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造就科学英才、何须循规蹈矩?──纪念爱因斯坦随笔之二沈似乎并未公认爱因斯坦为教育大师、但他对教育本义的理解却是灼见独具,十分的精深不见。一席演说《论教育》和其他文章中的议教宏论,毕竟出自这位富有“独立批判精神”的科学伟人“做学生和当教师时所积累”的亲...  相似文献   

2.
徐国强 《科学》2005,57(4):59-62
今年恰逢“爱因斯坦奇迹年”100周年,又是爱因斯坦逝世50周年,报馆书局频频动作以示纪念。然而论起冰冻三尺来,在有关爱因斯坦的众多传记作品中,则推美国科学家和科学史家派斯(A.Pais)的两部作品最为知著。他以大量文献和访谈为基础,结合与传主的多年私交,先是以《上帝不可捉摸……》为题从学术角度讲述爱因斯坦的发现历程和思想创获,  相似文献   

3.
过去的2005年是一个纪念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年份,对此媒体作了大量的报道。确实,我们太需要缅怀和深思爱因斯坦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尽管今天人们总在喋喋不休地谈论着这位伟人,但似乎我们离这位伟人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越来越远。在我们的言谈中,出现最多的是对爱因斯坦科学公式所体现出的惊人力量的虔敬,对他的巨大声望的羡慕。在那个历经磨难、苦苦寻觅、不被人理解的年代,爱因斯坦在精神世界里姿意翱翔,不惧权威,决不从众,产生出这一公式的敏感心灵,以自己的方式赋予人生以意义的真正的人。人们用“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天才,几百年才能出…  相似文献   

4.
量子力学大概是本世纪洞察自然所取得的最富革新精神和极有成效的科学成果。C.P.斯诺曾经用“无疑是人类思想的最大智力成就”一语来表征它。对于C.P斯诺的话,我有两点异议:第一,他应该说“人们的思想”;第二,很难说它是最大的智力成就。牛顿的《原理》、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该怎么说呢?还有,在科学领域之外莫札特的《唐璜》又该怎么样呢?不过,量子力学的确是一个伟大的成就,并且,我认为,对不直接接触  相似文献   

5.
洪都 《科学之友》2005,(7):38-38
在这个“纪念”的年份,爱因斯坦是关键词。因为他,联合国将2005年确定为“国际物理年”——100年前,26岁的爱因斯坦连续发表5篇论文,推出相对论和量子理论。从此,一切都不同了,而那一年,人们管它叫“奇迹”。爱因斯坦的科学思维来自他对世界一种纯真的看法,他相信可以用“思想的实验室”来建立对真相的简单描述。孩童般纯净的视角,甚至使他对人类政治也抱以乐观的态度。那个时候的欧洲,也的确弥漫着阳光般的情绪。关于“人类进步”、“理性胜利”的神话不断被续写,知识界一派欢欣鼓舞——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将他们抛入前所未有的困惑之中。…  相似文献   

6.
时间是少数几个最基本的科学概念中的一个。有哲学家说:“应从时间理解存在”;又有哲学家说:“由于运动,空间在时间中产生”。爱因斯坦就是从时间概念着手,创立了相对论以及相对论时空观,他认为:“空间和时间融合成为一个均匀的四维连续区”,四维时空依赖于物质及其运动而变更着自身的形式。这时间概念的深刻  相似文献   

7.
铀矿石的发现,险恶的国际封锁与压力,使共和国的缔造者开始将发展尖端武器这一历史重任摆在议事日程上。自本文开始,中国开始展开研制尖端武器的蓝图。 把地球打穿了又怎么样 如果说毛泽东一开始对核威胁采取了藐视和不怕的态度,那么现在他开始挥舞一把“双刃剑”了。 “双刃剑”一词出自于爱因斯坦。爱因斯坦说过:“科学是一把双刃剑,可以善用,可以恶用。”  相似文献   

8.
时间是少数几个最基本的科学概念中的一个。有哲学家说:“应从时间理解存在”;又有哲学家说:“由于运动,空间在时间中产生”。爱因斯坦就是从时间概念着手,创立了相对论以及相对论时空观,他认为:“空间和时间融合成为一个均匀的四维连续区”,四维时空依赖于物质及其运动而变更着  相似文献   

9.
胡大年 《科学》2005,57(5):49-50
今年是世界物理年,又恰逢国际科学史大会第一次在我国北京举行.为纪念爱因斯坦奇迹年一百周年,由清华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所、美国<爱因斯坦全集>编辑部、中科院自然科学史所和美国纽约城市大学城市学院历史系共同在清华大学举办了一个爱因斯坦论坛,并作为国际科学史大会的一个组成部分.来自中、美、日、俄、荷五个国家的九位学者在论坛上作了学术报告,其中最著名的是美国研究爱因斯坦的学者、耶鲁大学退休讲座教授克莱因(M.J.Klein).  相似文献   

