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供应链内部整合与外部整合的匹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当前供应链整合领域的学者对供应链内部整合和外部整合的关系的观点并不一致.文献综述发现存在四种关于内部整合和外部整合的关系的观点.基于组织学习理论,提出内外部整合是相互影响的,即内部整合会促进外部整合,外部整合也会促进内部整合.进一步指出,当内部整合和外部整合匹配时绩效最优.基于此,构建了内部整合、外部整合、财务、运营和供应链绩效的理论模型.利用我国五个主要城市617家制造企业的数据,使用结构方程模型、多项式回归和响应曲面法对假设进行了验证.实证结果表明,内外部整合是相互影响的且运营绩效在内部整合和外部整合都很高时最大.同时还发现,供应商整合中等水平时,内部整合和外部整合与运营绩效、财务绩效和供应链绩效显著正相关.本研究发展了供应链整合的相关理论,丰富了供应链整合的相关文献,对管理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信息技术(IT)对供应链整合和供应链绩效的影响,结合资源基础观理论、关系视角理论和快速均匀流理论,总结了3种不同的IT能力和2种信息整合模式。以此为基础,构建了一个以供应链复杂度为调节变量,从IT能力到信息整合再到供应链绩效的理论模型。基于该理论模型,提出了信息技术能力对供应链绩效影响的若干假设。通过对423份来自上海地区制造企业有效样本的探索性因子分析和偏最小二乘(PLS)回归分析,探讨了IT能力的多维度构成及其对供应链整合和供应链绩效的影响,并给出了这些研究结果的管理内涵。  相似文献   

3.
探索式创新对制造企业提升其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围绕知识基础理论和协同创新理论,构建了基于探索式创新的知识整合能力对制造企业绩效的影响模型,并分析协作研发广度和深度的调节作用。利用2000~2017年中国制造业1 239家上市高新技术企业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混合型和创造型知识整合能力均与制造企业绩效呈倒U型关系;协作研发广度加强创造型知识整合能力与制造企业绩效的正向关系,但对混合型知识整合能力与制造企业绩效关系的调节作用不显著;协作研发深度同时削弱创造型和混合型知识整合能力与制造企业绩效的正向关系。研究结论为分析内部知识整合能力对制造企业绩效的影响提供了新的视角,为调整与外部企业的协作关系给予了借鉴。  相似文献   

4.
企业内外部关系产生的知识对突破性创新绩效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提出相关理论假设, 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关系契合、知识迁移与突破新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 结果表明, 社会资本契合和关系资本契合对知识迁移均有显著正向影响; 而人力资本相关度与结构资本相关度对知识迁移的影响不显著, 但关系资本契合与人力资本相关度交互作用对知识迁移却有显著正向影响; 知识迁移对突破性创新绩效的两个维度均有不同程度地正向影响, 其中对过程创新绩效维影响更显著. 研究结论可为企业有效实施知识管理, 进而提升突破性创新绩效提供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5.
为了从系统性量化角度对第四方物流(4PL)整合供应链复杂资源的决策过程进行分析,以形成合理、高效及灵活的整合模式指导运作实践,本文从资源整合的整合成本输入及整合收益输出关系入手,搭建了4PL模式下供应链资源整合的基本运作框架;量化描述了整合过程中由基本输入/输出关系决定的整合投入成本与资源整合收益之间的系统性分配关系,并着重探讨了整合后的期望收益关系。在此基础上,讨论了该基本关系对4PL模式下供应链资源整合决策的重要影响作用。通过对企业整合决策的调研分析验证了讨论结果的客观性及所提分析思路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文先明  贺正楚 《系统工程》2005,23(11):63-68
在现今所处的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不再以设备、厂房等实体资本作为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包括无形资产及知识创造的价值在内的智力资本,决定着企业的竞争优势。本文运用人力资本理论、企业竞争战略理论、供应链管理战略理论及绩效理论等理论,在实证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人力资本运用于企业竞争和供应链管理的战略匹配关系,以及人力资本对供应链管理的绩效影响。  相似文献   

7.
构建了供应链伙伴间信任、关系承诺、信息共享与运营绩效之间关系的理论模型.以广东省珠三角地区141家制造企业为调查对象,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供应链伙伴间信任、关系承诺、信息共享与运营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供应链伙伴间信任对关系承诺、信息共享与运营绩效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承诺对运营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然而对信息共享的影响并不显著;信息共享对运营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研究告诉企业管理者,不仅要重视与供应链伙伴间建立高水平的信任与关系承诺,而且要善于同供应链合作伙伴进行信息共享来提高企业运营绩效.  相似文献   

