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燕 《科技信息》2010,(13):123-123,70
调式体系,是指音乐民族性的特殊表现,而调式分布可以让我们更好的区分各地区音乐的异同。一般情况下,北方一般以山为疆、南方一般以水为界,而南北方之分,则以水和山和为界。其原因有自然、地理.民族、社会、历史等。由于南北不同的地理条件,形成了不同的历史、人文、语言与整个文化状况。华夏的悠久历史与强大势力,使得整个黄河流域的文化基本上呈统一局面。而楚文化、巴蜀文化、扬越文化的独特个性。有形成了长江流域的凝聚区。东起苏北、洪泽湖,沿淮河西至伏牛山直到陕南的秦岭为一条南北分界线。总体上说,我国形成了主要的三条音乐特征的分界线:其一西起秦岭,  相似文献   

2.
大巴山是陕西和四川的界山,在行政区划上,它的南坡属四川管辖,北坡为陕西所有。北部与秦岭山脉接连,仅以汉水相切。秦岭山地是我国东部著名的高山,也是南方与北方的重要分界线。在动物地理学上,郑作新(1959)曾提出以它作为古北与东洋二  相似文献   

3.
太白山是秦岭山脉的主峰,位于太白、周至两县的交界线上,高3767米,为陕西第一高峰.去年暑假,我们对太白山进行了一次以医学昆虫为主的无脊椎动物标本的采集和考察.秦岭山脉横亘在陕西中部,它象一道高大的屏障,阻挡了西伯利亚冷空气的南侵和东南温湿气流的北上,因而使秦岭南北的气候、植被和动物的种群分布迥然不同.秦岭北面的八百里秦川为典型的  相似文献   

4.
秦岭地区蝗虫的分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动物地理区划上,不少学者主张,以秦岭山脉作为东洋界和古北界的分界线,然而,界线究竟划在秦岭山地何处比较合适,意见尚不一致。有的主张以秦岭山脊为界,有的主张以秦岭以南川鄂山地为界。近年来,在进行陕西省蝗虫调查时,我们曾着重了解了秦岭地区蝗虫的分布情况,本文就蝗科昆虫在秦岭的分布,提供一些资料和看法。  相似文献   

5.
2001—2005年通过对秦岭山脉半翅目昆虫进行多次细致的调查,对采集的标本进行鉴定并结合有关文献,发现秦岭地区分布有盾蝽科4种、荔蝽科1种、兜蝽科2种、蝽科77种昆虫,其中20种为陕西省新纪录种,27种为秦岭地区新记录种.区系分析表明,秦岭地区处于东洋界与古北界的过度地带,东洋种类北上和古北种类南伸的情况在这里比较普遍,古北界种相对处于优势,占40.5%,东洋界种占34.5%,秦岭山脉与华中区、西南区的区系关系较为密切,而与东北和青藏区的关系最为疏远.秦岭地区特有种类仅有秦岭菘蝽、大斑辉蝽、太白真蝽、拟太白真蝽和绿角真蝽,这些种类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6.
《大自然》2020,(2)
正秦岭是横亘于我国中西部的一条山脉,是我国南北之间的天然屏障。高峻的秦岭阻挡了湿润的海洋气团,使气团无法深入西北,同时也使北方的寒潮不能长驱南下,因此成为我国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秦岭以北属暖温带气候,以南属亚热带气候,两种气候特征的差异在这里体现得非常明显。秦岭也是我国饮食习惯差异的南北  相似文献   

7.
变质核杂岩特征及小秦岭地区变质杂岩成因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确定小秦岭地区发育的变质杂岩体是否属于变质核杂岩。方法总结前人归纳的变质核杂岩特征,与小秦岭地区发育的太华杂岩特征进行对比,再通过对小秦岭地区燕山期后褶皱、南北两侧发育的断裂进行分析和构造演化史研究。结果小秦岭地区的构造特征与变质核杂岩特征不符。结论小秦岭地区的太华杂岩解释为经历了从南向北的铲状逆冲推覆和后期抬升块断剥露的变质杂岩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在陕西省的分布状况.陕西省境内分布的国家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共有98种,包括23种哺乳类、69种鸟类、1种爬行类、1种两栖类、2种鱼类和2种昆虫,其中属于国家Ⅰ、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物种分别有19种和79种.华南虎(Panthera tigris)、小熊猫(Ailurus fulgens)、猞猁(Lynx lynx)和雪鸮(Nyctea scandiaca)在陕西的分布及存在有待以后的调查求证.国家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在陕西的分布存在明显的地域性差异,它们在陕北分布的物种数明显低于陕南的秦岭及大巴山地区.秦岭及大巴山地区是陕西珍稀濒危物种保护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区域.针对陕西境内受保护动物资源的现状与分布格局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多元分析对陕西秦巴山区进行自然分类,所选10个因素为影响秦巴山区主要商品(如柑桔、茶叶、水稻等)的主要自然生态集,以区域内28个县的观测站作为样点,由聚类分析将秦巴山区分为三类,即大巴山北亚热带区、汉江谷地亚热带农林区和秦岭暖温带森林区。  相似文献   

10.
陕西大巴山地区的兽类如同鸟类一样,因传统或习惯上常将大巴山与北部的秦岭山脉称之为秦巴山地或叫陕南山地,故多把两山地的兽类放在一起研究。有关研究历史,已有记述,这里不再赘述。考虑到两个山地的独立性、区别性,加之纬度高低、海拔高度的不同,有必要专就大  相似文献   

