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序贯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164例就诊的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82例给予序贯疗法治疗,对照组82例给予传统三联疗法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Hp根除率(84.15%)明显优于对照组(67.07%),治疗组治愈50例(60.97%),总有效率为91.46%,对照组治愈35例(42.68%),总有效率为74.39%,治疗组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序贯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效果显著,可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并且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
钱春花 《甘肃科技》2011,27(16):160-161
近多年来,有关溃疡病病因学、发病机制及治疗学研究取得了质的飞跃.幽门螺杆菌( Hpylovi,HP)感染是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病因.根除HP已成为HP阳性的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主要治疗措施.山丹县人民医院采用艾普拉唑、莫西沙星、克拉霉素新三联疗法治疗十二指肠溃疡患者67例,临床观察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告糜烂性胃炎合并消化性溃疡289例,占同期糜烂性胃炎884例的32.7%.其中合并十二指肠球部溃疡211例(23.9%).幽门螺杆菌检出率为90%.提示胃酸过高又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是糜烂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共同的发病因素.内镜检查是诊断本病的最重要手段.采用抗酸、抗幽门螺杆菌感染、粘膜保护剂以及微波凝固等综合疗法是有效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4.
幽门螺杆菌的流行病学研究综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幽门螺杆菌是人类最常见的致病菌之一,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肠上皮化生、胃癌、粘膜相关性淋巴样组织(MALT)淋巴瘤等密切相关.幽门螺杆菌呈螺旋形,有鞭毛,有多种基因亚型,在世界人口中感染率达50%,在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患者中感染率更高.幽门螺杆菌的主要传染源是人类,可通过口-口途径、粪-口途径、医源性途径传播.幽门螺杆菌的致病因素包括毒力因子、细胞因子、免疫学因子、机体的遗传易感性等.认清幽门螺杆菌的传播过程和致病机理对于幽门螺杆菌的防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幽门螺杆菌与上消化道疾病关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与上消化道疾病的关系及致病机理.方法进行临床病例分析及相关病理、毒理实验.结果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消化道肿瘤等消化道疾病有密切的关系.结论功能性基因组可能填补我们对幽门螺杆菌感染发病机制理解的许多空白,加速新疗法的产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综述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与胃肠外疾病的关系.方法对近年来的文献进行整理归纳.结果幽门螺杆菌感染不仅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密切相关而且还与某些胃肠外疾病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幽门螺杆菌作用机制复杂,在不同的疾病中起着不同的作用,弄清幽门螺杆菌作用机制将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综述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与胃肠外疾病的关系.方法对近年来的文献进行整理归纳.结果幽门螺杆菌感染不仅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密切相关而且还与某些胃肠外疾病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幽门螺杆菌作用机制复杂,在不同的疾病中起着不同的作用,弄清幽门螺杆菌作用机制将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 背景:在治疗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中,一周铋剂三联疗法已证实具有高效,但病人服从医嘱已是疗法成功的重要因素。因为出血性溃疡住院病人在住院期间若能服从医嘱将取得很好的疗效。目的:铋剂三联疗法加用奥美拉唑治疗Hp感染和出血性消化性溃疡2天疗法与7天疗法的比较研究。方法:100名无活动性出血的十二指肠疡或胃溃疡同时有Hp感染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接受铋剂120mg、四环素500mg、灭滴灵400mg,每日4次疗程7天(OBTM—7组);另一组接受铋剂240mg、四环  相似文献   

9.
幽门螺杆菌与消化性溃疡、消化不良症的关系①林炳珍杨善民颜江华张长弓(厦门大学抗癌研究中心厦门361005)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以很高的人群感染率及与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高度相关性引起国内外学者高度重视[1,2]....  相似文献   

10.
对消化性溃疡的病因及幽门螺杆菌(HP)感染途径加以叙述,并对HP损伤胃粘膜的机理、HP对胃生理功能的损害、HP与胃炎、HP与消化性溃疡及HP与胃癌的关系等诸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1.
幽门螺杆菌(Hp)是80年代发现的定植于人类胃腔的致病菌,它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MALT淋巴瘤和胃癌密切相关。目前治疗Hp感染的方案很多,近年来兴起的微生态疗法为Hp相关性疾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微生态调节剂益生菌对Hp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与抗生素联合使用可大大提高抗Hp感染的疗效.减少耐药性发生,并可降低抗生素的副作用。因此.益生菌治疗Hp具有广泛的运用前景,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医学界普遍认为,精神压力和生活方式等因素是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发病的主要原因.2名澳大利亚科学家不受主流医学思想的限制,开创性地证明了一种新发现的细菌——幽门螺杆菌才是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致病原因,从而改变了人们对这种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手段,使胃炎和消化性溃疡成为一种可治愈、不再反复发作的慢性疾病.为表彰两人的贡献,瑞典皇家Karolinska医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决定授予他们200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相似文献   

