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夫妻财产约定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桂南岭 《科技信息》2007,(27):252-255
夫妻间的财产关系是婚姻关系的一项重要内容,修正后的婚姻法对夫妻财产制度作了重要的修改和完善,明确规定了夫妻约定财产制的方式。《婚姻法》第十九条规定:"夫妻可以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姻财产归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约定应当采用书面形式。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确的,适用本法第十七条、第十八条的规定。夫妻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的约定,对双方具有约束力。夫妻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约定归各自所有的,夫或妻一方对外所负的债务,第三人知道该约定的,以夫或妻一方所有的财产清偿。"这是在1980年《婚姻法》第十条规定的基础上加以补充和完善形成的,其将夫妻约定财产制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即在司法领域给予当事人充分的自由,允许其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自主处分其财产权利。婚姻法中所规定的夫妻约定财产制体现了平等、自愿的契约自由原则,同时夫妻之间对财产的约定在本质上又是合同,在契约的形式、效力、解除等方面一定程度上也要受《合同法》的影响;随着经济的发展,个人私有财产增多的同时出现的经济纠纷的增多,实行夫妻之间财产约定渐成趋势,立法上确立夫妻约定财产制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2.
我国现行《婚姻法》及相关的司法解释对夫妻共同债务的规定和解释,只是做了一些原则方面的规定,而对夫妻共同债务的范围区分,家事代理权等制度并未有明确的定义。本文通过探讨夫妻共同债务的一些问题,希望能提供一些可借鉴的意见。  相似文献   

3.
朱红梅 《长沙大学学报》2007,21(6):59-60,66
别居是夫妻相互免除同居义务从而使正常夫妻关系发生变化的一种婚姻法制度.它作为婚姻关系存续的一个特殊阶段,在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但我国婚姻法对夫妻别居期间的财产关系并未作明确规定,与之相关联的规定也缺乏合理性.相比之下,大陆法系各国的规定较为完备.无论是基于理论基础还是现实需要,我国应吸收他国之长,就夫妻别居期间的财产分割、继承、扶养等方面作出合理规定.  相似文献   

4.
我国婚姻法规定的夫妻财产制是以法定财产制为主、约定财产制为辅,但法定财产制有很多缺陷,约定财产制的规定也过于原则,不便操作。为保证夫妻双方平等的财产权,需要对它们不断地完善。  相似文献   

5.
论我国的夫妻约定财产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夫妻约定财产制,是夫妻以契约方式对双方财产权利、义务关系进行约定并排除法定财产制适用的一种制度,是夫妻财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夫妻约定财产制遵循平等、自愿的契约自由原则,体现了男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平等,因此,夫妻约定财产制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可。本文介绍了夫妻约定财产制度的概念、种类和我国现行《婚姻法》对夫妻约定财产制的相关规定,指出了存在的一些不足,同时,提出了相应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6.
该文对于《〈婚姻法〉司法解释(三)》中第六条明确规定夫妻房产赠与进行剖析,并与婚姻法中夫妻财产约定这一概念进行区别,进而提出其利弊。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经济发展,因离婚引起的债务纠纷已由夫妻间向夫妻与第三人间转变,这增加了司法实务中认定与厘清夫妻共同债务的难度。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在夫妻债务的承担方式上,主张侧重保护第三人利益,但没有明确夫妻对内举证责任分配问题,存在疏漏。建议在《婚姻法》中确立家事代理制度,构建夫妻共同债务认定的"两阶段"理论,以明晰和区分夫妻共同债务与个人债务,适当加重债权人注意义务,合理分配债权人与夫妻之间的举证责任。  相似文献   

8.
不动产登记是公示方法而非确定权属的标准,共同共有不排斥共有关系终止时的按比例分割。对"用共同财产还贷"的法律行为做合目的、习惯以及婚姻法价值取向的解释可以得出结论:《婚姻法解释(三)》之"不动产登记",无论是在确定父母赠与之意思表示时,还是在确定房产是个人财产还是夫妻共同财产时,抑或在夫妻离异时确定房屋产权归属时都只是一种参考,而非标准。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阐述夫妻财产约定制在我国的立法沿革和现实意义的基础上,从我国的现状和司法实践出发,以夫妻财产约定制为研究对象,以尊重契约自由和遵循法治为原则,力求突破婚姻法的传统理论,较系统地对夫妻财产约定制的效力问题、公示问题、客体问题等立法上有待完善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0.
《婚姻法》规定的离婚制度和夫妻财产制度弥补了原婚姻法中的不足,更好地适应婚姻家庭关系的需要,与原婚姻法相比,更具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1.
贾少涵 《龙岩学院学报》2008,26(1):54-56,62
我国现行<婚姻法>确立的夫妻财产制度中,只涉及一般情况下的夫妻财产关系,而对非常态情况的夫妻财产问题未作出规定.但目前在夫妻财产领域出现的非正常夫妻财产纠纷日益增多,这就要求设立解决这些问题的法律制度.从非常夫妻财产制在各国的相关立法情况出发,分析该制度在我国设立的必要性,并对我国非常夫妻财产制立法建构作以探讨.  相似文献   

