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杨振宁认为,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是20世纪物理学的三大成果,其中"两个半都是爱因斯坦的"。那么,在杨振宁看来,爱因斯坦厉害在哪里呢?一杨振宁说:"爱因斯坦厉害的地方是,一方面,他知道一些数学,对于数学中很妙的地方有直觉的欣赏的能力;另一方面,他对物理中的现象也有他的近距离的了解。他跟所有人  相似文献   

2.
杨振宁并没有“遗传”他当数学教授的父亲,他喜爱物理。而且想成为一个实验物理学家。1943年杨振宁赴美国留学时,就立志要写一篇实验物理论  相似文献   

3.
 杨振宁说:“科学的创造不只是从每一个方向去发现和了解那个方向的规律,更需要的是通过想象,通过灵感,一下子同时了解每一个方向的规律,这种更高一层次的了解就不只是逻辑思考所能达到的了。”[1]爱因斯坦也十分重视想象力。他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我们认为,想象乃是一种多重交叉、对撞思维,又经过比较之后的逻辑思考。根据近期的“思维输入”,我们对经络的纵深做了再思考。 一、关于组织中心与14条 经脉线的关系问题 物理生物化学告诉我们,生命粒子的运动、组合和化合,都遵守物理定律。  相似文献   

4.
张蕊 《华东科技》2012,(9):44-45
"我们都在沟壑里,但仍有人仰望星空。"英国诗人奥斯卡·王尔德的名句提醒我们正视自己对璀璨星空的好奇心。数百年前,正是对浩瀚星空的探索开启了近代科学的伟大时代。当伽利略在望远镜中第一次发现那个橘红色的亮点时,他大概不曾想到,有一天人类会将人造机器送上这个远方的星球——近日,NASA耗资25亿美元的"好奇号"探测车登陆火星,继续着人类空间探索的伟大旅程。  相似文献   

5.
4月15日上午,世界物理年纪念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籍华裔科学家李政道,在报告中讲述与爱因斯坦交往的故事。1952年,我和杨振宁合作写了两篇统计力学的文章。爱因斯坦看过之后,请他的助手考夫曼来询问我们,是否可以和他讨论。我们立刻说,当然可以。  相似文献   

6.
正望远镜是一种利用凹透镜和凸透镜观测遥远物体的光学仪器。1609年意大利佛罗伦萨人伽利略发明了第一部投入科学应用的实用望远镜上期说到25岁的伽利略,年轻气盛,当众做了自由落体实验,驳得那班老教授们哑口无言。亚里士多德的信徒们,恨得牙根发痒,真想找借口把伽利略赶出校门。过了不久,这借口真叫他们给找到了。这比萨城所在的佛罗伦萨公国公爵是柯斯摩,他有一个私生子,学识不深,却好出风头。有一天,这人花巨资制成了一架挖泥机械,要去疏通海港。伽利略看了他的机器,说:"这怕是行不通的。"这一句话得罪了公爵,别人又乘机说了许多坏话,于是伽利略被赶出了比萨大学,教授的饭碗也没了。伽利略有不少朋友,靠着大家的帮忙,他来到了威尼斯的帕多瓦大学任教。而威尼斯早被教会摒弃,不受什么宗教裁判所的限制。意大利不少学者都逃来这里,自由地讨论学问。伽和略一来便广招门徒,积极社交。他从父亲那里学来的一手好琵琶常常成了晚会上最吸引人的节目。这伽利略风流倜傥,才华横溢,在他周围很快形成一个热闹活跃的圈子。这时期,他进行了关于地球磁力的研究,发明了复杂的指南针,还有温度计,成果累累,多不胜数。我们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五个方面对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的物理教育思想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并认为这对于我们拓宽视野,深化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2009年是伽利略首次使用望远镜观测天体400周年,因此被联合国确定为国际天文年,以纪念这位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把望远镜对准茫茫太空的人。伽利略是近代科学的开创者之一,是科学史上的伟人。他把理论与实验相结合,形成了一套基于实验观察、数学分析、严谨实证的科学研究方法,从此人类有了现代意义上的科学。伽利略等人所开创的近现代科学,今天更加充满生机,有力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爱因斯坦是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 ,是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的创立者。循着他成功的足迹 ,不难发现 ,爱因斯坦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 ,是努力进取、永不满足的一生 ,他的一生都在深入思考和积极探索中度过 ,他的成功给人类留下了无与伦比的科学的伟大成果 ,他对科学的贡献比任何人更深入到人类思想基本概念的结构中。他无愧于人类宇宙中有头等光辉的一颗巨星这一称号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的最后一个深秋,适逢中国科学院50周年院庆,科学院特别邀请了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来中国参加庆典,著名华裔科学家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均在被邀请之列。记者借此机会采访了杨振宁教授。 今年77岁的杨振宁,身着藏蓝色西装,蓝色格子领带,目光炯炯。在纽约大学石溪分校执教了30多年之后。杨振宁教授于去年元月正式退休,之后他应清华大学校长王大中之邀回国主持一项物理方面的研究工作,现任清华大学在职教授。 谈话开始前,杨振宁从口袋里掏出一支润唇膏,涂在有些发干的嘴唇上。由于连  相似文献   