13.
造成消化性溃疡及其并发症的主要原因,Hp(幽门螺杆菌)和NSAID(非甾体抗炎药)是相互独立的胃十二指肠黏膜损害的危险因子,他们能够显著地增加消化性溃疡的出血风险.临床上二者经常同时存在.因此阐明二者间可能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有很重要的临床价值.而遗憾的是关于二者之间的关系至今还没有统一的意见.Hp与NSAID共用某些相同的机制造成胃肠黏膜的损伤,但是无证据表明二者间有明显的协同作用.如果没有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将二者的关系简单地总结为无关、相加、协同或拮抗是不切实际的,因为有关研究在方法学,包括NSAID使用者的定义及其种类、剂量、疗程和适应证都存在着差异;并且在试验终点、消为不良的定义和根除Hp的治疗方案等诸多方面都有不同;这可能是造成相关研究结果不一致的原因.本文就幽门螺杆菌与非甾体抗炎药在上胃肠疾病中的相关作用进行了分析及探讨.  相似文献   

14.
消化性溃疡的致病主要与幽门螺杆菌感染、药物因素、胃酸分泌过多、遗传素质应急和心理因素、吸烟、生活饮食习惯、地理环境的差异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5.
加味黄芪建中汤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灵年 《甘肃科技》2010,26(14):150-150,171
观察加味黄芪建中汤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将72例消化性溃疡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加味黄芪建中汤和西药三联疗法治疗6周观察溃疡愈合、幽门螺杆菌(HP)根除率以及随访一年的复发率;在溃疡愈合率和HP根除率方面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溃疡复发方面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加味黄芪建中汤在HP根除率和溃疡愈合率方面效果满意,且不良反应小,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6.
替普瑞酮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的消化性溃疡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替普瑞酮(施维舒)治疗幽门螺杆菌(Hp)阳性的消化性溃疡的临床价值。方法:胃镜证实的73例经胃镜检查确诊的消化性溃疡,并经快速尿素酶法和组织学测定为Hp阳性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7例,对照组36例。两组均常规应用奥美拉唑、克拉霉素和阿莫西林。治疗组加用替普瑞酮。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加用替普瑞酮疗法具有溃疡愈合迅速、症状消失快、Hp根除率高与常规治疗相比较,在症状缓解率及溃疡愈合方面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7.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世界上最常见的人类细菌感染之一,其感染病灶主要集中在消化道.由于幽门螺杆菌是一组基因组结构变异很大的细菌,幽门螺杆菌基因碱基突变而产生的基因多态性使其不同基因型对不同消化系疾病的发病和临床结局产生不同影响.所以检测幽门螺杆菌基因多态性对发现幽门螺杆菌相关消化系疾病的易患人群和开展幽门螺杆菌的防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综述了幽门螺杆菌基因多态性与消化病感染临床结局关系的研究进展状况.  相似文献   

18.
<正> 近几年深入研究得出了惊人的结果:约96%十二指肠溃疡和约70%胃溃疡应做为感染性疾病采观察。老的观点“无酸—无溃疡”扩展为“无酸或无幽门螺杆菌—无溃疡”根据这个结论,最常见多发胃十二指肠溃疡通过一段时间治疗是可以长期治愈的,众多深入研究明确指出:治愈幽螺杆菌感染可以进一步完全修复胃十二指肠溃疡底部粘膜从而加速治愈溃疡。首先是使对治疗不敏感的溃疡治愈,特别是在根除幽门螺杆菌后消化性溃疡稳定缓解,溃疡复发率几乎为零。相比之下幽门螺杆菌阻性的胃溃疡复发率为50%,十二指肠溃疡复发率70%~90%。并且在根除幽门螺杆菌后能减少溃疡并发症。对初发的胃十二指肠溃疡是否应该抗菌治疗仍有争议(表1)。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流行病学和致病的机理在国内外研究现状,笔者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发现国内外专家一致公认Hp感染是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主要致病因子,是胃癌的诱发因素之一.Hp的致病因素主要是通过分泌各种酶、内毒素以及Hp炎性介导和免疫反应引起.由于对Hp感染现在仍然处在研究阶段,关于Hp流行病学、感染率、根除率,由于调查方法和手段不同,因此国内外文献报道尚不一致,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二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溃疡的疗效及治疗体会。方法将160例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胃溃疡患者随饥分成2组,治疗组151眼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对照组口服奥美拉唑、阿莫西林、甲硝唑,均为2次/d,疗程2周,治疗后4周复查胃镜并检测HP。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86%,HP根治率85.7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1.58%,HP根治率76.32%。治疗过程中两组的不良反应均较少,以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取得良好疗效。结论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溃疡的方案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