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武汉城市圈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系统脆弱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武汉城市圈为例,引入三角图分析方法,从经济(E)、社会(S)和资源环境(R)3个方面构建城市圈经济-社会-资源环境(ESR)系统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建立脆弱性评价模型,研究武汉城市圈ESR系统脆弱性的空间特征及分类.结果表明:1武汉城市圈ESR复合系统脆弱性水平较高,属于中高级别,且空间分异明显.2从武汉城市圈各子系统看,经济子系统武汉市一城最优,形成由低脆弱性、中等脆弱性、较高脆弱性和高脆弱性组成的4个板块;社会子系统脆弱性整体较差,黄冈市高脆弱性尤其突出;资源环境子系统脆弱性在空间上呈核心-边缘结构,敏感性和系统脆弱性相关性较高.3武汉城市圈脆弱性类型可分为资源环境子系统脆弱型、社会资源环境子系统脆弱型、经济社会子系统脆弱型、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子系统均衡脆弱型、经济资源环境子系统脆弱型5种.  相似文献   

2.
武汉城市圈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机制创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武汉城市圈的地域特点出发,分析武汉城市圈生态环境一体化的必要性,并对当前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进行研究,解析导致武汉城市圈生态环境问题的深层制度原因,进而致力于武汉城市圈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机制创新的研究,以推进武汉城市圈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提出了从环保联席会议制度、环境监测协调机制及环保联合执法3个方面建立环境合作协...  相似文献   

3.
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随着武汉城市圈的建立和发展,人地冲突加剧,而生态服务价值和生态协调度则是对这一冲突的量化.本研究利用LANDSAT TM影像解译的土地类型数据和统计年鉴GDP数据,运用环境经济协调度指数(CDEE)计算公式,计算得出武汉城市圈各县市1995年、2000年和2005年生态协调度.结果显...  相似文献   

4.
对生态文明的内涵进行了阐述,分析了武汉城市圈旅游产业存在的现实问题,并提出了武汉城市圈旅游生态文明建设的3个要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设城市圈旅游生态文明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5.
基于GIS的新沂市生态敏感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借助先进的GIS技术,选择有区域代表性的生态因子,采用因子叠加法,对新沂市的生态敏感性进行深入分析.按生态敏感度的高低将研究区划分为极高敏感区、高敏感区、中敏感区、低敏感区和非敏感区5个等级,并提出了分区保护与建设的建议,为研究区的空间功能区划和生产力布局提供有价值的参考.研究结果表明,极高和高生态敏感区面积占研究区的28.3%,说明研究区生态敏感性很高,应对该区作合理的主体功能区划.  相似文献   

6.
引入可变模糊理论中的相对差异函数,建立泥石流敏感性分析模型.选取内蒙古赤峰抽水蓄能电站下库区11条泥石流沟,确定7个主要影响因子即单位面积物源量、泥砂补给段长度比、主沟平均比降、山坡平均坡度、流域切割密度、主沟床弯曲系数和植被贫瘠率.利用优序图法确定因子的主观权重,熵值法确定客观权重,由博弈论确定各个影响因子的组合权重分别为0.19,0.14,0.19,0.10,0.09,0.18,0.11.计算分析得出,该库区11条泥石流的敏感性有6条为轻度敏感,5条为中度敏感.将评价结果与现场实际调查情况对比分析可知,11条泥石流沟的敏感度水平与泥石流实际发育情况相符,证明该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武汉城市圈城市经济关联及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城市间相互作用强度模型和城市流强度模型,以武汉城市圈为研究区域,对武汉城市圈城市相互作用强度,各城市的区位商、外向功能量、城市流强度以及中心性进行分析与验证.结果表明:武汉城市圈内各城市经济关联强度较弱,城市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武汉市中心地位突出,经济发展呈现"一城独大"格局;武汉城市圈外向型服务功能落后,城市间服务功能不协调;武汉城市圈经济集聚与辐射功能总体较弱,区域一体化尚处于初级阶段.建议:分类引导,提升武汉城市圈城市总体实力;完善交通,强化武汉城市圈网络化结构;明确分工,实现武汉城市圈功能互补;协调发展,增强武汉城市圈城市流强度.  相似文献   

