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当今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国家,都生活着多个民族群体,是真正意义上的多民族国家。对于多民族国家来说,各八民族群体之间的关系往往是国内最为重要的社会政治关系。而在多民族国家复杂多样的族际关系中,矛眉和冲突难以避免,民族问题越来越凸显成为多民族国家深受其困扰而又难以摆脱的一个重大社会政治问题。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多民族国家的族际关系和民族问题変得更加复杂  相似文献   

2.
当今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国家,都生活着多个民族群体,是真正意义上的多民族国家。对于多民族国家来说,各个民族群体之间的关系往往是国内最为重要的社会政治关系。而在多民族国家复杂多样的族际关系中,矛盾和冲突难以避免,民族问题越来越凸显成为多民族国家深受其困扰而又难以摆脱的一个重大社会政治问题。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多民族国家的族际关系和民族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和突出,产生的影响则更加显著和深刻。中国的族际关系也出现了新的现象和新的问题。面对这样的现实,中国的政治学学科尤其是其中的民族政治学,必须加强  相似文献   

3.
正当今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国家,都生活着多个民族群体,是真正意义上的多民族国家。对于多民族国家来各个民族群体之间的关系往往是国内最为重要的社会政治关系。而在多民族国家复杂多样的族际关系中,矛盾和沖突难以避免,民族问题越来越凸显成为多民族国家深受其困扰而又难以摆脱的一个重大社会政治问题。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多民族国家的族际关系和民族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和突出,产生的影响则更加显著和深刻。中国的族际关系也出现了新的现象和新的问题。面对这样的现实,中国的政治学学科尤其是其中的民族政治学,必须加强  相似文献   

4.
正当今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国家,都生活着多个民族群体,是真正意义上的多民族国家。对于多民族国家来说,各个民族群体之间的关系往往是国内最为重要的社会政治关系。而在多民族国家复杂多样的族际关系当中,矛盾和冲突难以避免,民族问题越来越凸显成为多民族国家  相似文献   

5.
进行有效的族际政治整合是多民族国家建设的重要任务。族际政治整合力即是国家运用资源进行族际整合的政治能力。我国族际政治整合力表现出优势与劣势并存的特点,应从国家战略层面提高我国族际政治整合力。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学科建设"栏目主持人语近些年来,在中央实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推动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研究不断深化,马列经典著作的翻译和相关研究取得重大"民族政治学研究"栏目主持人语当今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国家,都生活着多个民族群体,是真正意义上的多民族国家。对于多民族国家来说,各个民族群体之间的关系往往是国内最为重要的社会政治关系。而在多民族国家复杂多样的族际关系中,矛盾和冲突难以避免,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政治社会学的视角对族际政治整合的多维构成进行剖析,认为其主要包括民族利益关系的协调、国家权力内部结构的均衡,以及各民族之间信任关系的构建与维系等三个维度。当前,我国族际政治整合面临国内族际关系复杂化、民族意识增强和国外势力介入等各种挑战。为了有效促进族际政治整合,一要尊重与维护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努力协调各民族之间利益关系;二要发扬族际政治民主,保持国家权力内部结构的均衡;三要促进政党与民族、各民族之间的良性互动,构建稳定、持久的互信关系。  相似文献   

8.
民族国家如何整合国家内部诸民族,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现实政治问题,也是一个学术界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对此,学者们对此展开了深入的分析讨论。总体而言,国内学术界多数学者在族际政治的范畴内研究此问题,他们提出了民族共治论、现代世界体系视野下的族际政治整合以及国家建构视角下的族际政治整合等三种族际政治整合的理论观点。  相似文献   

9.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为中国主流意识形态既是构建民族理论、民族政策的指导思想,也是凝聚各民族的核心力量。新中国成立60余年来,族际政治关系保持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良好态势,源于主流意识形态在族际政治和谐治理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而族际政治和谐治理又促进了各民族人民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相似文献   

