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本文对樟子松 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 Litvin.进行了解剖学研究,发现其生长胞特别宽,超出了松属其它植物生长胞的宽度。为了弄清这一原因,笔者对其木材和针叶分别进行了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观察结果表明:樟子松特殊的生长胞与其耐干旱、耐寒冷的特殊生长习性有关。因此,在寒冷的北方冬季,樟子松仍能继续生长。樟子松针叶表皮外切向壁角质层发达,叶肉细胞中的蛋白细胞所占比例较大,为樟子松在不良环境中生长提供了能量。  相似文献   

2.
吉林省东南部山区花曲柳苗期种源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统计学原理对来自吉林、辽宁两省的10个种源的花曲柳在吉林省柳河兰山林场的苗期生长(1 a生苗高、地径)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各种源花曲柳生长量差异极显著.柳河的种源最优,通化、梅河口种源较好,蛟河种源较差.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樟子松不同种源试验林高生长和经生长的调查得知,地理种源不同,高生长存在着极显著差异,一般人工林种源生长好于天然林种源。樟子松经过几十年的引种驯化是能够适应当地的环境条件,形成稳定种群的。造林时,首先应选择种子产地土壤、气候条件与本地相似的地区调拨种子。若本地自然条件与种子产地相差较大,应选择经过长期引种已形成稳定种群的种子产地调拨种子,如9007(净月潭)、9014(章古台)、9006(高峰)、9012(青山)号产地的种子。  相似文献   

4.
选择呼和浩特市城市绿化移植1a、2a、3a后的15龄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L·var.mongolica Litv.),采用Li-6400光合仪测定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的日变化,研究影响成活的关键因子,调查其树势恢复状态.结果表明:①由于移植成活时间不同,蒸腾作用对环境因子有不同的响应程度,使得峰值类型及出现的时间存在一定差异.移植2、3a后的樟子松蒸腾速率在每个时间段的值较移植1a后樟子松大大增加.②随着移植成活时间的增加,樟子松每个时间段的光合速率逐步增加.③不同移植成活时间樟子松的水分利用效率日变化曲线都呈多峰型.移植成活1、2、3a后樟子松日平均水分利用效率分别为3.350 6、3.320 3、2.297 6.3个处理的日平均水分利用效率相差不大.由上可知,樟子松移植成活2、3a后树势恢复状况明显并趋于稳定,大树移植第1年为养护的关键时期,应采取特殊养护办法促进其成活及树势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进一步揭示不同种源樟子松在帽儿山地区的生长差异性,选择出优良种源。【方法】以1981年采种、1982年育苗、1984年春造林到帽儿山地区的高峰、图强、卡伦山、红花尔基、罕达盖、金山、阿尔山等7个种源31年生樟子松试验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樟子松胸径、树高、材积、冠幅、年轮宽度及保存率等6个生长性状进行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等,选择优良种源。【结果】种源间胸径达到极显著差异(P<0.01),材积和冠幅达到显著差异(P<0.05),树高没有显著差异(P>0.05); 区组间各性状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图强种源的年轮宽度最大(3.69 mm),保存率则最小(56.67%); 不同种源胸径、树高、材积、冠幅及年轮宽度与原产地地理气候因子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樟子松种源各性状地理变异模式不明显,而保存率与纬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经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海拔呈显著正相关(P<0.05); 主成分分析结果发现,图强种源综合指数得分最高(2.972)。【结论】31年生樟子松人工林生长性状不同种源之间存在差异,红花尔基、高峰种源生长较好; 图强种源表现最好,应用潜力大。  相似文献   

6.
松沫蝉与松枯梢病的关系及其防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研究表明,松枯梢病(Sphaeropsis sapinea)是辽宁单古台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林木死亡的直接原因,松沫蝉(Aphrophora flavipes)对松枯梢病的发生与危害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防治松枯梢病的过程中,不能忽略松沫蝉的防治。用50%甲胺磷原液或5倍液注干或涂干、500倍液喷雾等是防治松沫蝉幼龄若虫的适宜措施。采用“林敌”烟剂防治成虫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7.
樟子松枯死原因与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生态环境学和现代森林病理学的原理与方法,通过多学科联合攻关,深入系统地研究了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枯死的难题,搞清了樟子松枯死的起因与机理.提出以营林措施为主的防治技术对策,为经营樟子松人工林、增强林分的生态功能提供了依据.该项研究丰富了森林病理学内客,补充了松枯梢病的研究成果,为林间生产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松属植物叶片与植物抗寒抗旱特点的关系,以松属(Pinus)两种植物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 Litvin.)和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Carr.)为主要实验材料,同时,观察黑松(Pinus thunbergii Parl.)和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研究针叶的表皮特征及叶片不同部位的解剖结构.结果表明,松属植物叶表皮外具有发达的角质层,气孔下陷,具有大的孔下室,树脂道发达.这说明松属植物叶具有旱生和寒性植物的形态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9.
<正>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var.mongolica)为欧洲赤松在远东的一个地理变种,原产于我国大兴安岭和呼伦贝尔草原红花尔基沙地,50年代以来,辽宁、内蒙、陕西、甘肃和新疆等地先后栽培取得了成功,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尤其是辽宁省章古台的流动沙丘樟子松已成林,我们榆林市已成功地建起了樟子松种子园,同时营造樟子松幼林30多万亩。  相似文献   

