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区域农业旱灾脆弱性评价是准确预防农业旱灾风险的前提,在区域农业旱灾风险调控实践中具有重要作用,针对减轻农业旱灾脆弱性程度开展的相关研究对减少旱灾灾损极其重要。为动态评价区域农业旱灾脆弱性强弱程度,综合考虑各评价年份旱灾脆弱性的动态发展特征,通过构造联系数的变化增量函数同时借助联系数各分量动态变化的性质改进差异度系数的确定方法,构建了动态联系数与全偏确定度相耦合的区域农业旱灾脆弱性评价方法,并实际应用于安徽省蚌埠市农业旱灾脆弱性动态评价中。结果表明:2001—2010年蚌埠市农业旱灾脆弱性程度处于相对平稳的状态,只有2001、2002、2003年为4级水平,2004—2010年均为3级水平,全市的脆弱性程度有逐年降低的趋势;农业系统对于旱灾的承受能力呈逐年提升趋势。上述动态评价成果显示,基于动态联系数与全偏确定度耦合的评价方法更能体现出时间变化对于旱灾脆弱性等级变化的影响,可为区域农业旱灾风险防控提供科学参考,对推动农业旱灾风险定量评估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济南市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红智 《山东科学》2010,23(5):78-80
利用2000年和2005年遥感影像的ETM数据,以山东省济南市为研究区,分析2000—2005年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类型变化。重点探讨了济南市土地利用变化转移和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研究表明:济南市2000—2005年耕地和未利用土地变化幅度最大,耕地的转移流向主要集中于草地、林地和水域等。从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看,水域、建设用地及耕地动态度增大,综合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呈上升趋势,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曲沃县土地资源研究,从土地利用类型数量变化、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率指数、土地利用综合动态度、土地利用程度变化4个方面来分析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状况,并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原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程慧波  王婷  张强 《甘肃科技》2013,29(8):33-34,16
用RS和GIS技术对甘肃省夏河县2000年、2005-2010年七期遥感影像数据统计分析,结合实地调研相关资料,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获取相应的空间信息,对夏河县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对夏河县土地利用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和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变化进行分析得出:2000-2010年面积变化较大的土地类型为农村居民用地、城镇居民用地、、草地、其他建设用地,其中草地10年间减少了357.65km2;夏河县应做好水源涵养和草场生态恢复工作,合理开发土地资源,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相似文献   

5.
郭小宏 《甘肃科技》2013,(20):48-50
土地利用变化是导致生态系统敏感性的重要因素之一,以甘肃省陇南地区成县为例,对近10年来土地利用变化下的生态敏感性进行了系统研究。分析了城市建设用地扩张、草地退化、农业用地的生产活动等对生态敏感性的影响机制,并分析了其变化过程。运用RS和GIS技术对成县2000—2010年十期遥感影像数据以及实地调研相关资料,进行了几何纠正和人机交互方式解译,产生各年分布矢量图,然后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对各种类型土地进行分析和统计,获取相应的空间信息。在此基础上对成县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然后,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对成县土地利用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和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变化进行了分析,对土地利用变化下的生态敏感性研究发现,近10年来成县生态系统对土地利用变化的敏感性灵敏响应程度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利用和田地区2000、2005、2010与2015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数据及相关资料,通过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及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等方法,对和田地区近15年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2000-2015年和田地区耕地和建设用地呈现明显增加的趋势,其面积分别增加了985 km2和21 km2,其余各类用地面积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减少,减少最大的为草地,减少面积为555 km2。土地利用动态度分析得出,2000-2015年间耕地和建设用地单一动态度较大,其余各类单一动态度则较小,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相对变化不大;(2)和田地区2000-2005年和2010-2015年各县市土地利用相对变化率较大,主要集中在耕地、草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2005-2010年除个别县市外,土地利用相对变化率相对不变;(3)土地利用类型转移主要集中在2000-2005年及2010-2015年两个时间段,其转移地类主要表现在草地—耕地、未利用地—耕地与耕地—建设用地方面;土地利用转移空间变化主要沿河流纵向及人类聚居的绿洲和城市周边分布;(4)和田地区各县市近15年的土地利用变化存在着较大且较明显的区域差异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青海省祁连县2000年、2006年和2011年3个时期TM影像判读分析的基础上,结合GIS技术,对11年间祁连县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并对该地区土地利用动态度进行统计,为该地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以黄河三角洲东营市为例,对东营市1989年、1999年、2009年三期遥感影像用ERDAS和ARCGIS软件进行融合、镶嵌、裁剪和解译,分析1989—2009的东营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东营市近二十年来建筑用地、水域、盐田、养殖水面、耕地面积呈总体增加趋势,而草地、未利用地、滩涂和林地呈现总体减少的趋势,其中盐田的增加速度最快,建设用地面积增加最大.1999—2009与1989—1999相比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和土地利用综合程度都提高了,土地利用更加集约化.  相似文献   

9.
基于2009和2015两个时相的TM/ETM+遥感影像数据,利用支持向量机分类SVM技术分析了2009-2015年曲靖市麒麟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情况,从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率指数、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和土地利用转移方向与特征等方面对土地利用变化时空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麒麟区在近6a里森林覆盖率保持较好,耕地面积略有减少,但草地和水域面积减少幅度较大,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有明显增幅.  相似文献   

10.
为掌握武威市经济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以2000—2020年GlobeLand30土地利用/覆被数据为基础,通过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及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等方法,研究了武威市土地利用/覆被时空变化特征,并结合气象数据明晰了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2020年武威市土地利用类型以裸地为主,裸地面积为17 628.2 km2,占武威市总面积的53.24%,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北部荒漠区;2000—2020年间,武威市灌木地、林地综合动态度最高,表明两者稳定度较低,其次是人造地表、水体和冰川积雪,裸地、耕地、草地和湿地四种土地利用/覆盖类型在20年内动态度较低,相对比较稳定;2000—2020年间武威市土地利用主要转移方向呈现耕地转入人造地表、林地转入草地、裸地转入耕地和人造地表的现象。研究得到武威市气温和降雨量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影响相对有限,只对湿地、水体和林地等土地利用/覆被类型有一定影响,武威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为社会经济因素,其中GDP、房地产投资、政府政策对土地利用/覆被类型的变化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