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与世界共享     
正说到北斗,不少人或许会问,北斗到底在哪儿?6月23日9时43分,北斗三号系统"收官之星"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提前半年全面完成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目标。实现全球组网后,北斗将可以为全球用户提供基本导航、全球短报文通信、国际搜救等服务。那么,我们如何能感受到北斗系统的存在?  相似文献   

2.
正中国的导航系统如何建设?孙家栋独具慧眼,提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试验、后区域、再全球"的"三步走"发展战略。他是我国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开拓者之一,从事航天工作60年来,主持研制了45颗卫星。担任我国北斗导航系统第一代和第二代工程总设计师,实现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组网和应用。他就是孙家栋,作为我国月球探测工程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担任月球探测一期工程的总设计师,树立了我国航天史上新的里程碑。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科学  相似文献   

3.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科学家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就"十四五"时期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听取意见。座谈会的召开又一次吹响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这些年,天舟一号发出首单"太空快递"、首艘国产航母成功下水、光量子计算机问世,北斗全球组网……  相似文献   

4.
自立自强     
正我们不仅有努力让十几亿人粮食自由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有守护身体平安的"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还有让身处世界各地人们互通联系的北斗人,还有替我们圆梦太空的航天人,还有……我们所谓的岁月静好,无非是因为我们拥有千千万万这样怀揣梦想、肩扛责任、奋力前行的人。  相似文献   

5.
<正>2023年,虽然没有像去年一样空间站在轨建设连续5次重要的发射,但其他的航天发射一样不少。同时,2023年还将是我国的商业航天大年,多枚民营火箭正整装待发。随着神舟十五号的成功发射、对接,以及神舟十四号的顺利返回,我国空间站基本建成,二期工程可能还早。而“北斗”导航系统、“天链”“鹊桥”卫星也都有了,  相似文献   

6.
"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飞行的成功,表明我国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已占有一席之地.与此同时,航天科技知识已成为我国越来越多的群众广泛关心的话题,迅速得到普及.在此过程中,作为知识载体的名词及其概念首先受到媒体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不少人都会发现其中有一部分名词不统一,概念不清,给人们带来困扰.例如,常用的"空间"、"太空"、"航天"、"宇航"、"航宇"等.随着航天科技迅速发展,这些词已越来越普遍地进入报刊、电视等大众媒体,解决名词不统一的问题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7.
正目前,世界上已经有半数以上国家在全球范围内使用北斗系统。一颗颗北斗导航卫星巡天测地,作为中国自主创新的结晶,为人类提供一流的卫星导航服务。今年6月23日上午,大凉山腹地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西昌发射场。推迟一周发射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矗立在发射塔架旁,乳白色箭体上的"中国航天"四个大字与火箭整流罩外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标志的搭配显得格外醒目。  相似文献   

8.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我国自主规划、设计、建设与应用的高技术项目的一面旗帜。2020年6月23日,北斗系统最后一颗组网卫星发射成功。7月31日,总书记习近平出席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暨开通仪式,并宣布正式开通。本文梳理了中国卫星导航的发展历程,分析了自主卫星导航系统决策的背景、北斗系统各阶段建设过程中体现的特点,重点探讨了北斗系统“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形成过程及创新之处。在简述北斗系统建设过程后,对北斗系统发展中体现的工程与技术创新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正徐颖颠覆了人们的想象。她是80后,也是中科院光电研究院建院以来最年轻的研究员和博士生导师。作为"北斗女神",科普让她成为另类"女神"。"大家都看过《鲁滨逊漂流记》吧,如果有一天一个人漂流到了孤岛上,能怎么办呢?如果这个时候他选择的是GPS,他只能知道自己在什么位置,无法通知别人,所以他还是只能在荒岛上求生。如果用的是北斗系统,情况完全不一样了,他不仅可以知道自己位置在哪里,而且还能够把位置发送到几  相似文献   

10.
正在"北斗专列"的研制过程中,这支队伍面对的挑战是,既要有稳定的技术状态,又要不断改进提高火箭的适应力和可靠性。得知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发射成功时,46岁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总体部主任设计师胡炜向记者感慨:"这是创新的胜利,也是年轻的胜利,我们就是要永远保持年轻的心态、创新的冲动!"  相似文献   

11.
2012欧洲杯从一开始即精彩绝伦,可以说是戏剧因素全都有了。据说全球有十几亿人收看电视直播,欧洲杯之所以如此成功其实全拜"技术"所赐:那是因为除了欧洲有全世界技术最细腻的球队,还得益于最新科技的全方  相似文献   

