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陈宇  沈利娜  张强  蒋婷  卢永彬 《广西科学》2023,30(2):226-238
苦苣苔科(Gesneriaceae)是目前世界上高等植物专科专属研究的热点科。我国的苦苣苔科植物大多属岩栖性植物,绝大部分分布在岩溶地区,这些特化物种的生存、分化与岩溶地貌密不可分。本文利用计量学软件CiteSpace处理分析2000-2021年的国内外相关文献,阐明苦苣苔科植物研究力量的主要分布,概述国内外研究方向并挖掘未来研究热点。根据关键词时区图和突变词,认为今后可能的研究方向如下:(1)开展种群生物学调查、经典分类学研究及新分类群的发现和发表,理清地理分布格局,建立种质资源库;(2)繁育体系的完善及濒危植物生物学特性研究;(3)开展包括系统发育重建等的苦苣苔科植物的分子生物学研究,为类群分类、系统演化及物种进化提供证据;(4)挖掘复苏植物耐旱调控机制及生态适应机制,为农作物安全问题及岩溶地区保护和治理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通过实地调查,参考相关文献和科考资料以及查阅植物数字标本等方法,对分布于江西境内的野生苦苣苔科植物种质资源进行了整理和分类.结果表明:江西省分布的苦苣苔科植物有10属35种4变种,其中江西特有种3个,同时对江西苦苣苔科植物的进行了观赏特性评价、园林应用分析和提出了开发利用建议.  相似文献   

3.
牟村  彭春良  张帆 《广西科学》2019,26(1):141-145
通过对中国湖南省苦苣苔科植物野外调查以及文献资料整理,从苦苣苔科植物的属种组成、区系成分及地理分布特征等方面,阐述湖南省苦苣苔植物多样性现状。湖南省内共有苦苣苔科植物17属81种(含种下单位,下同),无特有属;特有种23种,占总种数28.40%。省内苦苣苔科植物主要分布于湘西北和湘西南地区。种数排前五的属为广义报春苣苔属(24种)、广义马铃苣苔属(17种)、半蒴苣苔属(9种)、石山苣苔属(6种)、长蒴苣苔属(5种)及吊石苣苔属(5种)。地理成分以热带成分为主。在种的分类水平上,特有成分所含种数32种,占总种数的45.07%,表明湖南省苦苣苔科植物特有性较高。针对苦苣苔科植物分布特性以及湖南苦苣苔科植物多样性现状,本文给出了合理保护与开发利用省内野生资源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新中文命名规则下的最新中国苦苣苔科植物名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苦苣苔科植物的物种数量在过去的十余年内出现了令人惊讶的飞速增长,同时自2011年以来属一级水平上的大范围修订使得我国苦苣苔科植物物种系统位置的变动频繁而巨大,导致中文文献中使用的学名和对应的中文名称出现了相当程度上的混乱。本文整理了自专著《中国植物志·第69卷》《Flora of China:Vol. 18》《中国苦苣苔科植物》《华南苦苣苔科植物》和前一阶段归纳的我国苦苣苔科植物生物多样性文献付梓和发表以来,正式报道的所有中国苦苣苔科植物新分类群,提供了物种修订前后的新旧物种名的对照,为部分发表时未指定中文名称的新分类群新拟了中文名,对出现了混淆的物种中文名进行了梳理,以期为国内研究者更好地引用和使用我国苦苣苔科植物的中文名称奠定基础。截止2019年1月,我国已经正式报道和合格发表的苦苣苔科植物物种数已经有719种(含种下等级)。在新命名规则背景下梳理的中国苦苣苔科植物名录将在中国苦苣苔科植物保育中心(GCCC)的网站(http://gccc.gxib.cn)上实时更新。  相似文献   

5.
贵州地处中国西南,苦苣苔科植物资源丰富.近年来又不断有新种、新记录种在贵州被发现.本文报道了贵州苦苣苔科一新记录种——泡叶直瓣苣苔,对其生境、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并配有图片.其叶片上面泡状,花冠为黄色,花期5月至6月.该种的模式产地在云南省罗平县.  相似文献   