10.
半干旱地区樟子松营养袋育苗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樟子松是黑龙江省重要造林树种,具有对立地条件要求不严、根系发达、防风固沙能力强的特点。本文阐述了营养袋法培养樟子松苗木的方法,实践表明,只要把握好生产各个环节,都能培育出健壮的樟子松苗木,一般情况下1 a生苗高可达8 cm以上。  相似文献   

11.
为探索寒温带土壤胞外酶活力的时空动态, 并分析胞外酶对土壤潜在碳矿化速率的影响, 于夏季和冬季在大兴安岭采集3种植被(樟子松、白桦和落叶松)的森林土壤和落叶松林中3种地被层(草本、杜香和苔藓)的土壤, 分别测定与碳(β-葡萄糖苷酶、β-木糖苷酶和纤维二糖水解酶)、氮(N-乙酰-β-D-葡萄糖苷酶和亮氨酸氨基肽酶)、磷(酸性磷酸酶)代谢相关的6种胞外酶活力、潜在碳矿化速率和主要的环境因子。结果表明, 樟子松林和白桦林土壤冬季胞外酶活力均显著低于夏季, 而落叶松林则由于林下苔藓层土壤冬季显著增加胞外酶活力, 呈现不一致的规律。从夏季到冬季, 3种森林类型及3种地被层植物土壤一致地表现为磷限制减弱, 氮限制增强; 樟子松林和白桦林土壤均表现为能量限制增强, 养分限制减弱, 落叶松林土壤则由于苔藓层的相反趋势表现为夏季具有较强的能量限制, 冬季具有较强的养分限制。樟子松林和落叶松林土壤在冬季具有较强的潜在碳矿化速率, 而白桦林则相反, 夏季大于冬季。土壤潜在碳矿化速率受碳代谢酶和氮代谢酶的影响较大, 几乎不受磷酸酶的影响, 但土壤中氮磷元素的相对限制情况对有机碳分解的影响较大, 表现为磷比氮的限制增强, 土壤碳矿化速率减弱。  相似文献   

12.
用IDS法处理樟子松、杉木种子,发现樟子松种子中的空粒和饱满死亡粒以及杉木种子中几乎所有的空粒和大部分涩粒能被有效地清除。  相似文献   

13.
树木在幼年期是不能开花结实的,只有结束了幼年期达到性成熟阶段(即成年阶段)才能开花结实.在全面了解影响红松结实的遗传、起源、外界环境等主要因素的基础上,利用激素或激素类除草剂创造人工小环境,诱导促进红松造林苗提早结实取得了较好的试验效果.试验表明:结合优良造林苗木选择和配套造林技术,在红松新造林苗木成活后,于每年5月、7月上旬全株喷施特定浓度的赤霉素、ABT生根粉、乙烯利等植物激素能够促使红松实生苗提早结实,在实际操作中具有现实的有效性、操作性和实用性;红松S2-2优良苗木造林成活后,用2×10-4赤霉素全株喷雾处理,可使红松在第4年进入初果期.  相似文献   

14.
对榆林地区不同林龄樟子松群落的自疏规律、生活史对策、病虫害发生情况以及自然更新等进行研究.榆林地区的樟子松群落不是稳定群落,但其有很强的竞争力和适应能力,目前正处于适应当地立地条件和气候条件的过程中,在今后的营林中应该注意防止病虫害大面积爆发,人工促进天然更新.  相似文献   

