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6 毫秒
1.
抗日战争时期,美国是中国的两个最主要的盟国之一,曾给中国以经济军事上的援助和政治上的提携,但我们不能因此而认为美国战时的对华政策就是对中国的友谊,相反,仅仅是美国推行全球战略的手段。美国战时对华政策的目标就是独占中国,变中国为其实行全球战略的工具。我们认为,早有把美国战时的对华政策与其全球战略联系起来加以考察,才能弄清问题的实质所在。 一 美国是一个后起的资本帝国主义国家,自一战以来一直觊觎着世界霸权,而独占中国、称霸亚洲是其既定目标。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了旨在吞并中国、独霸亚太区域的侵华战争。这不仅威胁到了美国的在华利益,更是对美国谋求远东霸主地位的挑战,对此美国是绝对不允许的。“七·七”事变后,罗斯福在芝加哥连续三次发表对“无法无天”的侵略者采取“防疫”措施的演说,其用意就在于警告日本:美国不容忍它  相似文献   

2.
试析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美国对华政策的两面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日战争时期美国的对华政策与对日政策是密切相关的。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美对日政策既有矛盾性的一面,又有妥协性的一面,反映在对华政策上,则表现为鲜明的两面性特征。本文着重剖析了美国两面性对华政策背后诸多历史的和现实的、内部的和外部的复杂原因。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研究抗战时期中美关系的论文颇多,并有论文集出版,但是大多偏重论述美国对华政策,而较少系统论述国民党政府在抗战时期对美国的政策。笔者认为,抗战时期美国对华政策固然是主要的方面,然要全面地、历史地来看这一时期的中美关系,光研究美国对华政策是不够的。而事实上国民党政府对美政策上有一整套的方针政策,力图使中美关系按他们的设想和要求发展,而非“按照罗斯福的理想模式发展。”在对美关系上,国民党政府有它的主动性、独立性,决非一味的被动。这个主动性和独立性,主要表现在对美政策上,  相似文献   

4.
看如今台海局势及美国的对台政策,让人不由得回想起60多年前抗战后期中国国内局势以及美国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1944年末,侵华日军已成强弩之末,美国的对华政策也逐渐发生转变,由“援蒋抗日”到“扶蒋反共”。美国一方面以“内部和平”为由敦促中共谈判,以牵制中共的军事行动,一方面又向蒋介石提供大量经济和军事援助,以期加大他在谈判中的筹码。但这种政策却让蒋介石误以为有了美国作靠山,进而自掘坟墓——挑起内战,最终使美国对华政策全面破产。当年,美国把蒋介石作为其“拯救中国”的惟一选择,不断予以援助。尽管到后期美国国内已经意识…  相似文献   

5.
本文着重论述了抗战时期美国的“中国通”与抗战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的关系问题。指出:以史迪威事件为界限,前期,“中国通”与美国对华政策是一致的,即“扶蒋抗日”。但后期,美国对华政策则为“扶蒋反共”,而“中国通”却形成了自己的见解,从而与美国对华政策存在一定的分歧和矛盾,最终成为所谓“丢失中国”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6.
一美国总统肯尼迪上台前后,曾和民主党谋士们一再鼓吹要“重新研究”对华政策,表示“必须设法改进同大陆中国的往来”。与此同时,他们纷纷在美国报刊上发表“两个中国”的各种謬论,提出了各式各样的制造“两个中国”的新方案,作为“改变”对华政策的蓝本。综合美国报刊所传,美帝国主义制造“两个中国”的新阴谋大体有如下三种: 第一,是台湾成为“独立国”的方案。其主要内容是蒋介石集团的军队撤出金门和马祖;台湾“独立”,成为联合国的新会员国;中国“进入”联合国和安全理事会,但中国政府必须保证不以武力解放台湾。肯尼迪于1960年7月3日在答复英国“星  相似文献   