11.
爱因斯坦是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是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的创立者。循着他成功的足迹,不难发现,爱因斯坦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是努力进取、永不满足的一生,他的一生都在深入思考和积极探索中度过,他的成功给人类留下了无与伦比的科学的伟大成果,他对科学的贡献比任何人更深入到人类思想基本概念的结构中。他无愧于人类宇宙中有头等光辉的一颗巨星这一称号。  相似文献   

12.
微重力科学前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重力科学是空间科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前沿课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认识自然的能力以及各国在该领域的研究状态。在微重力这种极端的物理条件下,孕育着物理、化学过程及材料制备中新现象、新规律的发现,以及在更高精度下实现对基本物理规律的检验与验证。本文介绍国内外微重力科学近年最重要的研究进展,并对其进行研判。  相似文献   

13.
怎样学科学     
杨振宁,1922年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县。1938年,他高中二年级时考入西南联合大学,开始对物理学发生兴趣。1945年,他进入美国芝加哥大学。1956年,他与李政道共同发现宇称不守恒,次年两人一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伽利略的天文观察和天文发现进行了研究,对伽利略的科学实验和实验思想进行了研究.同时,研究了伽利略的科学思想与其宗教信仰的关系,对他的科学思想和宗教信仰有一个清晰而完整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评述了2008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南部阳一郎(Yoichiro Nambu)、小林诚(Makoto Kobayashi)和益川敏英(Toshihide Maskawa)的研究工作。南部由于发现了粒子物理中的自发对称破缺,这个低调而深刻的物理学家获得2008年度物理学诺贝尔奖的一半。小林诚和益川敏英关于CP不对称的工作,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另一半。CP是英文电荷(Charge)以及宇称(Parity)的缩写,这里的电荷不完全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电荷,电荷反演其实是粒子和反粒子之间的互换,宇称是空间的反演。1957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和杨振宁发现发现宇称不对称时,人们还没有发现CP对称性也被破坏了。最后,虽然CP破坏对宇宙中重子不对称起源具重要意义,但小林诚和益川敏英提出的CKM矩阵所导致的CP破坏还是太弱,不足以解释宇宙早期的重子数生成。毫无疑问,我们要超出粒子标准模型才能够解释重子数的起源,粒子物理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16.
对经络纵深的再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杨振宁说:“科学的创造不只是从每一个方向去发现和了解那个方向的规律,更需要的是通过想象,通过灵感,一下子同时了解每一个方向的规律,这种更高一层次的了解就不只是逻辑思考所能达到的了。”[1]爱因斯坦也十分重视想象力。他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我们认为,想象乃是一种多重交叉、对撞思维,又经过比较之后的逻辑思考。根据近期的“思维输入”,我们对经络的纵深做了再思考。 一、关于组织中心…  相似文献   

17.
有人把他的出现视为人类认知历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 有人把他比喻为“人类的领路人”。他对人类精神和行为所做出的惊世骇俗的发现,不仅对几乎所有的人文学科和精神领域,而且也对当代人对自我和世界的认识、了解,以及日常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都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他曾孤独而又自信地说,他在有生之年将不会期望看到自己的理论会被公认,因为这些理论成果“远远地超出了我们的时代”……  相似文献   

18.
不久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把他先后获得的11个国际奖项及一些个人文稿与信件赠予香港中文大学收藏。已经76岁的杨振宁在大肠动手术后开始考虑他获奖文稿的保存问题。几经考虑,杨振宁决定悉数赠给香港中文大学,让这些珍贵的文稿存在大学里,让青年学生参观、阅读。问起为什么会选中香港中文大学时,杨振宁说,从八十年代起,他就与香港中文大学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一直任该校的客座教授。谈到本世纪中国科技发展走过的道路,杨振宁说,20世纪中国在这方面的发展是从零开始的,就目前的发展应该说是"惊人的快"。他认为,科技的发展不是一两天的事,它依靠于雄厚的经济基础。目前内地、香港、台湾的研究经费还不能跟西方发达国家或日本相比,因此还需要一定时候的酝酿。尤其是要多些人对学术发生兴趣,多些讨论,形成学派,但可以预期的是,21世纪中国的科技将取得辉煌的成就。杨振宁说,中国人读书的能力强,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系  相似文献   

19.
十六世纪后半期,意大利是为亚理斯多德的传统思想所束缚,然而在意大利却出现了不少的天才科学家,可是他们常常要被宗教异端裁判所威逼杀害。伽利略便在这样一个时代出生了。他于l564年2月15日生于意大利比萨。他幼年时很喜欢机械方面的东西,在他十七岁时,其父送他到比萨大学学医。当伽利略十八岁的时候,心中充满奇异的新思想和好问的精神。我们只要看他某一次在比萨的天主教堂里,眼睛注视着天花板上摇摆不定的灯。右手按着左手的脉搏。嘴里默默的念,那回的事件就可以证明他那种新思想和好问的精神了。  相似文献   

20.
正从"伽利略卫星"的发现,到对暗物质、暗能量的观测,在长达400多年的时光里,望远镜见证了人类探索宇宙的无数新进展如果在晴朗的夜晚仰望星空,单凭肉眼,我们所能看到的星星最多不过二三千颗,而且其中大部分都是恒星。倘若想要看见更多的星星,我们就必须借助于"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