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西部沙漠区地震勘探中,松散的近地表沙层导致了地震波能量,特别是高频成份严重吸收衰减,对此缺少针对性地震处理技术。为了消除近地表对地震波传播的影响,探讨了一种利用黏弹性波动方程波场延拓进行吸收衰减补偿的技术。通过微测井测量数据确定适合于工区的近地表黏弹介质模型,利用初至约束层析反演建立近地表速度模型;并根据近地表速度与品质因子的关系转换为近地表品质因子模型。最后通过基于黏弹介质的波场延拓将地表接收到的地震波下延到高速层顶,从而达到恢复地震波高频信息及拓宽有效频带的目的;该技术在实际资料应用后能有效拓宽频带10 Hz以上,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在地震野外采集中,由于低降速带造成的地震波吸收衰减较为严重,在激发井深设计时,需要考虑将药柱进入高速层激发,同时选取最佳激发岩性以提高单炮记录信噪比,达到改善地震资料品质的目的。所以建立精确的近地表模型是采集施工设计过程中的关键环节,通过探讨并模拟空间网格化方法、空间属性插值计算等关键技术,综合分析了包括小折射、微测井、岩性取心以及静力触探等多种近地表调查资料的解释成果,建立了一个基于深度、速度、岩性等多属性结合的一致近地表模型。该方法不仅改变了传统固定经验模式或者线性插值计算激发井深的现状,并通过相应的质量控制手段,有效弥补了商业地震采集软件在精细近地表建模和激发井深设计方面的不足。通过自主研发的软件产品在实际生产工区中进行的实践使用,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粗糙表面在滑动摩擦过程中的热动力学问题,基于G –W(Greenwood –Williamson)模型,建立了一个
含球形微凸体粗糙表面与理想平面的滑动接触模型。使用有限元法对该模型的滑动摩擦过程进行了热机耦合计算,
并研究了相对滑动速度、初始压入量和摩擦因数对粗糙体温升、等效应力和接触应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粗糙体表面
温度变化历程可分为急剧增长和缓慢增长两个阶段;微凸体上出现局部高温区,且其高应力区偏向滑移方向一侧;相
对运动速度越高,温度历程第一个阶段对应的位移量就越大;不同初始压入量下,温度历程第一阶段的持续时间基本
为0.05 ms;粗糙体的最大等效应力和接触应力均随着压入量和摩擦因数的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4.
随着陆上油气勘探潜力的逐渐下降,石油工业的重心已开始转向海洋。目前,国内外海上油气勘探主要集中
在浅水区,而深水区的油气勘探开发才刚刚起步。为了适应深水区复杂地质构造清晰成像的要求,满足深水区油气资
源的评价、寻找有利勘探目标、提高勘探成功率的需要,有必要加大海上地震勘探采集设计的研究。近20 年来,海上
拖缆观测系统出现了窄方位、多方位、宽方位、富方位、全方位的地震拖缆采集方式。本文针对每种采集方式的观测系
统参数、施工方式和自身的优缺点做了分析和总结,并对宽方位和全方位拖缆采集方式中独具特色的观测系统进行了
详细介绍。最后,对未来海上多船宽方位拖缆观测系统的设计趋势进行了展望,以期推动中国海上拖缆地震采集观测
系统研究的不断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5.
沥青质沉淀中的改进固相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含沥青质原油体系在温度、压力或成分等发生变化时,沥青质会不断地沉淀、聚集并依附于管壁,严重时会堵
塞油井和外输管道。要准确地描述沥青的沉淀和沉积问题,需要对原油体系气–液–固三相相平衡进行研究。通过调
研和分析含沥青质油气体系特征过程和三相相平衡计算方法,在假设沥青质的沉淀不影响体系气–液平衡的基础上,
提出先计算气–液平衡,利用气–液平衡计算出的结果进一步计算液–固平衡,将三相平衡计算分解成两次两相平衡计
算。将沉淀的沥青质视为固相,建立了一种用以模拟沥青质沉淀的气–液–固三相相平衡热力学模型,同时考虑了标准
态温度和压力对沥青质固相逸度计算的影响。某一含气原油中沥青质沉淀计算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有效地模拟并
计算油气体系中沥青质沉淀量和包络线。  相似文献   

6.
