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中部地区旅游合作的空间布局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中部六省的经济发展水平、旅游资源状况及旅游特色,在增长极理论、点-轴理论、圈层结构理论及核心-边缘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中部地区旅游合作的空间布局应以多级旅游中心城市为发展极核,形成区域旅游经济的核心增长极;以次区域旅游合作为重心,构建多层次旅游圈;以"三纵三横"干线为旅游重点走廊,形成跨区域旅游经济带.通过点、轴、圈,将中部主要旅游城市和旅游景点连成一片,由点到面,逐层展开,协同推进,最终形成一个统一的旅游协作区域.  相似文献   

2.
旅游空间结构的优化对旅游资源开发规划、区域旅游联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协同论和点-轴系统为理论依据,以统筹区域旅游协调发展为思路,在分析陇南市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及旅游开发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陇南市旅游空间结构的优化模式.  相似文献   

3.
以宁夏为例,从暴露-敏感性和应对能力两方面构建区域旅游经济系统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脆弱性模型和障碍度模型,分析2001—2015年宁夏区域旅游经济系统脆弱性的演变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宁夏区域旅游经济系统脆弱性整体呈波动下降趋势,暴露-敏感性指数和应对能力指数均呈波动上升趋势;第三产业占GDP的比例、城镇化率、旅游从行业人员占总从业人员的比例、旅游劳动生产率、交通事故发生与宁夏区域旅游经济系统脆弱性具有较高的相关性;第三产业占GDP的比例、人均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教育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例和城镇化率是制约宁夏区域旅游经济系统应对能力提升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4.
三峡大坝旅游经济圈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旅游经济圈是区域旅游发展的一种新模式,它将特定区域的旅游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探索区域旅游开发的合理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实现区域旅游要素的最优配置和整体效益的最大化.三峡大坝旅游经济圈旅游特色鲜明、文化底蕴厚重、景观层次丰富、主导景区突出,它的成功开发对实现三峡工程的预期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其资源条件和旅游发展现状,应采取大型景区主导、"点-环-圈"开发、区域旅游一体化和文化致胜四种不同层次的组合战略来促进其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区域旅游发展规划的编制过程中,旅游产品体系构建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而旅游产品设计在经历了单纯的资源导向、资源-市场导向阶段之后,正在逐步向资源-市场-竞争导向阶段过度.所以,在旅游产品的开发过程中需要关注市场营销组合的运用.在对4P、4C、4R经典市场营销组合和区域旅游产品体系进行概念性阐述的基础上,论述了4PCR营销组合的形成以及其与区域旅游产品体系的关系,并结合湖北省远安县旅游产品开发实例,创新性的提出了基于4PCR市场营销组合的区域旅游产品开发模式,建立了相应的模型.  相似文献   

6.
区域旅游开发是一个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而物理-事理-人理(WSR)系统方法论正是一种被实践证明可用于解决复杂问题的工具。本文针对区域旅游开发的主体,将区域旅游开发过程中所需考虑到的各个环节细分为物理、事理、人理3类,并分别对区域旅游开发过程中的物理研究、事理研究和人理研究展开了论述,使WSR系统方法论的基本步骤与区域旅游开发的各个环节紧密联系和对应,形成了WSR系统方法论在区域旅游开发过程中的应用框架图。最后,在充分考虑物理、事理和人理3种因素相互作用的基础上,构建出了基于WSR的区域旅游开发三维模式。在此模式中,由于系统、完整、分层次地考虑了区域旅游开发的各个环节,从而使得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区域旅游开发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7.
以福建省厦门市厦门岛为研究区域,提取旅游服务设施的兴趣点(POI)数据,采用核密度估计法,分析厦门岛不同旅游服务设施空间布局.由于旅游住宿与旅游景区的空间布局较为吻合,研究选取旅游日(2019年5月1-4日)和工作日(2019年3月11-15日)的浮动车数据,通过缓冲区分析选取旅游住宿影响范围内的浮动车出发地-目的地(OD)数据,并进一步构建旅游住宿与游客出行时空的耦合度模型.结果表明:旅游服务设施(除交通枢纽外)在空间上表现为沿景区集聚;旅游住宿与餐饮的空间布局与旅游景区的布局基本吻合,购物中心、文化娱乐与交通枢纽的空间布局与旅游景区的布局存在差异;旅游日相比工作日耦合度的分布区域范围较广,耦合性较好的区域在旅游日主要集中在重要的交通枢纽及主要景区,部分景区可能存在旅游住宿供大于需的现象.  相似文献   