7.
提起美国学术界对美国外交政策、包括对华政策的作用,人们总要想到“思想库”。我国人最熟悉的是“兰德公司”这个名字,这与改革开放之初碰巧它最先被介绍到我国有关。实际上,美国各类对政府政策直接、间接起咨询作用的机构远不止这一家。就对华政策而言,活动比较突出的是“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和“大西洋学会”,一些名牌大学的研究所也在不同程度上参与,而其中最主要、最集中的还是哈佛大学。战后几十年来,学术界在两国关系中的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8.
美帝国主义者现在像煞有介事地在大吹大擂他们的所谓“新面貌”的对外政策。为什么要换一副“新面貌”呢?艾森豪威尔在一月八日向美国国会提出的“国情咨文”中吹牛说:“事实上,在过去一年间,世界上产生了重大的战略性变化。主动权这个无形的宝贝已经属于我们了。  相似文献   

9.
1937年7月7日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美国对华政策已不是简单的双边关系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政治外交斗争,特别是与对日政策缠绕在一起,很难分开.随着日本对华侵略的加深,美日矛盾的加剧,可以说,1937年至1941年.美国行走在一条狭窄的小径上,一方面支持中国的抗战,遏制日本,一方面力图避免或推迟与日本的直接冲突,本文认为,这一时期美国对华政策可以分为二个阶段:中立期(1937年7月7日至1938年11月3日)、害怕冒美日战争危险的对华援助期(1938年11月3日至1941年12月7日).  相似文献   

10.
战后日本安全战略与对外政策的最大课题就是如何平衡中美日三角关系。冷战后、特别是9.11事件后,美国因素对于日本安全战略与对外政策的影响越来越大。而任何同盟关系的强化总是需要有共同的利益需求和共同对付的潜在对手。美国学者认为:由于“中国大陆在政治经济上的力量日益强大,因此美日在对华政策上将拥有共同的利益,即美日合作牵制中国”。近年来,日本的《防卫白皮书》用了大量篇幅谈论中国军事力量问题,强调“中国的导弹指向亚洲和日本”。2002年8月2日提交内阁的《防卫白皮书》进一步强调,中国国防经费14年来一直…  相似文献   

11.
王鹏 《世界知识》2023,(9):35-37
<正>拜登政府上台执政已两年有余,其对华政策不仅全盘继承特朗普政府时期的极限打压,更冠以“战略竞争”的名义在策略、手段层面不断“推陈出新”。理解拜登政府对华“战略竞争”的实质是我们精准把握美国对华政策并积极、有效应对的前提,而拜登政府频繁使用的out-compete China(“汰逐中国”)一词,为我们供了一个观察、研判、定性美国对华政策的视角。  相似文献   

12.
4月18日,胡锦涛主席开始了对美国的访问。胡主席这次访问,是在中美关系出现更上一层楼的良好势头下进行的。进入2006年以来,这种势头表现得非常明显。1月25日,美国贸易副代表巴迪亚大使在美中贸易委员会发表演讲,再次沿用了去年9月21日美国常务副国务卿佐利克首次公开使用的“利益攸关方(stakeholder)”等对华政策新概念,并从经贸方面详细阐述了中美发展合作关系的意义和思路。2月3日,美国国防部发表了四年一度的《防务审议报告》,也同样主张中国应发挥“利益攸关方”作用。这表明,在美国对华战略中,佐利克的对华政策“新思维”已经走出国务…  相似文献   

13.
战后世界历史和国际关系史上最重大的事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革命的胜利宣告了美国战后初期对华政策的彻底破产,也标志着美国称霸世界政策走向失败的开端。援蒋抢占果实美国战后对华政策在其全球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罗斯福生前就已大体确定:美国需要一个以蒋介石为代表的中国,它在表面上保持独立,实际上听命于美,享有大国地位,政治上、经济上相对稳定,以便遏制苏联和充当美国亚洲政策的支柱。为此目的,就要支持蒋介石统一中国,同时要使国民党政府接纳中国共产党以之为联合政府的点缀,以排除所谓苏联通过中共来“干涉中国内政的可能性”。实现这一目的的主要障碍是:存在着一个得到人民支持并拥有强大  相似文献   

