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萧统是陶渊明作品的第一个知音,他在《陶渊明文集序》中说“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焉。”虽然不断有人分析陶渊明以酒入诗的现象,但至今还无人解剖陶渊明的寄酒之迹,笔者不揣浅陋,试图从文本的意义上还原其寄酒之迹。  相似文献   

2.
关于陶渊明《赠长沙公并序》一诗的写作时间,前人考订有误。正确的应是作者晋孝武帝太元十八癸已(公元393年)作者任江州祭酒之时,年29岁。诗中的“长沙公”亦非陶延寿,而应为延寿之父陶绰之。  相似文献   

3.
陶渊明移居南村,其事见于陶集《与殷晋安别并序》和《移居》诗第一首。但对其移居的时间,则众说不一。综观宋代以来诸注家谱家意见,大体有以下四种:一、移居在义熙六年。此说出元人李公焕。李笺本《陶渊明集·戊申岁六月中遇火》诗后题云:“靖节旧宅,居于柴桑县之柴桑里,至是属回禄之变,越后年,徙居南里之南村。戊申岁是义熙四年,“越后年”,即义熙六年。李笺本是最早的陶集注释本,故后人论陶渊明移居南村,多从此说。按李氏此说盖来源于南宋吴仁杰的《陶靖节先生年谱》。吴《谱》  相似文献   

4.
陶渊明的《责子诗》是在用戏谑的漫画笔法为儿子们画像。古代的杜甫、黄庭坚、张燧以及近人林语堂等大家都对陶渊明《责子诗》的意旨进行了评说,其中,明人张燧在《千百年眼》中提出的陶渊明不欲诸子仕宋的观点是很切合陶渊明的精神实质和魏晋南北朝社会氛围的。  相似文献   

5.
追风人物     
拉丹英国儿媳:原是“人造美女”现年51岁的简·费莉克斯-布朗勒是一名普通的英国妇女,有过五次婚姻。最近的第六次婚姻却使她几乎在一夜之间成为了英国家喻户晓的名人。这倒不是因为她结婚次数多,而是因为她的新任丈夫是“基地”组织头目本·拉登第四个儿子、27岁的奥马尔·乌萨马·本·拉丹。目前,简正在为拉登之子申请前往英国的签证,  相似文献   

6.
王维传世之作有诗三百七十余首,文六十余篇。历代各种刊本叙次或以类别或以体裁,编年者迄付阙如。明顾起经撰《类笺王右丞集》卷首有《唐王右丞年谱》,系年诗文各若干,为王维诗文编年之权舆。清赵殿成毕生致力《王右丞集笺注》,所撰《右丞年谱》系诗五十余首,文二十余篇,较顾谱精密,承前启后之功未可泯  相似文献   

7.
李莉 《奇闻怪事》2011,(5):36-36,7
陶渊明是平和仁慈的长者,“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群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我多么喜爱这首诗,叽叽喳喳的飞鸟齐集在枝叶扶疏的屋旁大树上,伴着陶渊明喜读《山海经》。这才是真正的生活吧。司马迁把自己放进了《史记》中,一代史家豪迈壮阔;蒲松龄与鬼狐为伍,借狐言鬼语刺贪刺虐……  相似文献   

8.
张中在《南京师院学报》一九八二年第三期中发表文章,介绍陶渊明对外国文学的影响和在国外受到的评价。 在朝鲜,陶渊明作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对朝鲜文学产生过深刻影响。朝鲜金罗南道南端的智异山青鹤洞,被朝鲜文士比做中国武陵桃花源。陶渊明的诗文典故广被引用。  相似文献   

9.
《吕氏春秋·音初》篇云:“禹行功,见涂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涂山氏之女乃令其妾候禹于涂山之阳,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这《候人歌》的作者涂山氏,就是中国第一位女诗人。其理由如次:一、据“(禹)娶于涂山(《尚书》)、“禹娶涂山氏之子”(《帝系》)、“予娶涂山”(《史记》)等记载,禹与涂山氏之间存在着爱情和婚姻关系是可以肯定的,那么禹“娶涂山,甫及四日即往治水”(《尚书注》),数年不归,涂山氏怎能不发出“候人兮猗”的感叹呢!二、早于大禹时代的山东大汶口文化后  相似文献   

10.
南宋陆九渊人称“象山先生”,是因为其讲学之“精舍”座落在贵溪象山而得名。象山原名“应天山”,几乎所有的《中国哲学史》都这么讲。(范寿康的《中国哲学史通论》认为象山原名“云台山”,任继愈的《中国哲学史》则对此未论及。) 说象山原名“应天山”的依据大概如下: 淳熙十四年丁未,先生四十九岁。登贵溪应天山讲学。淳熙十五年戊申,先生五十岁,在山间精舍。易应天山名为象山,学徒结庐。 (《象山先生全集》卷三十六《年谱》)笔者认为,《年谱》系陆九渊之后人、门生所编,是他们的语言;《年谱》谓象山原名“应天山”,似有误矣。  相似文献   

