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古代大别山区的"蛮人"部落是多个民族部落的融合体。大别山区蛮人部落的解体,是长期渐进的历史过程。由畜牧转向农业,从单一的粮食生产到茶叶的主产区,内部经济生活的演进是蛮人部落解体的内力,多民族国家发展中的民族大融合是它的外力。大别山区蛮人部落的解体在隋统一时基本完成。大别山区文化的特征随之成型。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全国体质监测公报,对青海的两个特有的民族土族、撒拉族7-18岁学生的身体素质3项指标进行了比较分析.两民族三项素质水平均低于全国均值水平.结合青海的地域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及民族风俗习惯,寻找出三项身体素质提高缓慢的原因及对策,以求促进土族、撒拉族儿童、青少年身体素质水平的更快提高,提高民族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3.
较少民族经济发展模式探究——以循化撒拉族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些年来,撒拉族经济迅速发展并在各少数民族经济发展中独树一帜,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特色,也正因为如此才成为国家较少民族发展的成功典型。本文通过实地调研和深入探究循化撒拉族经济发展的现状,总结了循化撒拉族这个青海唯一的较少民族的经济发展成功的模式。  相似文献   

4.
蚩尤考辨     
蚩尤是中国古代东方部落的一位英雄,围绕其与黄帝涿鹿之战的传说尤多。但是蚩尤在古代典籍中的形象却是复杂多样的,其中有许多矛盾之处。文章通过梳理蚩尤在《山海经》、先秦史籍与汉代文献中的形象,从古代民族关系方面考证,蚩尤是东夷部落的首领,是与黄帝并列的宗族神。  相似文献   

5.
本文是一篇建设撒拉族文献检索数据库平台设计与实现的论文,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现有的纸质媒介已不能满足信息社会的发展以及快捷、准确获取信息资料的需要.因此,利用青海省撒拉族文献的资源优势,收集青海为主全国撒拉族的文献,建立统一规范的撒拉族文献资料数据库,能够实现文献的浏览、检索、评论、下载、管理等,为撒拉族文献数据库建设添补了空白.本文详细地论述了开发撒拉族文献数据库平台设计与实现的步骤和过程,包括前期的需求分析到系统结构流程的设计和最终实现效果阐述等.  相似文献   

6.
韦仁忠 《科技信息》2007,(31):402-403
撒拉族的婚礼表达了对安定生活及子孙绵延不绝的追求,其中既有对民族历史的高度浓缩,也处处表现出伊斯兰文化的特质及相邻民族文化的影响。撒拉族选择配偶有着自己不成文的规定,可以说是撒拉族社区的文化与社会对撒拉族婚姻的一种固定的模式。  相似文献   

7.
“和亲”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中特有的政治现象,是中国古代民族交往和文化融合的一个缩影,也是中国古代妇女社会地位发展演变的分水岭。中国古代妇女在特定历史时期所处的社会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方向。“和亲”政策推行后中国古代妇女社会地位的衰落,反映了农业社会夫权的高度膨胀与扩张。中国古代妇女在“和亲”政策前后社会地位发展轨迹说明,古代妇女社会地位的衰落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动因。她们在历史上所作出的贡献也必须得到公正、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8.
阐述了土族和撒拉族文献资源建设的作用、意义和原则,提出了有效开发与利用土族、撒拉族民族文献信息资源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去年六月以来,在伊拉克、伊朗和土耳其等国的库尔德族地区,接连发生了动乱。这些动乱的背后影影绰绰地出现了苏联社会帝国主义的魔影,引起了国际舆论的关注。问题的梗概库尔德族是西亚地区的一个吉老的民族,它是由古代米底亚部落和伊朗的部落进入库尔德斯坦地区之后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10.
<正> 撒拉族谚语是中国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撒拉族传统文化中最精炼、利用率最高的一种文体。它是撒拉族人民长期生产、生活实践经验的结晶,是一份难得的、珍贵的精神财富。它的内容极其丰富,涉及到撒拉族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这些谚语中闪烁着该民族智慧的火花,包含着深遽的哲学思想,从而指导着撒拉族人民的社会生活。本文试图对撒拉族谚语中的哲学思想作一粗浅的分析,以冀引起人们对撒拉族研究之关注。  相似文献   