15.
选取内蒙古大兴安岭地区和呼和浩特市兴安落叶松、油松、樟子松和白杆4种典型针叶林,利用PC-2型太阳辐射记录仪进行UVB辐射日进程测定,以获得4种典型性针叶林的UVB屏蔽效应;对4种林分UVB屏蔽效率与枝下高、郁闭度等冠层特征因子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1)4种林分对UVB辐射均产生显著消减作用,其屏蔽效应分别为:落叶松(91.2%)、白杆(90.2%)、油松(88.9%)、樟子松(88.2%);但林分类型和时间段的不同对UVB的屏蔽效应均无显著影响.(2)UVB屏蔽效应与林分郁闭度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0.635,与冠层呈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0.966,而与林分平均树高,平均枝下高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无土培育罗汉果种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罗汉果无病毒苗为试材,利用不同容器进行无土培育罗汉果种薯。结果表明,在富含有机基质的容器内培育罗汉果块茎,能得到良好的生长,其根系旺盛发达,种薯直径5 cm以上达94.3%。  相似文献   

17.
马尾松种子园无性系亲本多性状联合选择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马尾松种子园无性系亲本的产籽率、木材密度和11年生子代的材积生长量性状进行研究分析,以选择速生、优质、结实高产的种子园建园材料。结果表明:不同无性系的子代在树高、胸径、材积及产籽量、木材密度等性状上存在极显著差异。以材积、产籽量、木材密度为主要指标,选择出花期一致且三性状兼优的无性系20个,其单株材积均值0.076 8m3/株,比对照的增长206.1%,遗传增益122.7%;其产籽量均值为159.6g/株,比产籽量均值增长90.8%,遗传增益74.5%;木材密度为0.514 3g/cm3,比木材密度均值的增长7.8%,遗传增益5.6%。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红花尔基樟子松树木径向生长对不同界限器测日均温度的响应特征。方法使用树轮年代学的方法建立符合国际研究范式的3种年表即标准年表(STD)、差值年表(RES)和自回归年表(ARS);使用相关分析方法确定树木年轮宽度年表与海拉尔气象站不同界限温度生长期参数(初日时间、终日时间、持续时间和活动积温)的响应关系。结果树木径向生长对不同界限温度表现出较大差异。其中3个年表与5~6.5℃的初日位序和5~5.5℃持续时间日位序显著相关(P0.05),且ARS年表相关强度均高于同期STD和RES年表。树轮年表与终日和活动积温日位序相关较低,均未达到显著水平。结论不同界限温度的初日时间和持续时间的位序变化对红花尔基樟子松径向生长有重要影响,且其阈值出现在5~6℃的波动范围。ARS年表响应程度更强体现了研究区樟子松树木具有较强的共同扰动趋势,符合采样实际。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呼伦贝尔沙地不同树龄樟子松年表的特点及其径向生长与气候因子的关系进行探讨,分析不同树龄樟子松对气候响应的差异性,为该地区沙地樟子松的年轮气候学和不同树龄组沙地樟子松的经营管理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COFECHA、ARSTAN程序建立标准年表,利用呼伦贝尔沙地两个样地的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 mongolica)样芯,划分成3个不同树龄组,运用DendroClim2002进行标准年表与气候因子响应分析。【结果】从不同树龄组的年表统计特征值发现,平均敏感度(MS)相差不大,都含有较高的气候信号。不同树龄组的一阶自相关(AC1)是逐渐递增的,不同树龄组的信噪比(SNR)和样本代表性(EPS)都以中龄组最高,老龄组最低。从响应分析的结果来看,低龄组对气温的敏感性最高,老龄组对降水的敏感性最强。中龄组受前一年6月、7月的降水和最低气温共同影响显著,与6月的平均气温也呈显著负响应,同时与前一年12月的降水呈显著负响应。【结论】呼伦贝尔沙地不同树龄组樟子松的径向生长受气候条件的响应不尽相同,老龄组树木的生长对前一年12月的降水最为敏感,达到响应系数的最高值,低龄组和中龄组的生长都出现了与6月气温之间的负响应关系,这些是否与全球变暖、大兴安岭地区气候暖干化趋势加强有关,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毛红椿种实和苗期生长性状地理种源变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系统揭示毛红椿种实和苗期生长性状地理种源变异规律,对其天然分布区内的13个种源果质量、果长等11个表型性状和苗高、地径等2个生长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毛红椿种实表型性状在种源间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 13个种源中,来自分布区南部和西部种源的果实和种子性状大小明显高于分布区北部和东部种源。无霜期和海拔是影响毛红椿种实大小的主要因素。毛红椿的苗高和地径在不同种源间有显著差异,且受中等以上遗传力控制。毛红椿种源的地径生长与产地纬度呈极显著的负相关,种源地径的变异模式为纬度渐变型。以苗高为标准对毛红椿优良种源进行初选,可初选出浙江遂昌、湖南新宁、江西赣州、安徽黄山、福建南靖等5个优良种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