12.
婚姻法解释(三)在父母赠与不动产问题上的规定充分考虑了赠与人的意愿,具有合理性。其第7条第一款实际上遵从了物权法规定的不动产归属原则,在一方父母赠与房屋的情况下,所有权归属应以登记为准。解释(三)第10条不仅没有对女方不利,相反对于女性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倾斜保护。该规定不是一种认定婚前个人财产的情形,而是确立了特殊情况下夫妻离婚后不动产的分配规则,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不动产应由夫妻共同共有。何谓个人财产的"投资收益"、"孳息"和"自然增值"亟待法律加以明确,不动产适用善意取得制度并不会侵害共有人的生存权。  相似文献   

13.
我国现行的《婚姻法》是 1980年颁布的新中国第二部婚姻法,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这部法律已难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目前,制定一部新的婚姻家庭法已摆上了中国立法机关的议事日程。为此,笔者试图从婚姻法的角度对婚姻无效、配偶权以及夫妻财产问题进行一番粗浅的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婚姻家庭法应增设婚姻无效制度、配偶权制度以及进一步完善夫妻财产制度。  相似文献   

14.
我国现行的《婚姻法》是1980年颁布的新中国第二部婚姻法,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这部法律已难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目前,制定一部新的婚姻家庭法已摆上了中国立法机关的议事日程。为此,笔者试图从婚姻法的角度对婚姻无效、配偶权以及夫妻财产问题进行一番粗浅的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婚姻家庭法应增设婚姻无效制度、配偶权制度以及进一步完善夫妻财产制度。  相似文献   

15.
目前在我国,夫妻分居引发了诸如人身关系、财产关系和父母对子女的探望权等法律纠纷,确立分居制度可增强婚姻法可操作性、保护弱者的合法权益和体现婚姻自由原则。此外,构建分居制度需要考虑诸如与离婚的关系、分居类型及形式、分居的法律效力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本文根据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夫妻财产关系的实际状况,指出了现行《婚姻法》中关于夫妻财产制存在的几点缺陷,即夫妻共同财产范围规定过宽;个人财产范围规定过狭;约定财产制的规定过于简单。并据此提出相应的思考意见。  相似文献   

17.
《海峡科学》2009,(2):47-50
夫妻约定财产制是规范夫妻对其婚前财产、婚后财产的占有、使用、管理、收益、处分协议的法律制度.修订后的<婚姻法>对夫妻约定财产制进行了补充和完善,适应了我国社会和家庭出现的多种经济形式的需要.夫妻财产约定的成立要件包括实质要件和形式要件两方面.其中,夫妻财产约定的实质要件包括约定双方必须具有合法的夫妻关系,夫妻双方必须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夫妻双方必须亲自缔结约定,夫妻双方意思表示真实,夫妻财产约定的内容必须合法等5个方面.夫妻财产约定的效力分为对内和对外的法律效力两种情形.为解决由第三人是否知道夫妻财产约定的举证责任而在司法实践引起的问题,建议借鉴外国的做法,增加夫妻财产约定的申报登记程序,规定夫妻财产约定协议只有经过公证登记才产生对外效力,如果未经公证登记则不产生对外效力.  相似文献   

18.
2001年修改后的《婚姻法》,将一些专家学者的建议──夫妻相互忠实义务写入《婚姻法》。它规定了夫妻相互忠实义务、过错追究和损害赔偿条款,其目的是为了遏制重婚和有配偶者与第三人同居及其他违反一夫一妻制的婚外情现象,保护合法的婚姻家庭。至今日已有十多年,作为学理的探讨从未停止过,作为法律实现的效果也并非令人十分满意。本文试图通过“夫妻相互忠实义务”法律的存在和实现不确定性的探讨,思考怎样使“夫妻相互忠实义务”的法律规定更好地帮助受害者。  相似文献   

19.
我国现行《婚姻法》第17条规定了我国法定夫妻财产制度既婚后所得共同制度,第18条规定了个人特有财产制度,第19条规定了夫妻约定财产制度,它们共同构成了我国夫妻财产制度的内容:夫妻法定财产、夫妻特有财产、夫妻约定财产。本文从我国夫妻财产制度的内容着手,分析现行法律的特征和缺陷,提出亟持解决的几个问题,并谈谈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们夫妻财产关系呈现多元化、复杂化的趋势。虽然我国修改后的婚姻法确定了夫妻财产制度,但在在司法实践中,由于夫妻财产制度较为抽象,不能清晰地界定个人财产和夫妻共同财产,由此损害了一方或双方的利益,因此,笔者针对上述问题,从法律的角度对夫妻共同财产的界定,提出一些粗浅的实务性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