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已成为近年来的一个重点与难点问题。“四类盆地、三种储集体”的岩性地层油气藏区
带、圈闭与成藏的地质理论与“构造-层序成藏组合”模式研究,为中国陆相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开发奠定了重要的
基础。松辽盆地南部中央拗陷区属于“多坡折缓坡-湖侵域和高位域河流三角洲组合”的岩性地层油气藏,仅仅依靠
“构造-层序”的思路难以实现有效的岩性地层油气藏预测。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地球物理方法呈现多元化发展,推
进了地震技术在岩性地层油气藏预测领域的应用,但同时地震技术的局限适应性同样明显。以对松辽盆地南部中央
拗陷区为例,通过应用垂向岩性组合关系、地震波谷信息的应用和多子波分解技术,尽可能多地挖掘地震波形中蕴含
的地层岩性信息,探索这3 种地震方法在松辽盆地南部中央拗陷区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中的适用性,依靠钻井、沉积
规律约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弹性波动理论出发,结合实际的浅层激发条件,系统的讨论了炸药源激发子波的形成及近地表附近地震波的传播特征,研究了地震激发井深与炸药量的地震激发机制,并对实际试验资料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地震激发条件的选择方法。从宽带地震勘探的思维出发,指出了地震勘探的动态范围与勘探精度的关系,制约地震勘探成果精度的瓶颈是采集系统的动态范围,数字检波器的动态范围大有利于提高勘探成果的精度,通过示例研究表明,利用宽带勘探的思想可以实现高精度勘探。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海洋地震勘探采用拖缆进行数据采集,拖缆采集数据的信噪比受外部环境影响较大,通过改变拖缆的
沉放深度,可以降低环境对采集地震数据的影响。受国内海洋地震勘探装备作业能力的限制,在中国海域实现海洋宽
频地震采集相对较困难。为了打破这一限制,探讨了拖缆与海缆联合宽频采集设计的方法,对联合采集的参数论证、
面元合并、羽角对宽频的影响和深度优化求解等4 项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在参数论证方面,论证了如何通过最浅目
的层深度设计线间距的方法;针对拖缆和海底电缆检波器间距差异设计了面元合并方案,同时考虑了面元合并对信噪
比的改变;在羽角存在的情况下,讨论了横向变化率对采集数据限波点频率和能量的影响;最后论述了深度变化试验
求取拖缆最优沉放深度的方法。通过对拖缆与海底电缆联合宽频采集设计4 项关键技术的分析,搭建了拖缆与海缆
联合宽频采集设计的基本流程。  相似文献   

9.
经过近50 年勘探开发,以济阳拗陷为代表的中国东部成熟探区已达到中等-高勘探程度。在前人研究成果
和胜利油田勘探实践的基础上,指出以下几个亟待解决的制约精细勘探的地质问题:高精度层序地层分析、油气成藏
期关键地质要素恢复、油气输导体系精细刻画及油气成藏定量评价,对并它们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层序地层学研
究由传统向高精度方向推进、关键地质要素恢复的研究由现今向关键成藏期发展、油气输导体系刻画由二维平面向三
维立体突破、油气成藏研究由定性评价向定量表征提高;同时,还提出了各关键地质问题的研究方法和发展方向;最
后,指出成藏过程及其主控因素的定量研究既是油藏研究的关键所在,也是今后勘探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电阻率测深方法在油页岩地区的适用性及分辨率,在鄂尔多斯盆地南缘铜川地区开展了电阻率测深
工作。结合钻孔录井和见矿情况,分析了油页岩地段两种勘查方法获得的电阻率断面特征,在电性断面上圈定了油页
岩层的特定部位。油页岩层厚度相对埋深而言属薄层、高阻目标体,其厚度与埋深纵向比小,在获得的电阻率测深断
面上,高阻电性的油页岩层在电阻率测深断面上分辨率不清晰,其层位与电阻率等值线梯度变化带对应较好,从而间
接指示了油页岩层位置。同时,通过岩性与测井参数综合分析,认为测深断面上这种电阻率值随深度的渐变特征,从
电性角度描述了油页岩层由浅湖沉积环境到半深湖环境的变迁过程,提出电阻率测深方法可以达到勘查油页岩层之
目的。  相似文献   

11.
火山岩型油气藏是准噶尔盆地十分重要的油气藏类型,近年来针对该类型油气藏的勘探在准东地区呈现出多点开花的场面。为了加快推进准东地区石炭系火山岩油气藏的勘探,本文通过高精度航磁、区域重力、地震和钻井资料对准噶尔盆地东部的断裂系统进行推断与解释,重点对该区磁性体的埋深开展分析。基于航磁计算的磁性体深度显示,准噶尔盆地东部隆起区磁性体最小埋深在0.5-2.2 km之间,清晰地呈现出南北分带,东西分块的构造格局。以隆起区中部一条近南北向深大断裂为界,东部和西部磁性体的深度、规模和形态存在明显差异。受次级断裂的影响,东部磁性体呈北东向展布,西部磁性体呈北西向和近东西向展布。依据断裂系统和磁性体埋藏深度对火山岩体油气成藏的控制,结合石炭系烃源岩生烃强度的展布,在准东地区预测出三个有利的火山岩油气藏勘探区带。  相似文献   

12.
