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中贯穿着鲜明的语境论特征,现有的范式理论已无法对人工智能的发展状况做出正确描述,语境论有望成为人工智能理论发展的新范式。语境论范式的最大特征,就是所有问题都围绕语境问题而展开。人工智能中的语境,可分为表征语境和计算语境。建立在现有范式之上的语境论范式,必然以表征语境和计算语境为主要特征。表征语境与计算语境围绕智能模拟的语境问题逐步走向融合,将是语境论范式下人工智能发展的主要趋势。  相似文献   

2.
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困境主要在于:实证主义方法论与解释学方法论的二元对立,以及由各自内在缺陷所导致的研究实践与真实社会世界的背离。从社会科学方法论所隐含的哲学世界观来看,一种走向语境论的趋势已成为必然。语境论世界观的根隐喻是"历史事件"或"语境中的行动",它所蕴涵的认知视角、分析路径及其揭示的语境的本体论性,可为社会科学方法论开创第三种立场。语境论的社会科学方法论主要倡导案例研究式的操作方法和应用模式。基于此,这种方法论能够吸收并综合各种方法论立场的优势,克服它们的不足,进而在很大程度上消解现有立场的二元对立,并为社会科学方法论打开新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3.
论文化心理学在心理学方法论上的突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化心理学作为一种新的心理学研究取向,在方法论上对主流心理学有很大的突破.它突破了主流心理学研究的还原论、简化论范式,突出生态学研究方法,重视在实际语境中研究;突破主客二分范式,强调主位研究;超越文化中立、价值中立范式,重视同文化研究;重视解释学方法,用本体论解释学突破或替代精神分析的方法论解释学.  相似文献   

4.
范式论心理学史批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对心理学学科性质的思考为出发点,通过揭示范式的本质并讨论以之为基础的库恩的科学哲学思想对心理学的影响关系,批判性地考察了范式论心理学史的研究背景及其基本结论,并指出,范式论心理学史研究不能在任何实质的意义上增加我们对心理学及其历史的理解.在此背景中,作者倡导用心理学理论同一性范畴来把握心理学及其历史,并认为,心理学的存在依赖于它的理论同一性的确立;心理学的发展,是对它的理论同一性的展开;现实形态的心理学史,是心理学对它的理论同一性的不断寻求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在"第三阶段科学传播"提出至今的近二十年中,尽管元理论得到广泛认可,但其现实感召力和现实到场的程度仍存在局限;同时,纵观国内现有的三种科学传播研究范式,均未能真正回应"第三阶段"的内在诉求。文章认为,为缓解这两大问题,可引入"边界对象"的概念。文章主要论述此概念如何拓展"第三阶段研究"的方法论、理论与"第三阶段科学传播实践",以及如何使三种已有研究范式体现出具有"第三阶段意味"的"整体性特征"。以此,为拓展、推进"第三阶段科学传播"提供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6.
科学修辞学在经历了文本批评、目的论和特殊论、功能论等研究模式后,走向一种语境论转向,并逐步形成了有影响力和特色的语境论研究模式。其中,科学修辞学的语境特征主要体现在修辞解释的语形基础、语义规范和语用学关联等层面。  相似文献   

7.
针对"‘盲的直观’是否是概念性的"这一问题,康德学界形成了概念论和非概念论两大阵营。非概念论在分析哲学界分为内容非概念论和状态非概念论,这一区分也被康德学界广泛接受。然而这种区分的基本原则是什么?该原则在康德哲学中是否适用?从分析哲学到康德哲学,"非概念论"的含义是否发生了转变?在康德哲学语境中界定"非概念论"的确切含义不仅使得当前概念论与非概念论的争论明晰化,更重要的是借此深化了康德的直观理论。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对智能设计论兴起的科学依据进行方法论分析的基础上,着重从复杂系统理论的角度,探讨了与智能设计相关的两个主要问题,即偶然性和不可还原性.通过科学和哲学上的论证,试图表明,尽管进化论等在细节上还有很多不足,但智能设计论也并不因此成为目前科学条件下惟一合理的理论选项.  相似文献   

9.
库恩范式论的心理学方法论蕴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心理而言,库恩的范式论蕴涵着丰富的方法论思想,在心理学研究对象上,范式论对科学主义的分析与批判和对科学中人性的张扬,有助于科学心理学重新回到人这一主题,在心理学研究研究方法上,范式对自然科学的解释特征的阐释,使人文心理学的解释学方法纳入科学心理学成为可能;在心理学理论建设上,范式论批判了科学的“积累观”,这就使理论心理学可能走向复兴。  相似文献   

10.
克莱门茨"机体论"群落演替理论的提出是有其生态学的基础和社会机体论、哲学整体论的背景的。该理论所呈现出来的强的因果决定性、线性、单向进步性和稳定的顶极等,受到其他生态学家的质疑。20世纪40年代之前,质疑主要集中在群落演替理论的内部,包括演替的起因(动因)、路径(方式)、趋向(终点)等方面。这些质疑并未动摇该理论"机体论"范式,而是对该理论的完善。在此之后的50年代,马格列夫和奥德姆将演替研究扩展至生态系统,实现了从定性描述到定量分析的转变——"新克莱门茨主义"。紧接着,"新克莱门茨主义"受到其他学者的批判。这一批判涉及到生物能说原则、物种多样性结论以及演替进程有序性,动摇了机体论范式的核心,进而将演替研究引向了"个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