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涠洲岛不同底质下最适宜的硬珊瑚苗圃架设方法和最佳移植培育种类。【方法】在涠洲岛周边海域砂质、基岩、珊瑚碎屑和礁石等4种不同底质架设固定式(20个)及悬浮式(112个)珊瑚苗圃,移植块状、枝状、叶状等7种硬珊瑚断枝,共2 436个;观测记录苗圃保存情况及珊瑚成活率、珊瑚体积增长率等。【结果】礁石底质海域的苗圃保存程度最高,为70%;其次是珊瑚碎屑海域(北部牛角坑)的苗圃,为57%。铁架式苗圃的平均保存率为63%,是保存程度最好的苗圃形式。经过一年时间的培育,风信子鹿角珊瑚Acropora hyacinthus的成活率为20%~80%,体积增加3.5倍;粗野鹿角珊瑚Acropora humilis成活率为25%~49%,体积增加1.5倍。其他种类珊瑚生长较慢,成活率较低。【结论】铁架式苗圃结构稳固、不易受台风等风暴潮的影响,是涠洲岛最适合的珊瑚苗圃形式。涠洲岛四面环海,珊瑚苗圃应架设在岛屿北部礁石和珊瑚碎屑基底的海域。风信子鹿角珊瑚在一年时间内体积可以增加3倍,且存活率高,是涠洲岛珊瑚礁移植最优先考虑的种类。  相似文献   

2.
周浩郎  梁文 《广西科学》2023,30(3):532-542
本研究通过分析珊瑚大小频率分布,探讨涠洲岛西局部造礁石珊瑚群落结构特点和种群动态,以了解珊瑚的生活史和所经历的变化。所分析的珊瑚大小数据来自2021年2月24-26日开展的涠洲岛西珊瑚礁的造礁石珊瑚样带调查,利用对数转换将珊瑚大小变换为珊瑚迭代,然后作直方图对珊瑚大小频率分布加以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片状的牡丹珊瑚属Pavona和块状的滨珊瑚属Porites、角蜂巢珊瑚属Favites、盘星珊瑚属Dipsastraea等在涠洲岛西局部珊瑚群落中占优势(珊瑚面积和珊瑚个数)。对数转换的大小频率分布呈正态分布,偏斜不明显,变异系数小于0.5,表明这些珊瑚目前处于正常的自然补充、生长和死亡过程。涠洲岛西局部造礁石珊瑚盖度降低,主要是因为个体大的枝状珊瑚锐减。  相似文献   

3.
周浩郎  黎广钊  梁文  王欣 《广西科学》2013,20(3):199-204
根据2007年秋至2008年春间,涠洲岛6条主剖面15条断面的珊瑚和底质覆盖率、珊瑚补充量、死亡指数的一次两阶段的调查数据和同期4个季度月的水环境调查数据,结合以往的研究成果,初步分析了涠洲岛珊瑚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调查断面珊瑚死亡指数平均为40.90%,珊瑚死亡发生于本次调查的两年前;珊瑚有恢复的迹象,但珊瑚补充量小,珊瑚补充量与活珊瑚+死珊瑚覆盖率显著相关(r=0.520,P<0.05);除汞、铅、锌和油类外,涠洲岛珊瑚礁海区水体的理化、生物因子符合一类海水水质标准,大体上呈微营养水平,春季的水体营养指数明显高于其他季节。涠洲岛珊瑚死亡率高和恢复慢,表明珊瑚处于退化中的亚健康状态。  相似文献   

4.
2010年7月至8月间,采用潜水拍照的方式,对海南省文昌市龙楼镇云龙湾海域的石珊瑚物种多样性进行了调查,共发现石珊瑚9科17属24种.其中鹿角珊瑚属(Acropora)、蔷薇珊瑚属(Montipora)、角蜂巢珊瑚属(Favites)等为优势类群,常见分布珊瑚种类有肉质扁脑珊瑚(Platygyra carIlosus)...  相似文献   

