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通南巴构造带飞三段鲕粒滩储层发育,属低孔低渗致密灰岩储层。利用测井、岩芯以及薄片等资料,从构造作用、沉积作用以及成岩作用等多方面探讨了该区飞三段鲕滩储层的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飞仙关组三段鲕滩储层主要受沉积相、微古地貌、构造活动、成岩作用及多因素匹配等制约。台内滩滩核微相是鲕粒滩储层发育的先决条件;微古地貌高地为优质的鲕粒滩储层的形成和发育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颗粒滩暴露遭受大气淡水淋滤改造作用的强弱与改造时间长短是优质鲕滩储层形成的关键;构造破裂作用为储层孔、洞的沟通提供了桥梁,改善了储集体渗流能力;多因素匹配好则可形成优质储层。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迈阿密鲕粒滩与现代鲕粒滩的类比,将高分辨率的卫星激光雷达绘图与露头信息结合起来,可视化了迈阿密鲕粒滩的整体形态以及其中的沉积特征,潮汐通道的分布直接影响鲕粒滩的形态,迈阿密鲕粒滩的形成与潮汐作用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在迈阿密鲕粒滩中的沉积相主要发育交错层理的鲕粒相和生物潜穴型泥质鲕粒灰岩相,其中可见羽状交错层理以及大量的生物遗迹化石,证实迈阿密鲕粒滩的形成受到潮汐作用的影响;迈阿密鲕粒滩经历了胶结作用和溶蚀作用等多种成岩作用,其中胶结作用会破坏其孔渗性,而在溶蚀作用的影响下会增加其孔渗性。在对迈阿密鲕粒滩中的典型露头进行了实地考察后,进一步确认了迈阿密鲕粒滩是受到潮汐作用而形成的现代鲕粒滩。  相似文献   

3.
对岩芯进行观察,并对薄片进行电镜扫描和物性分析及鉴定,对储层成岩作用过程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乌夏地区二叠系砂岩经历了机械压实作用、胶结作用、交代作用、溶蚀作用、破裂作用等多种成岩作用,目前已达到中成岩期A亚期—晚成岩期;储层的孔隙演化与成岩作用密切相关;机械压实作用、化学胶结作用是导致砂岩孔隙度降低、储集性能变差的主要因素,孔隙损失分别达23.65%和4.30%;长石颗粒、火山岩岩屑、钠长石、沸石、碳酸盐胶结物的溶蚀及刚性颗粒的破裂作用是形成次生孔隙的主要因素,明显提高了乌夏地区二叠系砂岩储集性能,孔隙增生量达4.90%。  相似文献   

4.
鲕粒是指以一个核心被外部的皮质所同心包围的球状颗粒。鲕粒的形成中存在明显的生物控制作用。微组构、矿物、鲕粒的丰度和粒度等变化随着时间的流逝或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改变或与海平面的变化速率相关,反映了在海相和非海相环境中沉积环境的物理和化学条件。同时可指示显生宙气候的全球性的长期变化。因此,鲕粒对于水的能量、温度、盐度和水深等古环境的推断是有意义的。研究表明,古代鲕粒对古环境的解释是复杂的,形成于搅动环境的海相巴哈马群岛型鲕粒不一定是古代鲕粒的相似物;从鲕粒产生到达其沉积区域有一段搬运距离。由鲕粒组成的钙质鲕粒岩形成于海相台地和斜坡,含有占世界碳酸盐烃类储集岩的50%以上;另外非生物成因的鲕铁矿是铁矿类型之一,因而鲕粒具有资源与环境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5.
运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岩心化验等微观分析方法对大湾地区飞仙关组储层的成岩作用和孔隙演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飞仙关组碳酸盐岩储层主要成岩作用为:白云化、压实压溶、方解石胶结、多期溶蚀、充填、重结晶作用等。根据成岩特征综合分析,储集岩主要形成于波浪沙作用比较强的台地边缘鲕粒滩沉积相带中,以鲕粒细晶白云岩、砂屑细晶白云岩为主,颗粒直径大,白云岩化程度高,分选为好-中等,但成岩作用强烈。在海底-同生暴露阶段,压实及方解石胶结作用使储层孔隙度急剧下降。该过程中,虽有混合水白云化和大气淡水溶蚀作用形成次生孔隙,但原生孔隙大量减少;浅埋藏阶段,在压实和胶结作用的影响下,孔隙度快速降低;后期溶蚀作用可以形成次生溶孔,对岩石孔隙度的增加具有相当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高磷鲕状赤铁矿直接还原过程中铁颗粒长大特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鄂西高磷鲕状赤铁矿直接还原过程中金属铁颗粒的长大特性,并着重讨论还原温度、渣相碱度及反应时间对铁颗粒长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高磷鲕状赤铁矿直接还原过程中金属铁颗粒成核及晶核长大的过程是破坏原矿鲕状结构的过程;提高还原温度以及延长还原时间有利于铁颗粒的聚集长大,提高渣相碱度不利于铁颗粒的聚集长大。  相似文献   