8.
在ADSE(Acquisition, Digestion, Sharing, Exploitation,获取—消化—共享—应用)知识循环系统中,企业通过“内外兼修”的方式获得多样化的知识,不仅需要与外部利益相关者进行交流,而且需要在内部开展知识共享活动,共同助力于创新活动,推进创新进程。基于ADSE知识循环系统,探究了外部知识获取和内部知识共享对企业创新绩效的直接影响以及吸收能力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知识获取方式在提升企业创新绩效中具有相同作用,即外部知识获取和内部知识共享均能够促进企业创新绩效提升;吸收能力在这一影响过程中发挥中介作用,遵循了“知识—能力—绩效”的影响路径。研究结论一方面验证了企业内外部的知识循环过程,并深化了企业创新问题在知识层面的相关研究,另一方面为企业开展有效的外部知识获取和内部知识共享活动提供建议,推动企业创新绩效的提升。  相似文献   

9.
在开放创新时代,创新越来越依赖于供应商等外部创新源。基于吸收能力理论和组织惯性理论研究了企业技术知识基础多元度对企业利用供应商创新的影响。企业技术知识基础多元度可通过提升吸收能力促进企业对供应商创新利用,也可通过降低吸收意愿抑制企业对供应商创新利用。但企业技术知识基础相关多元度和技术知识基础无关多元度影响企业利用供应商创新的机制和效果存在明显差异。 基于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进行了分析,主要结论如下:供应商创新绩效与企业创新绩效正相关;技术知识基础不相关多元度削弱了供应商创新绩效和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技术知识基础相关多元度增强了供应商创新绩效和企业创新绩效间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0.
外部搜索有利于提升突破性创新的绩效,但是其带来的良性作用是否一直存在,目前的研究尚未明确。本文基于资源依赖、搜索理论、创新管理相关理论,结合文献现有研究的基础以及考察企业现实情景中遇到的难题,构建了以外部搜索—突破性创新绩效为基础,吸收能力为中介,环境动荡性为调节的理论模型;而且利用线上、线下等多种方式搜集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391份企业问卷并进行实证研究,探讨了外部搜索与吸收能力如何提升企业突破性创新绩效;并在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分析了环境动荡性在外部搜索提升突破性创新绩效这一框架中的调节效应。本文研究结果:外部搜索与突破性创新绩效之间的主效应呈现出非线性关系;吸收能力在这一关系中发挥着非线性中介作用;环境动荡性这一情景变量在外部搜索与突破性创新绩效主效应中起负向调节作用。本文相关研究结论可以为企业进行突破性创新活动提供理论指导以及实践帮助。  相似文献   

11.
基于合作与竞争理论,文章构建企业外部合作目标通过供应链外部整合影响企业创新和新产品开发绩效的"目标—互动—结果"模型,并考察市场环境动态性的调节作用。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和多步中介效应检验原理对233家企业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企业与供应商、企业与顾客企业之间合作目标分别通过促进供应商整合、顾客整合对探索式创新产生积极影响,进而提高新产品开发绩效;高市场环境动态性下探索式创新更有助于新产品开发绩效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为客户提供满意的个性化物流服务是网购企业提升客户体验价值和竞争力的关键,满意的个性化物流服务需要对网购企业后台运行的供应链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当前,第四方物流(4PL)在实践中的成功运作,逐步表明它是实现供应链复杂资源合理、高效、灵活整合的有效模式。在网购供应链资源整合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基于网购个性化物流服务模式分析并挖掘出资源整合的主导因素,建立了整合决策的优化数学模型,构建了改进的蚁群寻优算法来实现整合决策优化的求解。最后,通过算例仿真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将吸收能力和知识网络结构嵌入纳入技术多元化与创新绩效关系的研究框架中,利用生物技术领域的企业数据,研究技术多元化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技术多元化有利于创新绩效提升,相关技术多元化、不相关技术多元化与创新绩效的关系分别呈正向和倒U形关系。技术多元化通过影响企业现实吸收能力及潜在吸收能力对创新绩效起作用。知识网络结构嵌入对技术多元化、不相关技术多元化与创新绩效间关系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效应,而对相关技术多元化与创新绩效关系的调节效应不显著。结论对于企业技术多元化战略选择、吸收能力提升机制设计和创新知识网络构建与优化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全国207家样本初创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研究发现:动态能力和商业模式创新都对初创企业的成长绩效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同时动态能力与成长绩效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中间机制。动态能力中组织学习能力、组织创新能力与资源整合能力对初创企业成长绩效有直接正向影响,而资源重构能力与战略隔绝机制则通过影响商业模式的创新来对初创企业成长绩效产生间接正向影响。本研究的贡献在于,打开了初创企业从动态能力到成长绩效的黑箱,商业模式的创新在企业动态能力与成长绩效的关系中起到了中介作用。其实践意义在于初创企业应该如何通过提升动态能力进行商业模式的创新并以此来提升企业的成长绩效,参与市场竞争。  相似文献   