8.
区域旅游经济的时空差异是区域旅游发展关注的焦点。运用基尼系数、泰尔指数等经典区域研究方法和Arc GIS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江西市域旅游经济差异的时空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江西省各地级市间的旅游经济差异仍然较为明显,市域旅游经济差异总体上呈下降的趋势;旅游经济差异主要是由区域间差距造成的,在区内差异中,赣西地区内部的贡献率最高、赣东地区次之;2000-2004年与2011-2014年市域旅游经济发展具有空间集聚特征,2005-2010年市域旅游经济发展具有空间离散特征。江西省市域旅游经济水平的时空差异是旅游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交通条件以及政府旅游发展政策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可从强化区域旅游合作、打造"全域旅游"目的地体系、加强旅游交通的建设三方面推进江西旅游经济协调发展,实现旅游强省建设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在分析环西宁地区区域背景、区域空间结构、城镇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了“景区-城镇”综合集成,“组团-环线”链式空间结构模式,对环西宁地区旅游开发的总体布局进行了初步研究,即强化一个旅游中心:西宁———中国夏都旅游中心;开辟两条旅游环线:青海湖环线与(黄)河湟(水)谷地环线;打造三大旅游片区:青海湖———梦幻天海旅游片区,(黄)河湟(水)谷地———碧水丹山、文化长廊旅游片区,祁连山———八宝祁连旅游片区;重点开发17个旅游组团的“1-2-3-17”总体布局方案。  相似文献   

10.
郑汴一体化地区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景区是旅游区域发展的物质依托,其空间结构影响着旅游区域的空间竞争、资源开发等.本文运用最近邻指数R、β指数、γ指数三种指标和基尼系数分析方法对郑汴一体化地区的旅游景区空间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域旅游景区在空间上符合核心-边缘分布结构,在总体上呈集聚型分布形态,景区空间连通性较好.最后,提出推动区域旅游共同发展、进一步完善景区间交通网络、实现区域景区联动开发等建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求关中-天水经济区(以下简称关天经济区)旅游经济整合的基础与潜力。方法使用标准差、变异系数、地理集中指数和基尼系数数理指数及spss聚类分析,对形成原因进行探讨。结果关天经济区旅游经济发展存在较大空间差异,表现在旅游综合收入、接待游客人次数、旅游发展速度及旅游资源分布差异等方面,但旅游平均增长速度、旅游相对差异演变及大量新兴景区的涌现也显示出很大潜力。结论关天经济区需加强旅游合作,提高区域旅游竞争力。  相似文献   

12.
依据界定的海岛旅游文化景观内涵和海岛旅游文化景观分类系统,运用定性描述和空间分析方法对桃花岛旅游文化景观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武侠文学和宗教信仰文化相结合是桃花岛旅游文化景观的显著文化内涵特征,其中旅游自然-文化景观、人文-文化景观和服务关联性文化景观分别表现为宗教信仰文化、武侠文学和海岛特色;旅游自然-文化景观、人文-文化景观分别呈"3-1"和"1-3"形空间结构,重心区域呈相对布局,而旅游服务关联性文化景观呈双核空间结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共同影响桃花岛旅游文化景观。  相似文献   

13.
为揭示广西西江经济带城市旅游经济联系格局,本文以广西西江经济带核心区域中心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修正后的旅游经济联系强度模型,对区域内7个中心城市2015年的旅游经济联系及空间结构进行测度与分析,结果表明:以旅游经济联系强度为分析标准,广西西江经济带中心城市旅游经济空间结构呈现出以南宁、柳州为中心的"旅游双核"发展模式,形成了以南宁和柳州对外旅游经济联系强度最大的空间格局;旅游经济空间联系的密集区主要集中在南宁、柳州、贵港和来宾;受较高级中心城市的旅游经济辐射强度及城市自身接收能力的影响,每个中心城市与核心城市、相邻近的中心城市旅游经济联系强度较大;由于自身对周围中心城市的旅游经济辐射能力较弱,同时随着可达性的降低,三级中心城市与其他中心城市间的旅游经济联系强度逐渐下降。基于以上综合分析,本文提出各城市应利用自身优势与核心城市形成优势互补,打造以南宁为首的"南宁-贵港-柳州"、"南宁-百色-崇左"和以柳州为首的"柳州-来宾-贵港"旅游城市群,形成相互弥补、相互协调的区域旅游发展板块。  相似文献   