11.
对中国30个人群的5项头面部指数(头长宽指数、头长高指数、头宽高指数、形态面指数和鼻指数)值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①30个人群中的男性和女性均可分为6个组;②南方人群头长短、狭阔、面狭宽适中,彼此接近,北方人群则因指数值相距较远而彼此分散;③甘肃和青海4个民族(撒拉族、土族、保安族、东乡族)的人群头多狭长;④普米族与保安族、东乡族头面部特征相近。  相似文献   

12.
利用青海省1985年和2006年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研所获得的数据,对青海撒拉族15~17岁学生的体质状况作20年的动态观察、对比和分析,为青海地区的撒拉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和实地调查法,以青海互助县为例,从文化产业、旅游产业、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的现状为切入点,探讨民族地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对策,以期合理开发文化资源,为民族地区旅游业注入一股新的活力与动力,实现两者更好的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4.
汉字作为语言的记录符号,记录了中国人的姓、氏、名、字.通过对汉字的离合拆装、减少笔画、增加偏旁等方法使汉字能够适应中国古代姓氏名字文化的需要.同时,中国古代姓氏名字文化影响并制约着汉字的形体发展.  相似文献   

15.
陈庆英研究员陈庆英男,汉族,1941年10月生于四川省南充市,祖籍广东省台山县,1964年毕业于青海师范学院,曾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中学和民族师范学校任教员,1978年至1981年在中央民族学院古藏文专业攻读硕士学位,毕业后在中央民族学院、青海社会科学院、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做研究工作,现任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历史宗教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主要学术成果有(包含合著):《元朝帝师八思巴》、《中国藏族部落)}、《藏族部落制度研究人《塔尔寺概况》、《蒙藏关系史略》、《吐着货普赤德松赞传略》、《西藏历史文化辞典》等,…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体育随中华文明的发展以及多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而具有多民族色彩。文章论述了民族民俗活动、政治外交、军事训练、文化传播等是中国古代体育传播的主要方式,而文化早熟与继承性文化、大一统儒学、缺乏组织传播观念及统一标准与量化指标、专制制度与形态的制约等则是中国古代体育的消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青海阿柔部落由于环境、历史的原因直至民主改革前还保留着比较完整的部落制结构,血缘关系浓厚。阿柔部落经过几千年的迁徙和发展演变,由最初的氏族部落发展为后来青海地区著名的大部落,由最初结构简单、分布地域狭小的部落经历了历史上不同王朝的更替以及几次大规模的迁徙而形成如今的分布状态,部落的组织形式也经历了几次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中华民族的形成是一个非常漫长的有着以下几个环节的历史过程:(1)起源于云南;(2)向东迁移,在中华大地上多元分布;(3)在多元分布的基础上形成中原中心;(4)形成中原中心后又向外辐射,表现为中原文化和其他文化的交融。并认为:(1)中华民族源自中华大地;(2)中华民族是中华大地上的远古部落集团融合、古代民族融合的产物;(3)中华民族的形成是主体民族和少数民族同时发挥积极作用的结果;(4)中华民族形成的过程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过程;(5)中华民族的出现有着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不能与之相比的深厚的社会历史基础  相似文献   

19.
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部,海拔2000米-4700米,全省总人口500多万,汉族人口占70%,其余为少数民族,其中土族人口最少,是全国唯一的居住在青海境内的少数民族,人口62881万人.青海省海拔高,自然环境较差,生活水平低,少数民族青少年的身体健康状况如何,关系到青海省青少年整体健康水平的发展以及如何改进和提高少数民族的生活条件和体育锻炼的环境.本文摘取了2000年青海省土族、撒拉族青少年的部分测试指标与全国汉族青少年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揭示青海省土族、撒拉族青少年身体素质的变化规律、发展趋势,找出所存在的差异并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20.
根据古代文献和考古发现,皋陶是集巫观与部落首领于一身的部落联盟领袖。在少昊族部落的巫(?)现活动中,产生了古代的神判法,孕育了天文、历法、数学、音乐、舞蹈等文化现象的萌芽。本文从文化现象和社会学的角度来考察皋陶文化的特征,以近年来的考古发现为主要依据,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