14.
本对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进行了多层面的探讨,从美国当时的经济背景,到当时政局,再到“门户开放”政策的内容,最后到美国近代对华政策的特点,由浅及深,层层推进,全面透析这一历史事件,撇开政治岐见,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说到底,关键因素是夺取经济利益。  相似文献   

15.
我們在本卷中开辟了‘世界的回声’一欄,有系统的介绍各国论坛上的重要諭文,以及反映各国的舆论。目下在瞬息万变的国际形势中最值得我們注意的问题,是美日談判,因此,在读者开始相见的这一期中,我们就有關这一方面的选择了三篇论文:‘论美国的远东政策’,‘美国煤油和日本’及‘美国国務部的安撫政客’。第一篇是论的美国远东政策的转变,或美国安抚政策的扬弃,原文载于‘新群众’週刊。第二篇是论的美国煤油日本的关系,以及美国压迫日本的武器,原文载于‘亞细亞’月刊八月號但是美国的安抚政策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且美国国務部中的安撫主義者却大有人在,自然,其中也有極力反對安抚政策的,这就是第三篇所論的题材,原文載于七月二十八日出版的‘新共和’週刊。  相似文献   

16.
一美国对华政策的战略目标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对日战争的战略要求是打败日本,确立美国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的领导地位。战争一打响,美国同中国的关系随即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从过去主要是通过有限的经济援助支持中国抗战,以遏制日本的侵略扩张,转而正式同中国结盟,共同对日作战。服从于美国的亚太战略,美国战时的对华政策追求着两大目标:一是“有效的军事盟  相似文献   

17.
杨楠 《世界知识》2022,(13):59-61
<正>5月26日,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在乔治·华盛顿大学发表对华政策演讲。这场演讲原定4月下旬发表,后因布林肯感染新冠病毒而推迟。在40多分钟的演讲中,布林肯继续渲染“中国威胁”,重申美对华开展“长期战略竞争”的定位和取向,并且概括出以“投资、协同、竞争”(invest,  相似文献   

18.
对华政策是美国全球战略的重点。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美国政府就开始对中国实行孤立、封锁的政策,屡遭失败后,又实行联华反苏以至在扩大对华接触中利用经济手段对中国实行种种压力的政策。美国对华政策的种种变化其目的就在于保住并发展其在世界格局中的霸权地位。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然而,随着中国的日益强大和国际关系的变化,美中之间的关系也必将在矛盾和摩擦中逐渐得到协调、改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日本紧跟 德法不随——美国“协调对华政策”的回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应对中国“和平崛起”已成为西方大国对外战略的重要课题。自年初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围绕这一课题掀起了错综复杂的“大国协调对华政策”的旋风。从初步结果看,日本表现出紧跟美国的意向和行动,而德法等欧洲大国则坚持自己的立场。日本配合美国施压日本近几年来对华外交一直保守僵化,并想借“日美同盟”加重其“大国外交”的运作,实现政治上的突破,成为所谓“正常国家”,跻身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行列。因此,日本极力向布什政府靠拢,积极在亚洲应对美军全球战略的调整,强化日本海上航线的防卫能力等等。特别是今年2月19日,美日两国…  相似文献   

20.
150年前,英国以清政府“禁烟”为借口,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几年后,英法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两次鸦片战争的结果是,英法以自己的坚船利炮,打开中国的大门,逼迫战败的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美国也是最先进入中国市场的帝国主义国家,两次鸦片战争期间,美国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又采取了什么样的对华政策呢?笔者认为,在它玩弄反动的两面派手法,推行的却是比较隐蔽的侵略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