15.
以员工心理资本与组织创新氛围为自变量,探讨了二者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通过对湖南省6家机械制造类企业进行数据采集,使用跨层次模型分析变量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员工的心理资本等积极心理状态能够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产生积极影响。组织创新氛围(特别是领导风格效能)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产生直接影响效果。组织创新氛围对员工心理资本和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16.
在知识经济时代,智力资本作为战略资源成为企业创造价值和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建立以智力资本为核心的研究框架,探讨企业文化、智力资本和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以高科技企业为实证研究对象,结果显示:智力资本的三要素之间相互关联,人力资本处于智力资本的核心,对结构资本和关系资本有正向影响;不同文化对企业智力资本要素影响具有差异性,宗族文化和活力市场文化对企业人力资本、结构资本以及关系都有正向影响,层级文化对结构资本具有正向影响;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关系资本分别对企业财务绩效和成长绩效有正面影响,人力资本处于智力资本的中心环节,不但能对企业的绩效产生正面的影响,还通过加强企业的结构资本和关系资本间接对企业绩效产生正面影响。最后,为提升高科技企业的智力资本管理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为了从系统性量化角度对第四方物流(4PL)整合供应链复杂资源的决策过程进行分析,以形成合理、高效及灵活的整合模式指导运作实践,从资源整合的整合成本输入及整合收益输出关系入手,搭建了4PL模式下供应链资源整合的基本运作框架,描述了整合的基本输入与输出关系.在此基础上,从整合的收益与风险系统性权衡与量化角度,对4PL模式下的供应链资源整合决策问题进行了分析,着重探讨了整合后的期望收益关系、整合的收益与风险衡量及量化方法以及基于该方法的整合决策问题.最后,通过整合决策的算例验证了结果的客观性及所提分析思路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供应链上的企业越来越认识到组织学习对其基本生存与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然而组织学习面临着内外复杂环境的影响.从供应链内部复杂性、上游复杂性和下游复杂性三个维度探讨了组织内部学习和外部学习,并探究了两种组织学习对企业运营竞争力的影响.基于全球10个国家的317家高绩效制造(high performance manufacturing,HPM)企业的一手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提出并验证了"复杂性-组织学习-运营竞争力"的模型.结果表明,供应链上游复杂性对内部学习和外部学习均有负面影响,下游复杂性对内部学习有负面影响,而内部复杂性对内部学习和外部学习均无显著影响;内部学习显著提升了运营竞争力中的交付、创新、客户服务,而外部学习显著提升了质量和客户服务.  相似文献   

19.
以我国深沪两市A股上市公司1999~2006年期间有效数据为样本,本文利用Binary Logistic回归和OLS估计方法实证检验了股价效应和企业经营绩效对中国上市公司双重融资与其他融资方式选择的影响.研究结论显示,股价效应和企业经营绩效一方面通过权益融资的市场时机效应影响了双重融资与其他融资方式的选择,与资本结构呈负相关关系;另一方面以市值账面比表示的股价效应同时也包含企业增长的信息,与较低的目标资本结构相关,而企业经营绩效则通过影响资本结构的偏离而与杠杆率呈负相关关系,这与动态平衡资本结构理论假设一致.因此本文认为市场时机资本结构理论和动态平衡资本结构理论对中国上市公司融资决策行为具有较强的解释能力.  相似文献   

20.
团队学习是知识经济时代下企业提升组织竞争力的关键途径,诸多学者通过分析团队领导风格挖掘团队学习的制约因素,却鲜有研究关注到企业自身的管理模式与知识主体对团队学习所存在的直接影响。绩效评估导向作为员工对企业绩效管理的目的感知,对其在团队的信息互动与人际交往模式具有重要影响,进而引致差异化的个体信息开放性和团队学习水平;而学习目标定向作为个体追求成就的学习动机水平,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绩效评估的评价对比导向与员工成长导向均正向影响个体的信息开放性及团队学习,但员工成长导向的正向影响显著大于评价对比导向;信息开放性在两类评估导向对团队学习的主效应中均存在部分中介效应;随着学习目标定向水平的提升,评价对比导向对个体信息开放性的影响被迅速削弱,而员工成长导向与信息开放性的关系仅受微弱干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