技》2009,(3):18-19
榆阳区位于陕西省北部,毛乌素沙漠南缘长城沿线,“西北风沙源头区保护性耕作带”上。区内总土地面积7053平方公里,居全省第二。全区辖24个乡(镇),7个街道办事处,9个国营农林场,488个行政村,总人口42万多人,其中农业人口28万多人,占总人口的66%左右,是一个农业大区。这里日照充足,温差大,  相似文献   

4.
郭剑峰 《科技潮》2010,(8):48-48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几千年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耕作模式,一直都是中国农民赖以生存的手段。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一种不耕作或少耕作的保护性耕作模式渐渐地改变了他们的生活。作为农业部保护性耕作专家组成员,一直以来,李洪文都以推广、  相似文献   

5.
论证了创建并实施二年三作旱地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不但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效益,减少病虫害的发生,而且能有效改善土壤的水、肥、气、热生态环境,提高地力等级,增产幅度较大,具有很高的实用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6.
辽宁省阜新市属典型旱作农业区。多年来,全市始终将发展保护性耕作作为抗旱增产、促进农业节本增效和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手段和措施来抓,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文章就如何充分发挥阜新市多年来实施和推广保护性耕作取得的成果,大力推进玉米全程机械化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7.
我省办农机化的历史比较长,多年来在土坡耕作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近十向年来推行了“三三”耕作制,把土壤耕作技术向前推进了一步。但由于这种方法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制度,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的很不平衡,一些地方仍以平潮做为耕作基础。本文试图根据我省的自然特点和生产条件并总结多年工作实践,确定松、翻、耙、旅为内容的“三三”耕作制,即以深松为基础、松翻结合、松耙结合、松旋结合的上壤耕作制,实现具有我市特点的土壤耕作法。一、从目前我省土壤耕作制存在的主要问题看建立“三三”耕作制的必要性土壤耕作应结合自然条件进行。在…  相似文献   

8.
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对传统农业耕作制度的革命,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文章简要介绍了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的技术体系,结合娄烦县实际,总结了技术推广应采取的措施,并对其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榆林位于陕西省北部,根据自然环境和种植制度与作物布局特点,全区划分为两个作物区:即长城沿线滩地区和丘陵沟壑区。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农田生态系统中耕作管理措施实施后,中国旱作农田土壤呼吸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利用国内外已发表的55篇研究论文,通过Meta分析技术进行分析。结果 与传统耕作相比较而言,免耕、深耕、少耕和浅耕措施对土壤呼吸、温度、水分、有机碳、碳氮比、容重、微生物数量和农作物产量影响显著。免耕和深耕条件下土壤呼吸分别减少了8.22%(P<0.05)和2.25%(P>0.05),少耕和浅耕条件下土壤呼吸分别增加了7.86%和4.67%,但没有达到统计水平(P>0.05)。农业耕作管理措施实施后,土壤呼吸的改变量与土壤温度、水分、碳氮比、容重、有机碳、微生物数量和农作物产量的改变量密切相关,且对农田土壤呼吸的贡献呈现出土壤理化性质(47%~96%)>土壤微环境因素(4%~19%)>生物因素(4%~13%)的趋势。结论 在中国旱作农田生态系统中,耕作管理措施实施后,农田土壤呼吸主要受土壤理化性质(土壤有机碳、土壤碳氮比和土壤容重)的驱动,从固碳减排的角度而言,应该在中国旱作农田大力推广免耕措施。  相似文献   

11.
本文作者紧密结合基层工作实践,就本地区田间秸秆覆盖、免耕少耕机械播种、深松土壤、杂草病虫害控制和防治等四大玉米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进行了分析、归纳和总结,对当前开展的现代农业建设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坡耕地水土保持主要耕作措施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众所周知,坡耕地水土流失是比较严重的,选择适当的耕作方式,对于减轻坡耕地水土流失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着重研究了横坡耕种、密植耕作和坡改梯耕种方式。研究表明,它们均具有一定的水土保持作用横坡耕种和茶园密植种植方式水土保持的作用明显,但缓坡耕地好于陡坡耕地,坡改梯是陡坡耕地水土保持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13.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项先进农业耕作体系,其主要特点就是为作物创造适宜的生长条件,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尽可能减少土壤耕作,并用作物秸秆、残茬覆地表面或混入浅层土壤,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提高土壤地力,改善土壤结构和抗旱能力的耕作技术。此项技术主要适应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作物生产及牧草的种植。结合鸡东县农业发展现状,雏系农业的可待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减少沙尘暴的发生,就必须走保护性耕作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4.
甘肃是以干旱著称的省份 ,在全省347万hm2的耕地中 ,旱地有236万hm2,占68%。进入90年代以来 ,十年九旱成了甘肃的正常年景。故积极探索、研究以增水保墒为中心的抗旱耕作栽培技术 ,则是我们农业科技人员的当务之急。1常规抗旱耕作栽培技术1.1推广抗旱品种发挥作物品种自身的抗旱作用 ,它不需人们花很大力气 ,便可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1.2抗旱耕作技术作物收获后 ,特别是夏收后 ,立即压墒灭茬 ,立垡曝晒 ,接纳雨水蓄墒 ;雨后适时耙耱保墒 ;播前镇压提墒 ,充分发挥抗旱耕作的作用。1.3推广抗旱施肥多施农家肥 ,全面…  相似文献   

15.
16.
分析了新疆绿洲灌溉农业的特点和采用传统机械化耕作方法存在的问题,论述了开展保护性耕作的必要性、可行性和潜在效益。根据国内外旱作农业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的成功经验,结合绿洲灌溉农业生产的特点和械化保护性耕作研究取得的成果,提出新疆绿洲灌溉农业区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的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17.
王雷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5(24):131-132,156
摘对玉米保护性耕作与传统耕作进行了对比试验,指出保护性耕作具有明显的保水、蓄水和增产效果,并对BMQF-4C型玉米免耕覆盖播种机进行了研究试验。  相似文献   

18.
不同耕作方式对豫西小麦产量及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保护性耕作深松覆盖(ST)、少耕(RT)、免耕覆盖(NT)、传统耕作(CT)条件下冬小麦产量及效益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方式下在冬小麦产量比传统耕作高,其中ST〉NT〉ST〉CT,ST、NT与CT差异性明显,RT与CT差异性不明显,显现了保护性耕作方式具有一定的增产作用。  相似文献   

19.
保护性耕作是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并用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项先进耕作技术。目前主要应用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作物及牧草的种植。保护性耕作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现已推广应用到70多个国家,成为世界上应用最广、效果最好的一项旱作农业技术。  相似文献   

20.
基于河南省567份调查问卷数据,运用公平理论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探索了河南省农户耕作获得感的影响因素,并按照农户家庭类型分别研究了不同类型农户耕作获得感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大部分受访农户的耕作获得感较低,仅有1/4左右的农户耕作获得感较高;(2)农户耕作获得感主要受与邻居种田相比、与外出务工相比两种境况的影响;(3)在纯农户、农业为主兼营其他、非农为主兼营农业3种类型农户中,随着非农比重的增加,农户的耕作获得感逐渐降低;(4)不同类型农户的耕作获得感影响因素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