5.
涠洲岛珊瑚礁健康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科学地判断涠洲岛珊瑚礁的现状,并找出造成目前现状的主要原因,为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以维持涠洲岛珊瑚礁的健康提供有力依据。【方法】根据历年来有关涠洲岛珊瑚礁生长、演变、环境变化与社会发展的研究成果和最新的调查研究资料,采用HRHPI的指标体系法,从生态结构、生态功能、压力及社会经济等几个特征属性对珊瑚礁健康进行评估。【结果】涠洲岛的自然环境仍适合石珊瑚的生存,石珊瑚的种类丰度仍正常;珊瑚礁的覆盖率降低、分布范围缩小、生物多样性下降,尤其在浅海和局部人为影响大的区域,珊瑚死亡率大于补充率。【结论】涠洲岛的珊瑚礁处于衰退中的亚健康状态。过度捕捞、污染、物理损伤(踩踏、抛锚、水下工程等)和大尺度环境变化(如气候异常)等是造成涠洲岛珊瑚礁衰退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前人研究表明珊瑚骨骼中重金属元素的含量能有效指示其生存的海水环境状况。本文在涠洲岛海域的6个站位采集了3种18个珊瑚样品,室内测试了这些珊瑚样品的5类重金属元素(Cu、Zn、Pb、Cd、Cr)的含量,进而探讨了涠洲岛海域的重金属状况。结果表明:(1)除Cu含量存在显著的珊瑚种间差异外,其余4种重金属元素没有明显的种间差异性;(2)与其他区域珊瑚骨骼重金属含量相比较,涠洲岛珊瑚的Cu、Pb、Cd、Cr的含量相对较低,但Zn的含量相对较高;(3)涠洲岛西岸海域的重金属元素含量高于东岸,这与当地的石油开采平台、船舶运输以及岛上石油终端处理厂的活动有关;(4)珊瑚骨骼对这5种重金属元素的的富集存在一定的种间差异,如帛琉蜂巢珊瑚对Cu、Zn、Cr、Cd的富集作用最强,十字牡丹珊瑚则对Pb的生物富集作用最强。  相似文献   

7.
涠洲岛珊瑚礁最早形成于约7 000年前的末次海侵,是中国大陆沿海成礁珊瑚分布最北缘的典型边缘珊瑚礁(Marginal Coral Reefs),与区域内其他珊瑚礁缺少生态关联,其特征不同于热带珊瑚礁,即块状珊瑚占优势。20多年来,涠洲岛珊瑚礁持续退化,枝状珊瑚大量死亡,石珊瑚盖度急剧降低,反映珊瑚礁良好状况的指标生物如鹦嘴鱼、蝴蝶鱼等的数量大幅减少。近10年来,珊瑚虽未出现异常死亡现象,但珊瑚自然修复不明显,表明珊瑚补充不足。功能性植食性鱼类的缺乏,显示珊瑚礁恢复力不足。涠洲岛珊瑚礁国家级海洋公园的建立,体现了保护涠洲岛珊瑚礁的政治意愿。只有恢复鹦嘴鱼等功能性植食性鱼类的数量,才能恢复和增强珊瑚礁固有恢复力,进而促进涠洲岛珊瑚礁的自然恢复。人为修复可采取移植珊瑚断枝的方式,并以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增益为目标,构建能应对人为干预且能持续演化的珊瑚礁。  相似文献   

8.
侍茂崇  陈波 《广西科学》2015,22(3):237-244
远离陆地的涠洲岛,是广西近海发生赤潮次数最多的海域。据现有调查资料显示,该海域氮含量属于二类水质,磷含量也时有超标,琼州海峡显然是其东南部大量氮磷物质的重要输送通道。本文通过分析多年的漂流瓶漂流路径图,然后结合数值计算结果,得出结论:琼州海峡西行水,主要来自珠江口和粤西沿岸,该地区的污染物质,包括氮磷等营养要素,可能是涠洲岛附近高浓度氮磷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9.
《大自然》2020,(4)
正涠洲岛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南部,海岛上生机勃勃、植被茂盛,一派热带风光。涠洲岛的珊瑚礁形成于约7 000年前,石珊瑚千姿百态、造型多样,构建了结构复杂的涠洲岛珊瑚礁群落,也孕育了生机勃勃的海底生物世界。从北海市国际客运港码头乘高速喷射船向南,在碧蓝的大海上航行约70分钟后便可到达20多海里(1海里=1.852千米)外中国十大最美海岛之一的涠洲岛。涠洲岛南北长约6.5千米,东西宽约6千米,面积约25平方千米,与其东南9海里外的斜阳岛为广西北部湾内仅有的两座  相似文献   

10.
涠洲岛珊瑚岸礁的沉积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涠洲岛珊瑚岸礁发育根基于火山岩,除了冬、春的低温影响外,环境因素是适合于珊瑚生长的。在岸礁区有两个沉积带:珊瑚生成带和火山岩海底礁坪。陆地的有机废物移到海底而珊瑚移到陆地,但在水能和环境的影响下,它们形成混合沉积,这种沉积主要分布在岸礁的平面和海滩底部。由于属于岸礁形成早期,涠洲岛约从3100年前就一直不断生长,涠洲岛的海滩岩石位于高于海平面5米的位置。  相似文献   