准噶尔盆地腹部莫索湾沙漠区侏罗系煤下储层三工河组是主要油气高产层系之一,主要发育构造-岩性复合圈闭,目的层受地表沙漠和西山窑强煤层影响,地震资料信噪比、分辨率低,反射能量弱,储层薄、横向变化快.将地质与地球物理技术有机结合,采用面向目标识别处理技术、岩石物理分析技术、叠前储层预测和流体检测技术,取得了丰富的地震地质结果,为该地区的储量升级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13.
准噶尔盆地中部莫西庄的侏罗系三工河组储层砂体在纵向、横向上变化大,且物性不均匀。本文通过对钻井、测井、试油等地质资料的分析研究,以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采用地震高分辨率非线性三维整体反演方法,对多种参数进行了反演和处理,获得了反映砂岩分布特征的速度、密度及伽马等属性参数的三维数据体,并综合地质资料进行沉积分析、砂岩累计厚度和有效砂岩累计厚度及储层分布研究。通过物性特征分析,建立了识别和评价三工河组砂体的物性标准,利用岩性划分标准和地震多属性数据,提取出三工河组砂体和有利砂体的空间展布特征。三工河组砂岩和有利砂岩发育,并以条带、砂坝和席状砂形式展布,展布方向与区域沉积方向一致。其中三工河组优质储层段J1s21和J1s22厚度较大,具备良好的物性条件,具有较高的产储能力和勘探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4.
哈拉阿拉特山石炭系裂缝发育特征及成藏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拉阿拉特山地区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前陆褶皱冲断带,紧邻玛湖生烃凹陷,是油气运移和聚集的有利区
域。针对该区石炭系油气藏主要赋存于火山岩构造裂缝中且富集规律不清楚的问题,开展了构造裂缝的发育特征、控
制因素及其与油气成藏的关系研究。利用钻井岩芯、成像测井、岩石力学实验及流体包裹体分析等手段,研究了石炭
系火山岩构造裂缝的产状、密度、发育次序、主控因素及其与油气成藏关系。结果表明,石炭系火山岩裂缝主要为高角
度裂缝,裂缝发育的优势倾向为北西-南东向,影响裂缝发育的主控因素为岩石力学性质及所处的构造位置。同时,
由于高角度缝充填程度低、形成时间晚、发育程度高,且与油气主要的运移成藏期匹配较好,因而成为研究区石炭系油
气主要勘探目标。该研究结果对于哈拉阿拉特山地区石炭系火山岩油气藏的勘探与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塔中北斜坡奥陶系碳酸盐岩蕴含着丰富的油气资源,但油气藏类型复杂多样,按照PVT 和流体组分可以划分
为油藏、挥发性油藏和凝析气藏3 种类型,三者在空间上分布复杂。通过对塔中北斜坡西部平台区大量单井及其生产
状况的解剖,结合分析化验和地震资料,深入探讨了本区流体分布和性质特征、断裂和储层差异,揭示了造成油气分布
差异性的主控因素。认为奥陶系良里塔格组良三段顶部的不整合面在垂向上控制了储层层位和储层规模,储层在横
向上的强非均质性是油气平面分布差异的重要原因;走滑断裂作为油气运移通道对储层改造明显,直接决定了不同区
域的古油藏在晚喜马拉雅期遭受的气侵强度,是目前本区油气藏相态多样性和性质差异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海拉尔盆地苏仁诺尔油田南二段油层岩性组合、粒度分析、重矿物组合特征及断裂活动等方面的研
究,对南二段的浊积岩沉积特征及其形成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南二段油层浊积岩主要来源于凹陷东西
两侧的扇三角洲前缘砂体,以西侧物源为主;岩性组合以含砾细砂岩、细砂岩和粉砂岩为主,多呈正韵律,夹于深灰色
湖相泥岩中,与泥岩呈突变接触,常见鲍玛序列的B 段,底部常见冲刷面;粒度概率曲线和C–M 图均具有典型浊流沉
积特征;南二期,控陷断层活动强烈,地震活动为主要诱发产生滑塌的外界机制,处于同沉积断层活动区域的扇三角洲
前缘砂体容易向下降盘一侧深水区域发生二次搬运,形成一系列与断层走向相垂直的滑塌浊积岩砂体。研究结果为
海拉尔盆地进一步的勘探评价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松辽盆地北部中浅层扶余油层的主力储层为河道砂体,以厚度薄、沉积规模小和横向变化快为特点。针对河
道砂体的准确识别、砂体厚度的精确预测难题,提出在优化地震属性组合的基础上确定支持向量机模型,进而用支持
向量机方法定量预测河道砂体。对振幅、频率、相位、地震波形分类和相干等多种有效地震属性开展优选组合,将最好
的组合作为最终输入数据。然后调试SVM 关键参数:损失函数C、不敏感损失函数参数ε 及γ 系数,最终全部井点数
据参与计算,得出最后预测结果。预测结果不但能较好地保持地震属性的横向分辨率,整体变化趋势符合研究区的沉
积地质规律,而且在井点处吻合程度高,具有较高的砂体厚度定量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