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围环境温度是太阳能电池进行能量高效转换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本文利用理论模型预测单晶硅太阳能电池各性能参数的温度效应,并通过实验测量单晶硅太阳能电池在不同工作温度下的J-V特性曲线,得出短路电流密度(Jsc)、开路电压(Voc)、填充因子(FF)和效率(η)等参数值.利用不同温度下各参数值的变化关系,找出温度波动对各参数的影响规律.研究发现,实验测量结果与理论计算值一致,短路电流密度随温度升高会出现微弱增加,但开路电压、填充因子和效率都随温度升高而降低,为太阳能电池的高效工作提供了有利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实验研究了单晶及非晶硅光伏电池的输出特性随光强与温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光强与温度对单晶(非晶)硅电池输出电流与电压的影响规律是相同的;光强对单晶(非晶)硅电流影响大,电流相对变化约60%(73%),对电压影响小,电压相对变化约1.8%(3.6%),而温度对电池电压影响大,对电流影响相对小;相比较单晶硅电池,光强或温度变化对非晶硅电池的输出影响更大,且相同的光强或温度条件下,单晶硅电池的填充因子和转换效率都优于非晶硅电池.电池填充因子与转换效率和光强与温度的关系,由电池串联电阻、并联电阻以及相应的焦耳损耗耦合影响.  相似文献   

3.
基于PSIM软件的光伏电池特性的仿真建模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光伏电池研究了基于物理机制的数学模型,分析了串联电阻和并联电阻对光伏电池特性的影响。利用光伏电池特性数学表达式,提出了基于PSIM软件的仿真模型,给出了光照强度和温度变化时光伏电池特性曲线。仿真结果与实验测试数据的对比结果表明,仿真模型正确且可行,可以应用到光伏发电系统中实现动态仿真。  相似文献   

4.
导出半导体太阳电池串联电阻计算公式,凭据串联电阻值判别电池背接触电阻的大小。指出:在铋、金、镍三种材料中,铋与硒的接触电阻较小。文章还对串联电阻的计算和在实验中调整电池硒层厚度的问题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多晶硅与单晶硅的扩散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同工艺下多晶硅和单晶硅的扩散结果区别非常明显,在扩散温度较低时,多晶硅扩散后的方块电阻大于相同条件下的扩散单晶硅;在扩散温度较高时,多晶硅扩散后的方块电阻小于单晶硅,文章从多晶硅的结构特点对此现象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6.
 考查了碳纤维电热复合材料在通电加热和力学载荷下的电热性能。结果表明,碳纤维电热复合材料的电阻值随温度的升高成线性减小关系,但其变化范围较小;拉伸或弯曲载荷下的变形,碳纤维电热复合材料的电阻值均随着形变量的增加而增大,但环境载荷对2 种载荷的影响有所区别。其中,电阻值随拉伸载荷的增大成线性增大关系,但在初始加载和即将拉断时电阻会有较大波动;对于弯曲载荷,初始加载时电阻值并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当加载达到某一临界值时,电阻值随弯曲载荷的增大成线性增大关系。  相似文献   

7.
碳纤维水泥基材料的温阻效应及其测试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碳纤维水泥基材料(CFRC)进行的两极法和四极法的对比测试研究表明,两种方法都能得到稳定的电阻值;但两极法的测试结果包含了测试电极的电阻和电极与CFRC材料之间的接触电阻,难以准确反映CFRC材料的真实电阻值;采用四极法测试可消除电极电阻和接触电阻.同时还研究了不同碳纤维掺量(0.4%和1.O%)的CFRC材料的温阻效应.结果表明,在-10-60℃的温度范围内,CFRC材料的电阻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灵敏度随着碳纤维掺量的增加而减小.  相似文献   

8.
用液相外延(LPE)方法在CdZnTe衬底上生长了厚度为14.19μm的Hg1-xCdxTe样品。在Hg1-xCdxTe中进行As掺杂,获得低温下的p型导电材料。对As掺杂Hg1-xCdxTe样品进行了磁输运测试,获得磁电阻和Hall电阻在不同温度下随磁场的变化曲线。用最大熵原理迁移率谱结合多载流子拟合(MEPMS+MCF)的分析方法,获得样品中参与导电的载流子种类,以及每种载流子浓度和迁移率随温度的变化。结果表明,在20~280 K的温度范围,空穴的浓度开始随温度的升高不断增加,到100 K后,空穴的浓度随温度的升高逐渐减小。其迁移率在低温区随温度的升高逐渐减小,到100 K后,迁移率随温度的升高逐渐增加。在100~280 K的温度范围,本征激发的电子开始参与导电,其浓度随温度的升高不断增加,迁移率随温度的升高不断减小。用MEPMS+MCF分析方法获得的零场电阻与实验结果很好符合。  相似文献   

9.
光伏电池电极条设计中的构形理论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构形理论的“体-点”流通模型,在已有文献研究基础上,结合经过优化的变截面电极和矩形单元体,以减小光伏电池的串联电阻为目标,对其发射区上电极条的布置进行了优化设计,得到了优化结果. 与相关文献进行比较表明,该优化设计可得到更小的电阻,能更有效协调降低光伏电池串联电阻与减小遮光面积的矛盾.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环境温度对活立木内电阻值的影响,采用树木电阻断层成像仪在不同温度下对落叶松和小叶杨两种活立木进行检测,获取截面二维电阻图像并分析其变化,量化横截面内各点电阻值及其与温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①落叶松横截面心材电阻值较低,边材较高。随温度降低,边材红色区域(高电阻区)面积减少,心材蓝色区域(低电阻区)面积增大; 而小叶杨电阻图像呈现完全相反的规律。但随温度降低,两树种整体平均电阻值均增大。②样本立木电阻值与环境温度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指数函数关系(P<0.01),模型相关系数R≥0.822,小叶杨甚至高于0.926,因此认为模型有很好的拟合优度。 ③在落叶松样本立木中,当温度大于0 ℃时,横截面内沿径向分布的各点电阻值之间变化不明显,最大差值为1 236 Ω(3.0 ℃时); 而温度小于0 ℃时波动很大,最大差值达到3 299 Ω(-5.0 ℃时),曲线存在较为明显的两个波谷和中间一个波峰。④在小叶杨样本立木中,随环境温度降低,横截面内沿径向分布的各点电阻值都呈增大趋势; 从边缘到髓心再到另一侧边缘,沿径向分布的电阻值呈由低向高逐渐增大、到最大值后再逐渐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