11.
报道了秦岭大熊猫主食竹新纪录一种:神农箭竹(Fargesia murielae(Gamble)Yi),该竹种已有的分布记录仅见于湖北神农架地区。本研究发现该竹种还广泛分布于秦岭中段陕西平河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长安光头山及柞水牛背梁自然保护区等地。特别是平河梁保护区地处秦岭大熊猫栖息地的最东部,是秦岭大熊猫平河梁区域种群的分布核心地带,而神农箭竹为该区域较高海拔分布的唯一竹种,可以确定其为该区域大熊猫主食竹。  相似文献   

12.
汉中盆地与新构造运动有关的地貌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中盆地位于陕西的西南部,北依秦岭地槽,南靠大巴山台褶带。在盆地内外地带,由三组复活大断裂直接控制了盆地的发生发展。盆地内的次级小型断块地升降活动,是第四纪冲积层厚度不均匀变化的原因。北部山地新构造活动较南部大巴山地区犹为强烈,因此,汉江两岸各阶地的展布具有不对称性。  相似文献   

13.
利用秦岭南北2000—2012年逐旬气温降水数据及SPOT-NDVI逐旬数据,基于经验正交函数(EOF)和奇异值分解(SVD)方法,分析了秦岭南北水热条件、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空间变化特征及植被对水热条件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气温降水空间分布在秦岭南北变化差异明显;2山区林草地与农业耕作区及城镇化地区NDVI差异显著;3受自然条件和遥感数据获取技术的影响,NDVI与气温和降水的相互影响关系复杂;受现代农业技术、生物工程及人类活动的影响,NDVI对自然气候要素的依赖程度降低。  相似文献   

14.
陕西省重点保护兽类的分布与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陕西省横跨秦岭南北,是我国野生动物分布的重要地区.省内共有野生兽类148种,其中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分别有7种和16种,以羚牛、斑羚、青鼬等资源较丰富;省地方重点保护兽类有 12种,以猪獾、小麂、毛冠鹿和狍资源较丰富.东洋界种类占明显优势.阐述了陕西省重点保护兽类的种类和分布,并提出了保护兽类资源的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5.
《大自然》2016,(4)
正秦岭因"中国地理上最著名的南北分界山脉"和"秦岭四宝—朱鹮、大熊猫、金丝猴和羚牛"而被人们所熟知,但很少有人知道,秦岭有那么多的蝴蝶。秦岭是我国南北方地域和气候的分水岭,它横亘在中国的腹地,东西绵延1 600余千米,跨越甘肃、陕西、河南三省,当然最主要的部分在陕西,因此陕西也简称"秦",亦有"三秦"之称。秦岭的主峰太白山海拔3 767米,是我国青藏高原以东的第一高峰。秦岭山高林密,道路险峻,有些地方人迹罕至,很多珍稀的动植物得以保存,大家耳  相似文献   

16.
保护区基本情况秦岭呈东西走向横贯中国中部,绵延1500千米是中国地理上最重要的南北分界线。陕西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秦岭山脉东段,地处柞水、宁陕和长安三县(区)的交汇区域,秦岭主脊自西向东从保护区中部通过。保护区东西长28千米,南北宽15千米,总面积164平方千米,主要保护对象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羚牛及其栖息地。1988年,保护区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2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加入"人与生物圈"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  相似文献   

17.
秦岭种子植物区系地理研究的初步结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秦伟 《广西科学》2002,9(3):214-218
分析70多年来研究秦岭种子植物区系的有关文献,得出秦岭种子植物共有198个科,1007个属,3446个种。北温带成分是秦岭植物区系的主导成分,秦岭植物区系组成中含有较高比例的中国特有科和中国特有属。秦岭山地是中国植物区系的一个关键组成地区,也是中国南北方植物分布的一条重要界限。秦岭植物区系起源古老,并有明显的热带起源特点,区系分区的结果证明秦岭植物区系属于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  相似文献   

18.
秦岭种子植物区系中的中国特有科属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秦岭种子植物区系中有 5个中国特有科 ,44个中国特有属 .对秦岭中国种子植物区系中的特有科属的数量特征、生物学习性、地理分布特点进行了分析 .结果显示 ,特有科属在秦岭地区区系组成丰富 ,具有明显的温带性质 ,且起源古老 ,与中国南方亚热带、热带山地有一定的亲缘 ,秦岭山地不仅是中国种子植物特有科属分布的一个关键地区 ,而且更是许多特有科属在我国南北分布的一条重要界限  相似文献   

19.
对秦岭两侧谷地更新世文化遗址分布、时代、文化和地理环境综合分析,阐明匼河—丁村系文化于旧石器时代早期产生在山麓温暖湿润森林环境,人们主要从事采集劳动,开始狩猎;中期该文化得到发展,分布范围扩大,人类既采集又狩猎;晚期该文化扩展到华南、华北,随着玉木冰期环境恶化,为适应寒冷干旱草原环境,匼河—丁村系与周口店—峙峪系融合产生了许家窑文化。  相似文献   

20.
千河流域秦岭细鳞鲑资源调查报告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秦岭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 tsinlingensis)属典型的陆封性冷水鱼类,国家Ⅱ级重点保 护水生野生动物,是细鳞鲑属(Brachymystax)所有物种中分布最南端的1个亚种,秦岭山脉北麓的 千河流域内目前数量较多.通过实地调查表明,千河流域内分布的秦岭细鳞鲑种群发生了3个明显 的变化:(1)分布最低高度由原来海拔1 000 m上移至1 200 m,分布范围缩小;(2)个体小型化; (3)种群数量减少.文中还就秦岭细鳞鲑的保护对策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