11.
北部湾涠洲岛珊瑚礁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综述涠洲岛珊瑚礁生态环境条件、珊瑚礁分布与优势种组成、珊瑚礁地貌与沉积以及珊瑚礁区浮游生物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今后对涠洲岛珊瑚礁的研究应重点围绕珊瑚礁生态学、珊瑚礁记录的古环境以及珊瑚礁资源开发与保护等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12.
涠洲岛淡水鱼类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欣  高霆炜  莫竹承  陈骁 《广西科学》2017,24(5):504-508
【目的】全面了解涠洲岛淡水鱼类的生物多样性。【方法】选择了10个调查位点,利用电鱼器和流刺网对涠洲岛的淡水湿地进行4个季度的全面采样。【结果】共计采到鱼类标本1 722尾、鱼种10种。除罗非鱼Oreochromis mossam bicus和食蚊鱼Gam busia affinis两种外来物种外,其他的8种本土鱼类分别隶属于4目7科8属。种类和数量在不同区域和季节的差异明显。【结论】涠洲岛淡水鱼类存在种类较少,生物多样性较低,物种分布不均衡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A high sedimentation event caused by dredging and dumping of sediment was recorded on Xiaodonghai Reef in Yulin Bay,southern Hainan Island,China.Significantly high sedimentation and constant light shading were observed during the sediment dumping event(SD Event).Using long-term video transects,we quantified coral community changes and responses to the SD Event between 2008 and 2010.The SD Event caused severe coral mortality on Xiaodonghai Reef at a depth of 6 m,while corals at 3 m were less affected.Total live coral cover at 6 m decreased from 54.3% to 14.8%,and Diploastrea heliopora replaced Galaxea fascicularis as the dominant coral species at 6 and 9 m.The density of juvenile corals also declined after the SD Event,especially for the genera Galaxea and Platygyra.However,the density of juvenile Porites and Pocillopora spp.slightly increased.Monitoring for 11 months after the SD Event indicated no recovery of coral communities on Xiaodonghai Reef.Long-term video transect data also revealed that mean live coral cover dramatically declined,from 30.5% in 2008 to 9% in 2010,while the dominant corals in Yulin Bay shifted to more tolerant coral species,such as massive Porites spp.and D.heliopora.The rapid coral community degradation in Yulin Bay between 2008 and 2010 was probably caused by high sediment deposition resulting from intensive dredging and land-clearing activities.These results highlight the necessity for an integrated watershed management to control sediment deposition on near-shore coral reefs.  相似文献   

14.
海南岛珍稀濒危植物区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海南岛共有珍稀濒危植物35科49属57种,其中蕨类1科1属1种,裸子植物5科7属10种,被子植物29科41属46种。从区系组成和地理成分分析,其植物区系的特点是:(1)热带成分具明显优势,占总属数约80%;(2)珍稀濒危植物表现出一定的过渡特征,部分属具有温带性;(3)海南岛珍稀濒危植物区系与华南地区有直接的关联,且与中印半岛的植物区系也有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15.
涠洲岛湿地对鸻鹬类水鸟的承载力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评估候鸟迁徙季节涠洲岛湿地对鸻鹬类水鸟的承载力。【方法】调查监测候鸟迁徙季节涠洲岛湿地生物量和鸻鹬类水鸟群落,由水生生物热量和鸻鹬类群落的综合代谢率估算涠洲岛湿地食物量对鸻鹬类水鸟的承载力。【结果】鸻鹬类水鸟在涠洲岛的觅食地面积为158.54hm~2,包括库塘面积40.58hm~2,沼泽面积69.56hm~2以及涠洲岛东岸潮间带面积48.40hm~2。鸻鹬类群落由35种鸟类组成,涠洲岛湿地对鸻鹬鸟类春秋季承载力分别为874~1 236只和1 001~1 302只。觅食地承载力密度(只/hm~2)春季库塘10.7沼泽5.6潮间带4.8,秋季沼泽6.8库塘4.3潮间带3.6。淡水湿地密度高于潮间带密度。1990年以来潮间带觅食地面积损失了86%,单位面积平均生物量下降了55%。【结论】湿地面积、水生生物丰度影响涠洲岛湿地对鸻鹬类的承载力,修复湿地可提高承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