7.
利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岩心分析化验等资料对渤南油田四区沙三段储层成岩作用类型、成岩演化序列、成岩阶段划分等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沙三段储层处于中成岩阶段A期,主要成岩作用类型有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溶蚀作用和交代作用等。压实作用是导致储层物性变差的最主要原因,胶结作用次之;溶蚀作用多形成孤立的溶蚀孔隙,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储层孔隙度,但对储层渗透率的改善不大。沙三段储层经历了机械压实作用、塑性颗粒变形→泥质杂基及方解石(包括部分泥晶包壳)、铝硅酸盐的早期溶解、石英次生加大→早期碳酸盐胶结并交代石英、长石→油气大量充注→不稳定组分溶蚀形成次生孔隙、高岭石充填→晚期含铁碳酸盐矿物胶结成岩演化序列。  相似文献   

8.
利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高压压汞、物性分析、X-衍射等测试手段结合理论公式,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延安地区盒8段砂岩储层的成岩作用与孔隙定量演化特征。结果表明:延安地区盒8段低渗透砂岩储层处于中成岩B期,成岩演化经历了"早期机械压实—黏土矿物环边—火山物质蚀变—早期方解石胶结—压溶—硅质胶结—早期溶蚀开始—大量有机酸进入—溶蚀作用强烈进行—自生高岭石、石英大量沉淀—铁方解石、铁白云石胶结—微裂隙化"。储层原始孔隙度33.3%~42.0%,压实率高达53.5%,使储层损失了20%的孔隙度;硅质胶结作用以及后期的碳酸盐胶结作用发育,胶结率高达44.4%,使储层损失了17%的孔隙度。强烈的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是导致储层物性变差的最主要原因。溶蚀作用使得储层孔隙度增加了2.2%,有机质成熟进入生烃高峰期发生的溶蚀作用对储层物性具有一定改善作用,成为相对优质储层形成的主控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
西湖凹陷某构造花港组致密砂岩储层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东海盆地西湖凹陷某构造中3口钻井岩心的观察研究,并对岩石薄片进行鉴定、电镜扫描及储层物性测试,认识和恢复储层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渐新统花港组致密砂岩主要经历了机械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溶蚀作用等多种成岩作用,目前已达到中成岩期B亚期至晚成岩期;储层孔隙类型以粒间溶孔和长石溶孔为主;机械压实作用、碳酸盐与高岭石胶结作用是导致储层致密化的主要因素,孔隙率损失达30%~35%;环边绿泥石和硅质胶结占据孔隙的同时也对孔隙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大气淡水、煤系地层酸性水与有机酸对长石颗粒及碳酸盐胶结物的溶蚀则是形成次生孔隙的主要因素,孔隙率增加约5%,明显提高了致密砂岩的储集性能。  相似文献   