8.
武汉城市圈建设用地需求优先度及其区域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建设用地需求优先度开展建设用地指标的区域间配置是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协调建设用地扩张和耕地保护矛盾的重要途径.武汉城市圈是我国首批"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建设用地扩张与耕地保护矛盾十分突出.以武汉城市圈为案例区,综合考虑区域建设用地投入、产出和利用效率等方面的因素,采用AHP方法测算武汉城市圈各县域建设用地优先度.结果表明:(1)武汉城市圈建设用地需求优先度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武汉市市辖区建设用地需求优先度远高于其它区域;(2)造成建设用地需求优先度空间差异的原因在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表现不同,经济发达区域建设用地需求优先度高的原因主要是建设用地投入和产出较高,而欠发达区域建设用地需求优先度高的主要原因是较高的建设用地利用强度;(3)由于人均建设用地面积较大,各地级市所在区域建设用地利用强度较低.  相似文献   

9.
怒江州作为三江并流世界遗产核心地,生态区位重要,承担着国家生态安全战略,以此区域研究土壤侵蚀敏感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在RUSLE模型和对研究区的自然环境特征研究基础上,选取降雨侵蚀力、地形起伏度、土壤可蚀性、植被覆盖(植被覆盖度和土地利用类型综合)等作为评价因子,采用几何平均数法和土壤侵蚀潜在危险性指数模型综合评价怒江州土壤侵蚀敏感性.研究表明:土壤侵蚀敏感性对各因子的敏感性都较高,说明怒江州各自然要素特征都较容易形成土壤侵蚀;土壤侵蚀总体处于高度敏感,占总面积68.12%,潜在危险性指数为5.9,验证了统计结果.总体上,三江两岸敏感性较高;土壤侵蚀与人类活动的空间存在耦合性,人口越密集区,敏感性越高,主要体现在坡耕地的较高敏感性.总之,该区域水土保持的关键在于对土地的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10.
基于乐都区2009-2015年社会经济数据,运用土地利用变化模型、当量因子法及敏感性分析,结合乐都区实际情况,计算与分析乐都区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研究区各地类与地类面积变化、土地利用程度、气温、GDP的敏感性系数进行比较,进而得出土地利用对生态环境影响的量化结果。研究发现:土地利用程度变化量和变化率呈正值,乐都区土地利用在研究期内处于发展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体上呈增长趋势,气温和地类面积变化与各地类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敏感度系数较高;林地对乐都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起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1.
神农架国家公园生态敏感性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神农架国家公园生态敏感性进行研究,使国家公园范围内生物多样性保护、科普教育、生态旅游设施布局和社区经济发展更为科学合理.通过建立神农架国家公园生态敏感性评价因子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评价因子权重,构建神农架国家公园生态敏感性综合评价模型,确定神农架国家公园生态敏感度空间分布特点,进而建立神农架国家公园保护区划.结果表明,依据ArcGIS空间叠加影响因子权重综合分析将生态敏感性等级分为极高、高、中等、一般、较低5个等级,各等级区域占全区总面积分别为25.75%、22.42%、43.85%、3.27%、4.71%,依据生态敏感性高低将神农架国家公园功能区划分为4个保护区域,并提出保护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2.
阜康市生态敏感性评价研究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以新疆阜康市域的生态敏感性问题为研究对象,选取土壤侵蚀、土地沙漠化以及土壤盐渍化等作为关键因子,运用ArcGIS软件分别采取单因子评价和多因子综合评价的分析方法,对研究区进行生态敏感性评价.结果表明,评价区内约99.7%的面积存在生态敏感性问题.从单因子角度看,以土地沙漠化的生态敏感性最为突出,有96.49%的区域对土地沙漠化存在着敏感性,其中高度和中度敏感性分别占46.34%和37.80%.在评价的基础上,辨别出不同生态敏感区域存在的潜在生态问题,并提出加强生态保育和生态建设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3.
绿色发展对于建设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美丽中国至关重要.该文从绿色社会、绿色经济和绿色生态三个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综合采用ESDA、地理探测器模型等方法,深入分析2010—2020年武汉城市圈绿色发展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从时间演变来看,武汉城市圈绿色发展水平整体表现为“直线”上升趋势,呈现出武汉市最高、天门市最低的格局,区域内部差异显著.2)从空间演变来看,武汉城市圈绿色发展空间格局相对稳定,2010年到2020年间逐渐形成“中间高、四周低”的空间分布特征.3)从空间相关性来看,2010—2020年武汉城市圈绿色发展呈空间正相关,空间集聚程度逐渐减弱,以L-H集聚区为主,具有“离散”和“分化”的现象.4)从影响因素来看,武汉城市圈绿色发展空间分异是经济发展、科技水平、政府调控、产业结构、对外开放与环境规制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经济发展和科技水平对武汉城市圈绿色发展空间分异格局的影响程度最深.  相似文献   