14.
以湖北省为例,构建相关指标体系,结合熵值法、灰色关联度法与主成分分析法确定指标最优组合权重,并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与弹性系数对2006-2014年旅游产业-交通运输-区域经济系统的耦合协调性及子系统之间发展适应度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期内,旅游产业、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稳步提升;三者之间存在明显的耦合关系,但未实现深度融合;耦合度协调度不断上升,完成了从2006-2010年失调阶段向2011-2014年协调阶段的转变;三者之中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表现较为协调.针对研究结果,提出旅游产业水平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15.
旅游者决策行为研究是旅游市场营销、旅游市场开发及旅游产品开发的基础。本文依据市场问卷调研的结果,从豫晋陕黄河金三角区域高校教师旅游动机、旅游偏好、旅游信息来源、出游方式等分析入手,深入探讨此区域高校教师旅游决策行为的特征,期望为豫晋陕黄河金三角区域旅游市场的拓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以胶东半岛A级旅游景区作为研究对象,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研究胶东半岛A级旅游景区时间和空间分布的集中性特征.研究发现:(1)胶东半岛整体区域及各地级市的A级旅游景区的时间演变呈现相似的特征,2000-2014年A级旅游景区持续波动增长,2015-2017年A级旅游景区增长趋于平缓,各地级市A级旅游景区的数量随时间的演变差距逐渐拉大;(2)从区域整体范围来看,胶东半岛A级旅游景区在空间上呈集聚状态,集聚状况大致呈"南北高,中间低"的分布态势;(3)从市域范围来看,青岛市和烟台市的A级旅游景区分布呈集聚态势,威海市旅游景区的分布呈均匀态势,3市均存在旅游景区密集区.最后,从全域旅游发展理念出发,对优化胶东半岛区域A级旅游景区的开发、整合以及旅游业地区联合发展提出针对性措施.  相似文献   

17.
区域旅游规划系统是一个开放复杂巨系统,如何实现区域旅游规划高效化、智能化、科学化一直是区域旅游规划的一个重点和难点问题.运用综合集成思想及技术,通过系统定性问题、系统分解、建立模型、资源集成、系统分析、系统综合、综合集成设计等一系列步骤完成了对区域旅游规划系统综合集成.集成后的区域旅游规划系统具有数据录入、存储、管理、...  相似文献   

18.
以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5座中心城市为例,构建旅游产业-社会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赋权法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并运用耦合协调发展度模型对案例区域各中心城市旅游-经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2010—2014年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区域中心5城市旅游-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总体上呈逐年平稳上升趋势,耦合度C∈[0.8,0.9],整体位于高度耦合阶段;协调度D∈[0.5,0.7],整体处于"勉强协调"和"初级协调"发展阶段;各市旅游、经济、生态环境子系统发展程度各异,耦合协调度水平也存在一定差异。5座城市中,十堰的耦合协调度较高,3系统的耦合度较好,属于良好协调型;安康、汉中属于初级协调型;商洛和邓州目前正步入勉强协调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9.
以宁夏为研究对象,从旅游发展需求竞争力、旅游发展供给竞争力、社会环境竞争力、自然环境竞争力及经济环境竞争力出发,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SPSS中因子分析法,定量评价每个区域的旅游竞争力,得到宁夏的区域旅游竞争力综合排名;具体分析各区域旅游竞争力的特点,提出相应的提升建议,以期为提高宁夏全域旅游竞争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科学的旅游区划是区域旅游业发展的基础.从旅游区划的必要性和原则出发,结合枣庄市旅游资源分布组合特征及相关旅游发展条件,提出枣庄市旅游业发展区划构想,指出旅游区域不能各自为政,应走区域内协作、区域外合作发展的道路.通过联合开发,打破地区壁垒,形成旅游链,一起烘托、推广枣庄城市旅游品牌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