10.
根据砂岩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等研究表明,富黄探区延长组长6储层砂岩为低孔低渗储集岩,其岩石类型为长石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磨圆以次棱—次圆为主,颗粒间以线性接触和点—线接触为主,孔隙式和孔隙—薄膜式胶结为主,砂岩具有成分成熟度低,结构成熟度高的特点.储集砂岩经历的主要成岩作用为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溶蚀作用和破裂作用.压实作用是导致孔隙度丧失的主要原因,造成的平均孔隙度丧失为30.89%,胶结作用造成的平均孔隙度丧失为6.98%,碳酸盐胶结物和次生加大是造成储层物性降低的主要胶结物.而溶解作用对砂岩平均孔隙度的增加为1.22%,是改善砂岩物性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杭锦旗断阶、塔巴庙地区下石盒子组 -山西组的成岩作用主要包括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和溶蚀作用。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 ,砂岩孔隙逐渐减少 ,胶结作用成为孔隙度降低的主要因素 ,但早期形成的胶结物同时又增加了岩石抵抗压实作用的能力而有利于粒间孔隙的保存。不同产状的高岭石对储层孔隙的贡献不同 ,生长于长石溶孔中的自生高岭石 ,自形晶极好且堆积松散 ,保留了良好的晶间隙 ,对孔隙贡献较大 ;而长石蚀变而成的高岭石 ,堆积紧密 ,晶间隙极小 ,对孔隙贡献较小。  相似文献   

12.
隆昌北须二段储层以中—细粒岩屑长石砂岩、长石岩屑砂岩为主,分选中—好,磨圆度中等,多为次圆—次棱角状,以次棱角状为主。颗粒间以点—线接触为主,局部呈线接触、点接触、凹凸接触;以孔隙—接触式、加大—孔隙式胶结为主。粒间孔和长石溶孔是主要的储集空间,渗透率平均为1.2733mD,属特低渗致密储层。沉积相带、矿物成分、砂岩粒度是影响该区储层性质的关键因素。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是孔、渗降低的主要原因,溶蚀作用和构造作用形成裂缝,是储集物性改善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川口油田西南区长6油层组储层特征及其主控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川口油田西南区延长组长6油层组储集层岩石类型以长石砂岩为主,颗粒间多为点-线接触关系,孔隙式胶结,总体具有成分成熟度低、结构成熟度高,低孔低渗特征.粒间孔-溶孔为储层的主要储集空间.沉积相带、矿物成分及砂岩粒径等是影响研究区储集层性质的重要条件和关键因素,较强的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是该区形成低孔低渗储集层的主要因素,溶蚀作用为储集层的主要增孔因素.  相似文献   

14.
东濮凹陷文留地区盐下含气层系的储层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留地区沙四段形成储集空间的有利因素和成岩作用:1.早期碳酸盐胶结物对成岩起了抑制作用。在压实过程中,早期胶结物的支撑避免了碎屑颗粒的充分靠近;2.次生孔隙构成了岩石的主要储集空间,北部的部分井在三千公民左右井深处,在一些薄片中见面孔率达20%;3.泥质杂基有时会对储集性质起好作用,因泥质起着抑制胶结的作用;4.南部地区存在泥岩储集层,其储集空间是溶蚀微孔隙和层间收缩缝,这些孔隙可使泥岩的渗透率达到10毫达西。  相似文献   

15.
南天山褶皱带上发育多个中小型沉积盆地 ,现以发现油气田的A盆地为例 ,指出影响侏罗系储层发育的成岩作用类型主要有 :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和溶蚀作用 ,并指出控制成岩作用类型进而影响储集空间发育的因素有 :构造演化背景、古沉积环境、油气侵入、煤岩分布等  相似文献   