14.
以武汉城市圈为例,在常规遥感数据处理的基础上,针对数据源和区域特征制定适合该区的遥感数据处理方法和流程,得到武汉城市圈LUCC分类数据.对处理结果进行精度评定,结果表明,武汉城市圈1987年、1996年、2005年三个时期的总分类精度分别为85.4%、85.04%、86.11%,总的Kappa值分别为0.7963、0.7805、0.8041. 处理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15.
目前,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服务价值(ESV)的影响是生态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以区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对生态服务价值影响为研究目的,基于土地利用过程中图斑的变化,采用因子比较法,修定了"永川区不同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表".引进破碎度(F)、多样性指数(H)、生态、经济协调度(ES)、敏感度(CS)等,研究了2000—2010年永川土地景观格局变化,计算了由此导致的生态服务价值,EC,CS和情景年(2020年)生态服务价值;借助SPSS软件进行了ESV—F、H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破碎度和多样性指数均呈下降趋势,但变动幅度和过程有所差异;(2)永川区ESV减少,特别是自2006年后变化较为强烈,经济发展与生态服务价值变化明显不协调;(3)ESV同F,H具有显著相关关系,且敏感度高.降低土地利用过程中人为干扰力度,提高土地利用多样性有利于生态服务价值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构建了城市圈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在此指标体系框架下,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武汉城市圈9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武汉城市圈存在核心城市“一城独大”、圈内城市发展不均衡的现象,需要尽快建立城市圈协调机制并加强圈内城市的有效合作,进而实现整个城市圈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整体提升.  相似文献   

17.
立足武汉城市圈,提出了金融危机情况下武汉城市圈区域物流发展的破局战略.在参考区域物流的相关研究文献基础上,分析了金融危机对我国物流业的影响,案例分析发现其对物流业确实造成了冲击,并且破坏作用才刚刚开始显现;针对武汉城市圈的区域物流,采用了SWOT模型分析,证明了发展武汉城市圈区域物流在当前的内外环境综合来看是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旅游产业集群是当今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构建武汉城市圈旅游产业集群是提升武汉城市圈旅游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方式,是实现武汉城市圈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从武汉城市圈旅游发展现状出发,分析了建立旅游产业集群的意义和形成的基础,提出了构建以武汉为中心,以武汉城市圈为半径的旅游产业集群圈和大武汉旅游产业集群、东翼旅游产业集群和西翼旅游产业集群三个副圈的思路,最后阐述了发展旅游产业集群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9.
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优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深入剖析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现状,分析武汉城市圈9城市在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上存在明显的层次性.提出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优化战略.  相似文献   

20.
武汉城市圈是国家中部崛起战略和“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支撑点,研究其建设用地扩张规律对区域城市规划及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的制定实施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1990年~2015年的Landsat TM/OLI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采用面向对象的影像分析 (Object-Based Image Analysis, OBIA) 方法提取了武汉城市圈的建设用地信息,并用扩张面积、速度、强度以及紧凑度等指数分析了建设用地扩张的时空特征.结果显示:1)利用多种指数及SPM自动确定分类阈值,能较好地提取建设用地,分类总精度为94.3%;2)武汉城市圈建设用地呈逐步增加趋势,总扩张面积约251 893.96 hm2,前10 a(1990年~2000年)扩张缓慢,后15 a(2000年~2015年)的扩张面积、速度、强度分别是前10 a的6.98、4.08和4.65倍;3)各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在1990年~2015年均呈上升发展趋势,各城市的空间形态呈现由北向南、由西向东趋于紧凑型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