11.
颛顼为古蜀国的先代,最早可见于《山海经·海内经》,其原文是: 黄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韩流擢首、谨耳、人面、豕喙、麟身、渠股、豚止,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颛顼。成书稍晚的《世本》也有相同的记载,内容略有出入,说: 黄帝居轩辕之邱,娶四陵氏之子,谓之纍祖,产青阳及昌意。青阳降居泯水,昌意降后若水。昌意娶于浊山氏之子,谓之昌仆,产颛顼。《大戴礼记·帝系篇》所记的内容与《世本》基本相同,但是将“浊山”写作“蜀山”,  相似文献   

12.
《高山流水》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了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惊曰:“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故有高山流水之曲。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断弦,终身不操。《广陵散琴曲》又名《广陵止息》。汉魏时期相和楚调但曲之一。嵇康因反对司马氏专政而遭杀害,临刑前曾从容弹奏此曲。现存琴谱最早见于《神奇秘谱》。《平沙落雁》明朝此曲称《雁落平沙》。曲调悠  相似文献   

13.
迁父司马谈临死前感到自己终身遗憾的是:没有尽到太史职责,写出一部史书。他把未竟事业托咐给司马迁,要他“无忘吾所欲论著”,并以周公、孔子著书立说的精神勉励儿子。特别是孔子,司马谈说他“修旧起废,论《诗》、《书》,作《春秋》,则学者至今则之”。谈死后,司马迁“紬史记金匮石宝之书”,着手准备,并表示说:“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司马迁的话虽委婉,意思却很明确。他认为孔子卒后五百年尚后继无人。自己恪守遗训,以孔子论著精神为准则,继《春秋》写出一部史书,正是先人的意愿,符合时代要求,也是他义不容辞的职责。  相似文献   

14.
人称代词我你他的同义词,尊称不少, 有的超过一打,少的也有半打之多。 第一人称现在多用“我”这个字,而翻阅书本,除了同义词外,还有骄称与自称谦词之别。古书上的第一人称多用“余”和“吾”,如“余将老。”见《左传·宣公十七年》;又如“吾爱吾庐。”见陶潜《读山海经》。自称谦词有“仆”字,如“仆始生六七月时”。(白居易《与元九书》),“仆非敢如是也。”(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奴”原是  相似文献   

15.
《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系统的文学理论名著,南朝梁刘勰所撰。全书五十篇,始于《原道》,终于《序志》,约三万七千余言,系统而周密地论述了文体流别、创作方法和批评原则等许多重大问题。每篇的篇末,均有一“赞”,每“赞”八句,每句四言。总计全书之“赞”,共一千六百字。就字数而论,不到全书的二十五分之一,所占比例并不大;但从为文的角度而论,却非虚设,它们不仅是全书各篇主旨的画龙点睛  相似文献   

16.
粤菜系也是我国主要菜系之一,其形成和发展与广东的地理环境、经济和风俗习惯密切相关。广东地处亚热带,濒临南海,雨量充沛,四季常青,物产富饶,故广东的饮食资源一向得天独厚,早在西汉《淮南子,精神篇》中载有“粤人得蚺蛇以上肴”、南宋周春非的《岭外代鉴》亦有“深广及溪峒人,人间鸟兽蛇虫,无不食之,其间异味,有好有丑。山有鳖,竹有鼠等,猪而煮之,  相似文献   

17.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用玉的国家,远在新石器时代,如河南裴李岗文化、浙江河姆渡文化、内蒙古兴隆洼文化层中皆有玉制品出土,距今已有7000—8000年的历史。古国玉史启文明,中华民族文明伊始,便与“玉文化”结缘,正如我国地质事业奠基人之一的章鸿钊先生,在所著《宝石说》中指出的那样:“世人爱玉之风亦真如中国为甚,爱之者贵其德也,贵之斯比之。又推而行之以成民族之美德。由是,玉与吾民族愈相与团结而有不可分离之观。凡研究中国民族史者必兼详玉之始末,盖有由也。”我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宝玉石传奇是和氏璧,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部玉石传奇,半部中国历史”。和氏璧的发现,最早见于《徇子·大略》篇,其学生《韩非子·和氏》中记载甚详:“楚人和氏得玉璞楚  相似文献   

18.
鲁迅有一篇著名的散文,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三味书屋是鲁迅幼年时求学的场所。何谓“三味”,历来意见不一。1、周作人在《鲁迅小说中的人物》一书写道:“经如米饭,史如肴馔,子如调味之料”。2、三味书屋先生寿镜吾的儿子寿洙邻在《我也说说鲁迅的事》一书中写道:“三味取义,幼时父兄传说,读经味如稻梁,读史味如肴馔,诸子百家如醯醢”。3、大多数人取前人说法,认为“至于三味,前人把经书、史书、子书比喻作三种食  相似文献   

19.
本文统计第一人称代词“吾”与“我”在上古典籍《尚书》、《左传》、《庄子》中的使用情况,并进而探讨“吾”与“我”的区别。分析典籍中“吾”与“我”的消长,认为其在语法功能、语用色彩上略有分工。“吾”的使用频率日渐超过“我”。  相似文献   

20.
在《文心雕龙·通变》篇的研究中,常见到以下三个流行的观点:(一)认为刘勰的“通变”说系出自《易·系辞下》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二)认为“通变”之“通”系指“设文之体有常”;(三)认为“通变”即相当于今天所谓继承与革新。笔者在阅读《通变》篇的过程中,对上述观点产生了一些疑问,特提出自己的拙见,以就教于诸前辈和各位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