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福州市养老服务设施的空间可达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福州市各乡镇街道为研究单元,基于福州市养老服务设施的空间分布特征,利用起始-目的地(origin-destination,OD)成本矩阵计算老年人从街道中心到养老设施的出行时间.利用改进的两步移动搜索法进行可达性评价,并通过设定不同时间阻抗(0.62,1.24 h)进行空间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福州市养老服务设施整体呈现内集聚外扩散的“圈状分层式”分布格局;福州市养老服务设施可达性以主城区为中心向外呈距离衰减趋势,形成了“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格局;随着时间阻抗的增大,可达性空间分异能力降低,整体上有变好的趋势,而边缘乡镇可达性所受影响程度不大.  相似文献   

2.
空间可达性是判定各类设施布局是否合理的重要参考指标.科学评价服务设施空间可达性则是判断区域服务差异性以及优化资源空间配置的重要基础.在基本潜能模型的基础上,引入需求方阈值,按照养老机构规模设计了3级服务半径,加入地区优先匹配原则,并以上海市奉贤区为例,基于供需点之间的实际驾车时间、ArcGIS空间分析技术,对区域内部养老机构空间可达性进行分析.研究表明:考虑优先原则的奉贤区养老机构空间可达性分布不均程度加剧,其中南桥镇、庄行镇、金汇镇部分区域养老机构空间可达性显著较高;可达性呈现较为明显地从中心城区到外围逐渐降低的趋势;中部区域一些乡镇存在养老机构密集,养老资源相对集中的现象.改进的潜能模型进一步考虑了养老机构服务能力强弱、老年人需求等因素的影响,能更合理地评价机构的空间可达性.研究结果可为养老机构的科学规划提供参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3.
科学评价上海市养老机构服务可达性是判断其服务区域差异和优化其空间配置的重要前提.考虑到上海市养老机构须在"保基"原则的政策影响下提供服务,本文通过引入幂函数型距离衰减函数、按机构规模设置三级服务半径、加入行政区匹配对传统两步移动搜索法进行改进,并基于供需点之间的实际驾车距离计算上海市各乡镇(街道)的养老机构服务可达性.结果表明:上海市养老机构服务可达性远不及2020年规划要求,每千人拥有达35张床位的乡镇(街道)机构占比不到三分之一.对比分析考虑和不考虑行政区匹配两种情景下的服务可达性,结果发现:为养老机构服务设置行政区壁垒后大部分乡镇(街道)的养老机构服务可达性有所下降;老年人口集中的中心城区可达性下降情况最为显著;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养老机构服务的城郊差异,加剧了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  相似文献   

4.
基于福州市中心城区公路网数据,用栅格成本加权距离法(CWD)对福州市中心城区内4A级以上旅游景点进行可达性研究.结果表明,在不考虑交通通达性和红绿灯的情况下,44%的区域景点可达性在60 min内,集中于中心的鼓楼区和晋安区;景点内部差异较明显,中心城区内各点到最近景点的可达性分布,在空间上呈现出"以各景点为核心向外圈层式递增"的格局,中心城区景点可达性较好,外围区域特别是边界位置景点可达性较差;自然景点的可达性略优于人文景点,服务范围更广;6个4A级以上景点中,5A级景区三坊七巷因其处于中心城区道路网密集处,服务范围广,可达性好.可为福州市旅游交通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划片入学是教育部门缓解教育资源空间布局不均衡问题的重要解决办法。文章以福州市鼓楼区为例,运用改进的多级半径高斯两步移动搜寻法(MC2SFCA),对比划片入学前后小学资源空间可达性,分析划片入学政策是否改善了小学教育资源空间分布均衡性。结果显示:(1)福州市鼓楼区教育资源可达性东南区高、西北区低,城镇两极分化明显;街道内部可达性由中心向四周衰减,划片入学政策下的模型评价结果显示中心区高可达性区域面积大大减少,城镇间的可达性差距减小;(2)划片入学政策避免了大面积学区房炒作、优质教育资源供不应求以及教育资源冗余等问题,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的现状。研究结果可为合理布局规划小学教育资源、制定划片入学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正处于人口快速老龄化时期,养老服务设施仍供不应求,养老服务设施的可达性对社会公平公正产生重要影响.基于步行、私家车和公交3种方式,采用两步移动搜索法(Two Step Floating Catchment Area, 2SFCA)相比最小邻近距离法修正研究了老年人养老服务设施可达性,运用洛伦兹曲线和区位熵法分析了养老服务设施布局的公平性.研究结果表明:1) 3种方式下研究区内街道的养老服务设施可达性差异较大,呈现出老年群体内部两极分化的特征.2) 相比于公交和私家车方式,步行方式下养老服务设施资源配置的总体公平性较差,呈现出养老服务设施和人口分布空间失配的特征;私家车出行方式下养老服务设施资源较能满足街道老年人口需求,呈现出更为公平的空间分布格局.3) 养老服务设施可达性较差的是中心城区老年人口集聚的街道以及城郊西部和东南部的部分街道,需要在这些区域进一步完善公共交通网络的基础上规划布局更多的养老服务设施.  相似文献   