10.
(一) 爱因斯坦曾写道:“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形式逻辑体系(在欧几里得几何学中),以及通过系统的实验发现有可能找出因果关系(在文艺复兴时期)。在我看来,中国的贤哲没有走上这两步,那是用不着惊奇的。要是这些发现果然都做出来了,那倒是令人惊奇的事。”尤里塔姆(R.A.Uritam)在爱因斯坦上述见解的启发下指出,西方科学最主要的特征是“把逻辑方法,数学假设与对照实验、系统观察结合起来成为一种统一体系去认识自然。许多学者还特别强调理想化、抽象化原理,以及在研究自然时,将事物从‘无关因素’中分离出来的方法”。尤里塔姆根据爱因斯坦的观点,同样认为:“这种‘将事物进行分离’的整个  相似文献   

11.
今年,是国际物理年,又称“爱因斯坦奇迹年”,其根源正在于100年前,也即1905年,爱因斯坦在布朗运动、量子论和狭义相对论这三个方面都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因此,在我们纪念国际物理年的时候,自然不会忘记爱因斯坦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关于爱因斯坦的传记,仅就以中文出版的来说,也已经为数不少了,在我们的荐书栏目中也有过一些介绍。不过,这部最新出版的《镜头下的爱因斯坦》,仍然因其独特的形式和风格值得我们在这里向读者推荐。近些年来,在各类图书的出版中,图文类的图书一直保持着在品种数量上急速发展的势头。确实,在这样一个所谓“读图”的…  相似文献   

12.
再品"爱因斯坦精神" 据悉,在德国,纪念爱因斯坦的活动被看成是激发国人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强心剂.而在我国,和"希望之光"一起通过电子邮件传来的10道物理题也引起了青少年爱好者对物理学无限的兴趣.  相似文献   

13.
爱因斯坦曾说过:“人们总想以最适当的方式来画出一幅简化的和易领悟的世界图像;于是他就试图用他的世界体系来代替经验的世界,并来征服它。这就是画家、诗人、思辨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所做的,他们都按自己的方式去做。”言下之意,科学家和艺术家从根本上来说都在探索世界—在这个意义上讲,他们是相同的一类人,只不过所用的方式方法不同而已。而我们今天要谈的就是一个与此有关的主题—当绘画注入了科学元素,即“科学美术”的创作。  相似文献   

14.
爱因斯坦是当代伟大的物理学家,列宁称他是一个自然科学发展方面的伟大革新家,他一生的科学贡献对现代科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他勇于探索、勇于创新、为真理和社会而献身的精神,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那末,爱因斯坦既然是一个伟大的物理学家,为什么却促使一些职业音乐家(不是物理学家,总而言之不是科学家)多年来积极思考和研究他的生活道路和科学道路呢?这里至少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其  相似文献   

15.
爱因斯坦在其后半生中企图找到一个既能说明引力场又能说明电磁场的公式。泡利认为这是做不到的,他说:“上帝拆散的东西,凡人永远也接合不上。”虽然爱因斯坦的探索失败了,但是近来高能物理学的理论发展和有关的复杂实验表明,我们可能已经  相似文献   

16.
李芹 《科学之友》2005,(7):32-33
2005年4月19日晚,作为全球纪念爱因斯坦逝世50周年活动的一部分,台北508m高的“101金融大楼”上用灯光打出爱因斯坦的著名公式E=HC^2,背景为燃放的焰火(见上图)。  相似文献   

17.
今年是原子物理学家玻尔诞生95周年纪念,我们请曾多次去过玻尔研究所的杨福家同志撰文以志纪念,文章中有两点我们印象深刻:一是“哥本哈根精神”,即平等、自由的讨论,相互紧密的合作和浓厚的学术气氛;二是玻尔与爱因斯坦间既是相互尊敬的好友,又是在学术上持续了好几十年争论的对手这种关系.这两点对我国科学技术领域中进行民主化、现代化建设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  相似文献   

18.
奇云 《科学之友》2005,(13):18-19
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中关于"宇宙放大"的预言被证实 2005年是"爱因斯坦年"在全球科学界纪念爱因斯坦逝世50周年和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提出100周年之际,参与"斯隆数字化巡天观测"的美国天文学家通过对大约20万颗类星体以及1 300万个星系的研究发现: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中关于宇宙放大现象的观点的确有据可依,整个宇宙其实就是一个巨大的放大镜,光线是可以弯曲的.  相似文献   

19.
血吸虫!血吸虫!!1989年下半年,中国不少报刊杂志相继发出警报:几乎已被人们忘却的“瘟神”竟又卷土重来!  相似文献   

20.
晨曦 《科学之友》2005,(6):93-93
为纪念爱因斯坦发表狭义相对论100周年,伦敦科学博物馆主办了一场“爱因斯坦翻转”的表演,这是史上头一个由物理学家设计的自行车特技。18岁的BMX(Bicycle Motocross)型越野单车骑士班·华勒斯,第一次尝试就获得成功。许多人都相信,爱因斯坦是在骑单车的时候灵感突发,想到了这个著名的理论,这个理论改写了物理定律,开启了核能的发展。表演这项特技时,华勒斯从1.8m高的斜坡冲下、在空中完成360°的后空翻。他还在翻转中添加了一个称为“桌面”的动作,做法是将自行车偏向一边并推动它,使它朝反方向旋转。物理学家海伦·柴斯基发明这个招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