16.
依据岩芯、薄片、物性和扫描电镜等资料,开展伦坡拉盆地牛堡组砂砾岩储层岩石学及储集特征研究,着重从成岩角度分析了储层致密化因素,结合孔隙形成的有利因素,开展成岩作用和石油充注的关系及顺序研究,首次探索了储层孔隙的发育过程。结果表明,砂砾岩储集空间以残余孔隙为主,混积的沉积环境、较弱的抗机械压实能力和中晚成岩期碳酸盐的强烈胶结是导致储层致密的3大因素,酸性流体对易溶颗粒的溶蚀是次生孔隙形成的主要因素,石油充注是孔隙保存的有利因素,主要表现在石油充注使部分孔隙溶蚀扩大,并在孔隙周缘形成油膜抑制碳酸盐胶结;压实作用在浅埋藏阶段对储层的破坏较大,随埋深增大,酸性溶蚀、石英次生加大及石油充注发生,之后,早期碳酸盐胶结物形成,成岩中晚期含铁碳酸盐胶结物交代早期碳酸盐矿物,堵塞了大部分孔隙,晚期的构造挤压使储层形成裂缝。孔隙的形成经历了原生粒间孔隙形成,压实作用减孔,酸性溶蚀扩大孔隙,石油充注保护孔隙,碳酸盐胶结破坏孔隙等过程,石油充注较充分与碳酸盐胶结较弱的叠合区是孔隙保存的有利区。  相似文献   

17.
针对柯坪塔格组致密砂岩储层成岩作用过程复杂、孔隙演化规律尚待明确等问题,在储层特征研究基础上, 系统研究了储层成岩作用类型、成岩阶段划分及成岩序列,恢复其孔隙演化过程。结果表明:顺托果勒区块柯坪塔格 组储层以岩屑砂岩、岩屑石英砂岩及长石岩屑砂岩为主,物性较差。储层发育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溶蚀作用、交代作 用、油气充注及构造破裂作用,成岩阶段处于中成岩A 期,局部达到中成岩B 期。多种成岩作用共同控制着储层的孔 隙演化过程,压实作用对孔隙演化的影响最大,平均减孔21.82%;其次为胶结作用,使孔隙度降低约8.18%,其中钙质 胶结减孔6.06%,硅质胶结减孔1.80%,黏土矿物胶结影响不明显;沥青充填也导致储层损失了2.53% 的孔隙度;溶蚀 作用使孔隙度增加了3.91%。  相似文献   

18.
扎哈泉上干柴沟组是柴达木盆地致密油勘探潜力区域。上干柴沟组的下段(N_1~1)是典型致密储层,上段(N_1~2)是甜点储层特征。研究表明:构造运动中周围地块的挤压作用对致密储层的形成具有一定控制作用;双物源、近物源及物源变化的沉积作用,致使岩石矿物组份类型多样,岩屑含量高、组份复杂,岩石结构成熟度与成份成熟度低、颗粒沉积分异差,对储层致密化起决定性作用;机械压实、压实-胶结等破坏性成岩作用是储层致密化的主要外部因素,溶蚀作用改善了储层,并应用孔隙度演化模型对各成岩作用孔隙度变化进行了模拟,结果符合地质认识。  相似文献   

19.
盐定地区长8油层组成岩作用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鄂尔多斯盆地长8油层组是受成岩作用影响的典型的低孔低渗储层,通过对研究区砂岩扫描电镜、铸体薄片及物性资料的分析,长8油层组岩性主要为长石砂岩、岩屑长石砂岩,其次是长石岩屑砂岩。储集空间以原生粒间孔和次生溶孔为主。成岩作用类型包括压实-压溶作用、胶结作用、溶蚀作用、交代和重结晶作用;其中绿泥石胶结和长石、浊沸石溶蚀能有效的改善孔隙,有利于储层发育,而压实作用和碳酸盐胶结则使原生孔隙减小和储集层致密。成岩作用更受到原始沉积物组分,沉积环境,结构及孔隙间的流体性质,埋藏作用等多种因素控制;而这些因素又与大地构造背景联系紧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