7.
为对养老机构后期规划提供决策支持,以上海市养老机构数据为基础,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对全市养老机构空间分布和区位选择特征进行研究,探究其区域差异,结果表明:宏观上,上海市养老机构和床位资源充沛,但在城郊之间、辖区之间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养老机构空间布局呈集聚分布状态,集聚核心处于中心城区;中心城区养老机构明显邻近住宅区和医疗机构,而郊区养老机构距离医疗机构较远,位置相对孤立.基于研究结果,提出相应建议:如养老机构的建设需要因地制宜,对落后地区的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加强和支持等,以期为上海市养老事业发展提供帮助,满足各个地区老人的养老需求,保证社会公平.  相似文献   

8.
对老年人生理、心理和角色特征的分析发现,空间尺度、可达性、微气候、空间类型、兴趣中心和空间边界是城市公园坐憩空间适老性设计的主要评价因子。厦门中山公园的实证研究,在验证坐憩空间适老性评价因子准确性的基础上,进一步表明,老年使用者多偏爱可达性好、微气候适宜、空间尺度可控、存在明显兴趣中心的向心性坐憩空间,公园管理部门可据此完善坐憩空间,以创造生机盎然、整洁和谐的适老性公园坐憩环境。  相似文献   

9.
运用空间分析法与时间成本分析法,以福建省闽侯县329个自然村为研究对象,分析 闽侯县自然村的空间格局,计算各自然村到所属乡镇(街道)政府驻地的交通可达性,并对其交通 可达性的特征与影响要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闽侯县自然村空间格局呈现总体分散、局部集 中的分布特点,县域南部自然村集聚程度高于北部,除局部高密度区外,自南向北核密度逐渐降 低;(2)闽侯县自然村交通可达性总体较好,可达时间为5~104 min,约95%的自然村分布在离所 属乡镇(街道)政府驻地60 min的车程之内;闽侯县自然村到县城所在地甘蔗街道的可达性差异巨 大,仅有44%的自然村分布在60 min的车程内;(3)影响自然村分布的因素有空间格局、地形、河 流、交通和城镇化等。  相似文献   

10.
针对服务老年群体的社区医院可达性的研究成果较少且研究方法比较单一等问题,提出问卷调研与地理信息系统结合的方法,以夜光遥感数据估算包河区老年人口并运用Ga2SFCA计算可达性值,分析社区医院对老年人的可达状况.结果表明:包河区各街道社区医院的空间分布不均衡,可达性存在较大差异;可达性与地理位置、人口密度及医疗机构等级相关,老年人口密集会导致可达性降低,医疗机构等级高会提升可达性;增大供需比是提高社区医院可达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