10.
多民族国家内部族际利益的整合对整个国家而言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将族际政治冲突控制在不致危及整个多民族国家生存的范围内,是所有多民族国家族际整合的底线,在这个底线以内,爱国主义无疑有着巨大的族际利益调适功能,这个调适过程是持续不断的,并应力求避免任何僵化的或倒退的方略。历史与现实都表明,民族的充分发育和在一个多民族国家中结成一个具有一致利益的共同体,更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我们所要做的是确保族际利益整合的公正性及建筑其上的政治合法性,追求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11.
多民族国家如何整合内部各民族,并提供一种超越狭隘民族认同的社会团结纽带,这不仅是多民族国家面临的现实政治问题,也是学术界关注的理论课题。哈贝马斯以欧盟政治实践经验为基础,提出了一种所谓"宪法爱国主义"的政治理论。在哈贝马斯看来,现代国家已经是后民族主义时代的国家,故而,前现代色彩浓郁的民族认同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国家发展的需要。因此,基于一种自由民主国家政治实践基础上的政治文化将为现代国家提供一种社会团结的纽带,取代民族认同的地位和功能。  相似文献   

12.
市场经济迅速打破了少数民族原有的"小聚居"型居住格局,越来越多的城市出现了各民族杂居的多民族社区。这些社区居民都不同程度存在着角色失调、社区参与障碍、社区互动不畅等情形,对社区族际交往和发展新型族际关系带来了很大的障碍。构建各民族认同的社区文化是多民族社区和谐发展的重要纽带,对于构建现代化背景下新型民族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从三个方面提出了构建多民族社区文化的可行性途径  相似文献   

13.
民族和国家凝聚力的社会心理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们把对家庭的依恋和归属感延伸到自己所属民族,是因血缘关系而产生民族凝聚力的社会心理基础。国家凝聚力来自国内各民族因政治关系而产生的国家认同感。多民族国家里各民族长期共同生活在同一个“民族图”内,形成国家大民族的特有性格,并对社会心理具有整合作用。民族和国家凝聚力的社会心理意识必须升华为社会意识形态──爱国主义思想体系,才能有效地正确引导社会心理的发展和变化。  相似文献   

14.
老挝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由于划分与识别标准不同,老挝至今还没有精确的民族数目。在老挝的各个民族中,佬族是人口的主体民族。历史上,老挝民族不平等和民族矛盾问题由来已久,后被西方殖民者加以利用,民族矛盾进一步加剧。1975年前后,老挝党和政府采取民族融合的民族政策。经过30多年的发展,老挝的民族政策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实现民族融合的道路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5.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问题自古就是治国理政的大事,民族团结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解决民族问题的一个基本原则.面对民族工作的新形势,习近平同志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民族团结的新思想、新理念,强调了民族团结的重要功能和价值意义,指出了实现民族团结的新路径和新方法,奠定了民族团结工作的思想根基,为今后民族团结工作提供了价值遵循和方法指引.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学术界一直在努力寻求把民族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等方法综合起来以探讨中国社会及文化的研究思路 ,这一思路有别于一般民族学研究的视角与方法 ,着重思考“族际社会”这个视角在中国社会及文化研究中的特别意义。从传统的族别研究转换到族际研究和地域研究 ,从强调族别个性转换到强调族际文化共享与多民族社会共同发展 ,以及族际视角在应用研究中具有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伊犁地区三宫回族乡的民族关系主要体现为回族、雏吾尔族、汉族三个民族间的关系,民族关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民族间的民族交往、文化交融与结构交融的程度等方面。本文根据实地调查的相关资料,从汉、回、维吾尔族三个民族的族际通婚、语言学习、民族交往、住居格局等方面,论述三宫回族乡目前汉族、回族、维吾尔族三个民族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法律规范与社会信任--华人族群融入泰国主流社会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少数民族群体与主流社会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一直是民族国家发展的巨大障碍。泰国华人对泰国主流社会的成功融入,为其它民族国家族际间的协调发展提供了可贵的经验:一是法律规范;二是以信任作基础的社会构建。法律表示强制,而法律规训之下的信任则为个体间交往、公民社会的协调发展提供了根本的保障。  相似文献   

19.
乌鲁木齐市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为乌鲁木齐市各民族间交往的增多和民族关系的改善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不断加强和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是构建乌鲁木齐市乃至新疆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也是乌鲁木齐市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如何把握发展机遇,加快经济发展,加大科教文卫事业的投入和继承发展,为新疆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基础,做好民族工作,不断提高处理民族问题的能力,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越南的民族现状、存在的民族问题及成因,并提出了解决路径。认为越南是越族主导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的发展严重不均衡。不均衡的发展加上国家民族政策和施政过程的一些失误,被国际上别有用心的势力利用,进行民族权利诉求的正义性包装并推动民族问题国际化,形成了越南国内民族问题的主要症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