12.
《中国科技成果》2011,12(4):15-15,18
在"十一五"期间,国家海洋技术中心承担的"自持式剖面探测漂流浮标"课题,突破了浮标高可靠性、浅海环境适应性、重量精确调整及我国自主北斗导航定位系统的应用等多项关键技术,成功研制了采用argos卫星系统定位和传输数据工作深度为2000m的深海自持式剖面探测漂流浮标工程样机及采用我国自主北斗卫星系统定位和传输数据的工作深度为400m的浅海型自持式剖面探测漂流浮标工程样机.多台工程样机取得了理想的海上试验效果,最大工作深度和完成的剖面测量次数均达到合同指标要求,测量数据与现场数据吻合.  相似文献   

13.
高峰 《科学大观园》2014,(11):64-65
正嫦娥三号技术已用于北京地铁中国已研制了2000多种新材料,其中80%出自航天部门。比如,我国太阳能企业率先用航天绝热原理,成功推出"绝热舱"技术,大大提高了热水器的保温时效;近年兴起的卫星影院可装200英寸幕布,它是通过卫星传送方式打造的电影点播系统,每  相似文献   

14.
2020年7月23日12时41分,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开启了瑰丽壮美的火星之旅,迈出了我国行星探测的第一步. 成绩背后,是一代代中国航天人矢志不渝的执着追求,是一支支科研团队并肩携手的顽强奋战.在首次火星探测任务中,青年人是重要参与者.一批“80后”“90后”投身其中,怀凌云志、做务实事,在任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正>1986年1月28日"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后73秒即发生爆炸,机上7名宇航员全部罹难。2003年2月1日,"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完成飞行任务、在即将返回地面前16分钟空中分裂解体,机上7名宇航员也全部遇难。人类航天史上这两架不幸失事的航天飞机,以及与它们一起魂归宇宙的14名宇航员,让人们感到无限震惊和惋惜,直到今日,人们依然深深地怀念着他们。然而,这些航天英雄们的英灵安  相似文献   

16.
正正是这种"怀疑一切,敢于挑战"的精神,使得刘经南院士带领科研团队不断攀登科学高峰,填补了多个空白,创造了数个第一。6月12日,北斗三号系统完成全球组网前夕,著名大地测量与卫星导航专家刘经南院士站上湖北科技奖励大会的领奖台,接受湖北省委书记应勇颁发的湖北科技突出贡献奖。77岁的刘经南,是我国卫星导航技术领域学科带头人,也是我国  相似文献   

17.
<正>航天(space flight),又称"空间飞行""太空飞行""宇宙航行"或"航天飞行"。指航天器在太空的航行活动。目前,大部分科学家赞同把航天器在太阳系内的航行活动称为"航天",航天器在太阳系外的航行活动称为"航宇"。航天活动的目的是探索、开发和利用太空与天体,为人类服务。提到"航天"一词,就不能不说起钱学森。他不仅是中国航天之父,同时也是"航天"一词的首创者。从《钱学森书信》(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我们可以了解到,早在1963年,钱学森就说要为空间技术名  相似文献   

18.
杂交水稻技术,解决了中国亿万人吃饭问题;三峡工程成功完成、青藏铁路全线通车、秦山核电站建成并投入使用;“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实现了载人航天工程的重大突破等……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的科技发展实现了许多“零的突破”,涌现出一系列具有原创性和广泛社会影响的科技成果。  相似文献   

19.
正在重型火箭吸引众人目光的同时,让我们回望一下火箭事业的奠基人,被称为"火箭之父""航天之父"的前苏联航天研究学者——康斯坦丁·爱德华多维奇·齐奥尔科夫斯基的一生。1935年9月19日,一位前苏联航天研究学者去世的消息传出后,全世界的科学家都为之伤心。"他的逝世,对于人类刚刚起步的航天事业是一个巨大的损失。他的论文《利用喷气工具研究宇宙空间》,把人类的星际航行理论推进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这些概  相似文献   

20.
正关注美国"猎鹰重型"成功发射消息的同时,国人还想知道:中国火箭运载能力如何?什么时候能够赶超"猎鹰重型"呢?美国"猎鹰重型"的成功发射是人类航天史上的重大突破,国内被此消息刷屏的人则更想知道:中国何时也能发射像"猎鹰重型"这样的火箭?"猎鹰重型"的先进技术中,哪些中国可以借鉴?它带给我们的启示又是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