6.
辛子兵  符龙飞  黎舒  温放 《广西科学》2019,26(1):102-117
我国苦苣苔科植物的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且我国该科植物特有属和种的比率十分高。基于现代分子系统学,近年来对苦苣苔科分类系统的修订巨大而频繁。自2011年以来属一级水平上的撤销、合并、扩增等修订与再修订工作多次进行。到目前为止,我国苦苣苔科植物的最新系统分类已经基本能较好地反映出我国该科植物的自然演化。此外,近年来该科新分类群的大量发表,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苦苣苔科的物种多样性仍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将自2011年以来涉及我国苦苣苔科植物的属一级水平的修订进行归纳和整理,详尽解释介绍亚科水平上的系统新框架,修订前后属一级水平上的拆解、归并、迁移和撤销。专著《中国苦苣苔科植物》是对我国2005年之前苦苣苔科植物多样性研究的一个阶段性总结。基于这个基础,我们针对自2005年1月至2018年12月这14年内中国苦苣苔科植物新分类群和国家级分布新纪录发表情况进行分析,发现该时间段内我国的苦苣苔科植物比2005年报道的520种(含种下等级)新增194种(含种下等级,含国家级分布新记录)。截至2018年12月31日,我国的苦苣苔科植物物种数量已达714种(含种下等级)。  相似文献   

7.
近十年来,已知分布于我国的苦苣苔科植物物种数猛增至719种(含种下等级,截至2019年1月),其中有大量的新发表类群。然而,这些新发表物种中,有相当多的一部分发表在国外相关学术期刊上,缺乏中文名的拟定,而且很多甚至在发表的时候就未对其拉丁学名的词源进行诠释。同时,由于近年来分子系统学背景下的科内属一级水平上发生巨大变动,国内不同学科的期刊在发表涉及苦苣苔科植物的文章时,不仅在学名的正确应用上存在一定的滞后和障碍,同时其新旧中文名的更迭以及近年来新分类群中文名拟定的随意性,也给国内该科植物物种多样性及相关的研究带来一定困难。因此,本文尝试梳理和规范苦苣苔科植物的中文名命名规则,以便中国苦苣苔科植物生物多样性研究和实际应用上的使用。这一规范的建立,不仅适合于现在已基本完成的苦苣苔科植物新分类系统,即便是未来在属一级水平上再次进行重组或修订,本规范依然能够适应且能让后来研究者更好地了解苦苣苔科植物的分类和修订历史。  相似文献   

8.
湖北苦苣苔科一新纪录属及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完善恩施州乃至湖北省的维管束植物种类多样性资料,近年来对恩施市内及周边区域做了大量野外考察和标本采集.依据野外观察自然生境状态下的生活植物和对湖北民族学院中草药标本室及其他标本馆相关植物标本的比较形态研究,首次确定在恩施境内有天然分布的苦苣苔科植物的一新纪录属及种:后蕊苣苔属(Opithandra)和皱叶后蕊苣苔(Opithandra fargesii(Franch.)).提供了该物种的实物形态照片以资鉴别,并讨论了其分布状况.  相似文献   

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苦苣苔科Gesneriaceae植物是世界上被研究得最多的核心真双子叶植物类群之一。我国属于世界苦苣苔科植物的重点分布区域,已知有44属719种,广西更是我国苦苣苔科植物的分布中心,无论是属的数量还是种的数量在全国范围都名列前茅。近年来激增的新分类群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广西乃至我国该科植物  相似文献   

10.
根据标本、文献资料以及实地调查,安徽省野生苦苣苔科植物现已查明为8属13种.与《安徽植物志》(第四卷)记载的9属10种比较,取消了粗筒苣苔属Briggsia、唇柱苣苔属Chirita、小花苣苔属Chiritopsis和旋蒴苣苔属Boea,改添为报春苣苔属Primulina、羚角苣苔属Dorcoceras和丹氏苣苔属Damrongia,并增添了绢毛马铃苣苔Oreocharis sericea、大花石上莲O.maximowiczii和池州报春苣苔Primulina chizhouensis三种.通过本省该科植物的分布地区、生境及地形地貌的归纳分析,表明在气候、土壤及地形等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下,该科植物呈现出狭域且间断分布的特征.最后对本省该科植物的观赏特性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合理保护和园艺开发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红层及发育的地貌类型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中国的红层主要分布在西南、华南、华中及西北的广大地区 .红层主要形成于三叠纪至早第三纪的炎热、干燥的地质历史时期 .红层岩石组成多为砂岩和砾岩 ,并夹粉砂岩、页岩、泥岩、灰岩、石膏及岩盐等 ;各地区、各时代地层所夹岩层不同 .红层为陆相碎屑沉积物 ,形成于古盆地和湖泊环境 ,许多盆地和湖泊受到了后期的构造运动的影响而抬升 .由于各地区红层受到构造影响的强度及方式的不同 ,所含夹层岩性不同以及所受外力作用不同 ,使得在红层上发育了多种地貌 ,如方山、丘陵、高原、丹霞地貌等 .红层地貌与丹霞地貌应严格区分开来  相似文献   

