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脂肪酶催化棕榈油甘油解反应合成单甘酯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研究了以猪胰脂肪酶为催化剂在无有机溶剂体系中由棕榈油通过甘油解瓜在合成单甘油酯,结果表明,当反应温度为20℃,甘油与油脂摩尔比2:1,甘油中含水质量分数w为4%,反应时间20h左右时获得的单甘酯w达24.17%,降低体系的反应温度到12~13℃,单甘酯含量进一步提高,4d后达到平衡,单甘酯w为30.93%。  相似文献   

2.
以硅胶G+1%羧甲基纤维素钠(CMC)+0.6mol/L硼酸为色谱条件,采用均匀设计法选择最佳的溶剂系统来分离柠檬酸甘油单、二棕榈酸酯。结果表明,当溶剂的组成及比为三氯甲烷:丙酮:乙酸=85:15:1时分离较为理想,与柠檬酸甘油单、二棕榈酸酯电喷雾质谱(ESI-MS)分析得到的组分基本相一致。  相似文献   

3.
为综合利用巨尾桉果实,考察巨尾桉果实的挥发油和脂肪酸化学成分。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分别提取巨尾桉新鲜果实和干果实挥发油,利用溶剂法分别提取巨尾桉鲜果实和干果实的脂肪酸,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分析挥发油和脂肪酸成分。研究结果表明:新鲜果实挥发油得率为2.28‰(以鲜重计),主要成分有乙酸松油酯24.97%、α-松油醇24.95%、异龙脑12.89%、葑醇4.57%、桉叶醇3.85%和蓝桉醇2.97%等;干果挥发油得率为5.96%。主要成分有桉叶油醇43.05%、(1R)-(+)-α蒎烯21.12%、乙酸松油酯12.71%、α-松油醇6.12%和莰烯3.38%。鲜果中油脂得率为1.75%,脂肪酸组成为反-9-十八碳烯酸29.01%、棕榈酸23.0%、花生酸8.78%、硬脂酸6.56%和肉豆蔻酸5.17%。干果中油脂得率为5.0%,脂肪酸组成为反-9-十八碳烯酸39.36%、棕榈酸19.01%、硬脂酸8.62%、花生酸6.51%。挥发油中的α-松油醇和乙酸松油酯是高价值香料成分,脂肪酸是生物柴油的重要原料。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脂肪酶催化大豆色拉油甘油解制备二甘酯过程。对多种商业化和自制固定化酶进行了筛选,并对影响甘油解过程的几个重要参数进行了研究,如底物油与甘油摩尔比、酶剂量、初始水质量分数、温度、搅拌方式和溶剂效应。采用递进法进行实验,优化参数的最佳条件为:油与甘油摩尔比1∶1,Novozym435脂肪酶(油质量10%) ,初始水质量分数0% ,反应温度50℃。在无溶剂体系中,反应16h,二甘酯质量分数达到56.3%;当采用叔丁醇作为溶剂,反应24h,二甘酯质量分数达到70.4%。  相似文献   

5.
裂殖壶菌油脂提取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了有机溶剂提取法、酸热法和超声波提取法对于裂殖壶菌油脂的提取能力.酸热法和超声波提取法的提取得率高于有机溶剂提取法.当氯仿和甲醇以1:1的体积比混合时,油脂提取得率最高.当氯仿和甲醇以2:1的体积比混合时,提取所得油脂中的DHA含量最高.但总提取得率还是以氯仿和甲醇的体积混合比为1:1时为最佳.  相似文献   

6.
“纯净美妆”(Clean Beauty)时代,消费者更加追求天然无添加的产品.通过配方实验,选择经过Ecocert认证的天然来源乳化剂聚甘油-6硬脂酸酯、聚甘油-6山嵛酸酯和甘油硬脂酸酯柠檬酸酯的乳化体系,采用合理的科学配比,研发了硬脂酸酯乳化剂(STE)乳化技术.运用此技术,结合天然油脂角鲨烷、橄榄油、乳木果油以及澳洲坚果油的复配,可以显著提高产品的保湿、舒缓等功效,符合天然绿色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7.
超声辅助提取胡芦巴甾体皂苷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胡芦巴甾体皂苷的得率为指标,研究了超声辅助提取胡芦巴种子甾体皂苷的工艺,在考察单因素对提取得率影响的基础上设计正交实验,优化提取胡芦巴甾体皂苷的最佳工艺备件.结果表明:影响超声辅助提取胡芦巴甾体皂苷因素的次序为:乙醇体积分数料液比(g:mL)超声时间超声功率;其最佳提取工艺参数为:乙醇体积分数50%,料液比1:20,超声时间40 min,超声功率60 w.此时,皂苷得率为3.07%.  相似文献   

8.
采用聚氨酯类材料为载体固定化根霉BUCT-11发酵生产脂肪酶.对根霉BUCT-11游离脂肪酶催化反应的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采用双温程等手段以后,产物中单甘酯质量分数可达47.5%.固定化细胞简单处理后,用于甘油解反应,在最佳条件下双温程后,单甘酯质量分数达到35.5%.文中实现了根霉BUCT-11发酵产物的综合利用,降低了单甘酯合成中酶的成本,因而具有良好的工业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结合二氧化碳-甲醇合成碳酸二甲酯(dimethyl carbonate,DMC)的研究现状和二氧化碳-甘油合成甘油碳酸酯(glycerol carbonate,GC)的研究现状展开论述与讨论分析。形成二氧化碳-甲醇-甘油体系直接合成甘油碳酸酯联产碳酸二甲酯的思路,并探讨其实施的可能途径和潜在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聚甘油单硬脂酸酯乳化二甲基硅油及乳液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聚甘油单硬脂酸酯复配乳化1 Pa.s的二甲基硅油,考察复配乳化剂的亲水亲油平衡值(HLB)对乳液体积平均粒径、乳液黏度、乳液离心稳定性的影响以及乳液的耐高温稳定性。结果表明:复配乳化剂HLB值对乳液体积平均粒径、黏度、离心稳定性的影响显著,选择高聚合度的亲水型乳化剂和高聚合度的亲油型乳化剂进行复配乳化,有利于形成稳定的硅油乳液。最佳乳化条件为乳化剂(二聚甘油单硬酯和八聚甘油单硬脂酸酯,HLB=10.5)、硅油和水的质量比为7∶23∶70。在最佳乳化条件下制得的乳液体积平均粒径为8.06μm,黏度为387 mPa.s,固相质量分数差为2.91%。乳液高温稳定性良好,在110℃保持5 h,乳液体积平均粒径增大至11.63μm,固相质量分数差增大至6.1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