12.
旅游形象建设是旅游开发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丹霞地貌作为独特的造景地貌资源,由于开发程度较低,旅游形象建设尤显重要.山具有典型的丹霞峰林地貌景观,其旅游形象建设还比较薄弱.本文通过对山文脉基础的分析,对其形象进行准确定位,并对其旅游形象的传播策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广西典型岩溶内涝成因与防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广西岩溶内涝广泛分布于峰丛洼地、峰林(峰丛)谷地、岩溶平原、岩溶区与非岩溶区接触过渡区这几种典型的岩溶地貌中.岩溶内涝的形成除与降雨有直接关系外,还与各种地貌系统的结构特点、岩溶生态环境的脆弱性以及人类活动等因素有关.岩溶内涝的治理应针对不同岩溶地貌的水文地质条件、居民点和耕地的分布情况、治理工程的投资效益比等特点,选用适合的治理措施.常规的水利工程措施与生态措施结合运用对于岩溶内涝和岩溶生态环境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Traditional theories of geographical cycle and pediplain cannot describe correctly the development of planation surfaces in karst regions. Authors, therefore, put forward conception of karst planation and karst planation surface, suggesting that karst planation is another type of planation process characterized by chemical erosion and transformation. To identify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evolution features of normal landforms and those of karst landforms developed in the South China, authors suggest karst planation surfaces under similar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may reach a lower altitude and gradient ratio, in contrast with normal landform areas. This may be applied to researching on Tibetan Plateau uplift.  相似文献   

15.
关于红层特点及分布规律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红层为红色的陆相碎屑沉积物,形成于古盆地和湖泊环境,主要形成于炎热、干燥的地质时期。红层岩石组成多为砂岩和砾岩,并夹粉砂岩、页岩、泥岩、灰岩、石膏及岩盐等,红层的沉积结构和构造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红层是地壳演化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不只是中新生代的产物,在古生代也有红层发育与分布。中国的红层主要分布在西南、华南、华中及西北的广大地区。由于各地区红层的岩性、构造运动、气候条件和时间因素不同,红层中发育了多种地貌,如方山、丘陵、高原、丹霞地貌等。红层地貌与丹霞地貌应严格区分开来。  相似文献   

16.
从地质公园的地质背景和地貌特征入手,在分析剑门关地质遗迹景观类型和景观特征基础上,论述了剑门关砾岩丹霞地貌景观成因机制.研究表明:以悬崖绝壁、关隘等为特色的剑门关丹霞地貌是中国西部单斜中低山区砾岩丹霞地貌和砾岩喀斯特地貌景观的典型代表,这对研究龙门山推覆造山带的隆起和四川盆地的形成、演化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悬棺葬及其与丹霞地貌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悬棺葬是古代流行于中国南方的一种古老丧葬形式.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悬棺葬不仅反映了行悬棺葬仪式民族的历史、文化、宗教、迁移等情况,其分布也显示出了一定的地理规律性,多分布于临水的山崖上,与当地的地理环境密切联系.丹霞地貌是以赤壁丹崖为特征的红色陆相碎屑岩地貌,具有顶平、身陡、麓缓的特点.在中国南方的丹霞地貌区分布了很多悬棺葬遗迹,有现存最古老的悬棺葬,也有最典型的悬棺葬.这已经成为丹霞地貌文化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首先简要阐述了悬棺葬的葬式及其地理分布,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悬棺葬地区分布和地貌的关系,特别是与丹霞地貌的关系.最后就福建、江西、湖北丹霞地貌区比较集中的悬棺葬分布情况作了简要的阐述.最后文章认为丹霞地貌所特有的自然条件为悬棺葬的分布提供了基础,神秘的悬棺葬也为丹霞地貌增添了迷人的文化色彩.  相似文献   

18.
通过实地调查和相关文献资料的整理、分析,对湘西地区地貌旅游资源的基本类型、主要地貌风景区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本区地貌旅游资源包括石英砂岩峰林地貌、喀斯特地貌、丹霞地貌等类型,具有分布广、数量多、种类全、品质优等显著特点.同时指出了本区资源的开发现状及存在主要问题(基础设施落后、缺乏整体开发保护意识、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提出了资源开发和保护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