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从美学范畴、一系列的喜剧性变幻事件以及喜剧艺术手法上,揭示出《围城》中萌动于字里行间的新的喜剧品格。  相似文献   

2.
《樱桃园》是一部“契诃夫式”的新型现代喜剧。《樱桃园》用维持平衡状态这种特殊的推进方式,展示了无动作性的主人公与永恒变动着的时间之间的特殊的喜剧冲突;塑造了“与众不同”的喜剧人物;抛弃了巧合、误会、夸张等传统的喜剧手法,而采用气氛性布景、气氛性音乐舞蹈、气氛性人物等方法来营造笼罩全剧的喜剧气氛。《樱桃园》是契诃夫把喜剧改造成“高尚的体裁”的成功实践  相似文献   

3.
针对一些人认为《阿Q正传》是悲剧的观点,明确认定《阿Q正传》是喜剧性质的,并对其喜剧性进行探讨,结合鲁迅先生创作动机,从作品的艺术风格和阿Q这个人物本身分析该作品的喜剧性以及用喜剧创作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4.
针对一些人认为《阿Q正传》是悲剧的观点,明确认定《阿Q正传》是喜剧性质的,并对其喜剧性进行探讨,结合鲁迅先生创作动机,从作品的艺术风格和阿Q这个人物本身分析该作品的喜剧性以及用喜剧创作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5.
论《傲慢与偏见》的喜剧美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奥斯丁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既是一部用小说形式写成的典型喜剧,又是一种喜剧美的表现形态,其作品的喜剧美学特征具体表现在人物性格的自相矛盾、喜剧冲突的无害性和喜剧人物思想认识上的“不知”等三方面。  相似文献   

6.
“闹剧化”特征是法国古典主义喜剧大师莫里哀喜剧创作的重要特征之一.闹剧手法不仅被作为一种语言描写手段,架构和铺设局部性情节、场面的手段,制造、烘托喜剧气氛的辅助手段,而且已被作为刻划人物性格、支撑全局情节结构的主要手段大力使用,并藉此获得极强的喜剧性效果.  相似文献   

7.
曾艳 《科技信息》2009,(15):151-151
简·奥斯丁和王海鸽是表现爱情与婚姻题材的两位杰出的女作家,她们作品的相同之处,一是用小题材来体现社会,二是表现了女性角色的依附地位,不同之处在于主体风格不同:一“悲剧”一“喜剧”的表现方式,引领人们通向两位作家不同的心灵世界。  相似文献   

8.
明代河北散曲家薛论道的散曲作品具有鲜明的喜剧意味,可分为“嘲讽型”、“谐趣型”、“自适型”三类,其散曲运用白描、修辞、意境烘托等多种手法,表现了深刻的内涵。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典悲剧、古典喜剧都只有一个高潮,即悲剧高潮、喜剧高潮,古典悲喜剧则有两个高潮,先是悲剧高潮,后是喜剧高潮,且喜剧高潮才是主高潮。以"大团圆"结局的所谓中国式悲剧根本不是悲剧,而是悲喜剧,因为这些作品有两个高潮。而古典悲喜剧中悲剧高潮转化为喜剧高潮一般是通过现实和幻想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0.
《围城》是一部用喜剧手法表现的有深刻蕴含的哲学悲剧.其喜剧格调表现为讽刺性的人物群象;近于闹剧的情节;诙谐戏谑的议论类比和幽默调侃的语言.悲剧意蕴则表现在人物生存方式的深刻寓意和对人生终极目的的探讨上,作品表现了一种强烈的生命感受和宇宙意识,其思想意蕴升华到了形而上的高度.  相似文献   

11.
卢旭 《韶关学院学报》2012,33(11):57-61
明末清初的著名剧作家李渔,在传奇创作中善于利用重复这一艺术手段,凸现情节中的喜剧因素,强化整部剧作的喜剧氛围。他让剧中人物常处于一系列相似情节中,通过其不同言行,既引发了情节的充分展开,又展现了人物丰富的喜剧性格;李渔将重复性喜剧情节设计得较为复杂,但又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其重复的喜剧情节往往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能够形成前后相似情节间的对照效果。  相似文献   

12.
在英国文学中,对于亨利·菲尔丁的《约瑟夫·安德鲁传》小说艺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小说的现实主义特征方面,而对于这部作品在小说创作艺术上的创新与突破却缺乏深入的探讨。本文系统地分析了这部小说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小说的“史诗”风格和“喜剧”特色。这既是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同时也是对菲尔丁小说创作艺术伟大创新的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3.
深入研究了特定的抗日民俗生活场域中东北作家群的作品,指出: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下,社会畸形而扭曲,有许多荒谬的事物具有明显的悖理逻辑;荒谬否定了理性,否定了客观规律;许多不协调和失衡现象往往令人产生滑稽感;东北人往往异化为非人,异化为动物,或者说人沦落为动物,人物形象具有了变形性,这些因素导致了东北作家群的创作具有了喜剧性。  相似文献   

14.
情境喜剧作为一种重要的电视节目类型,其文本的叙事方式有着不同于电视连续线性叙事的特点,通过对我国几部典型的情境喜剧的叙事结构分析,揭示其环形往复的叙事结构。这种叙事结构使得情境喜剧中的矛盾冲突自生发激化之后得趴消解,而实现对稳定叙事情境的回归,此种回归在赋予受众的平等话语身份时,是现实多方合力之下的一种迂回策略,以最终达到情境喜剧对社会规范的规循、强调。  相似文献   

15.
莎士比亚的喜剧精神实质上是一种游戏精神,其喜剧性根源主要是游戏的狂欢与解脱.在其早期喜剧中浪漫的爱情游戏是主题,喜剧人物以游戏者群体形象出现,遵循的是快乐原则.而现实精神亦时时闪现在他的喜剧中.当现实精神取代游戏精神成为其创作的主旨时,莎士比亚便由喜剧创作转入悲剧创作.  相似文献   

16.
作为我国古代英雄传奇小说的代表作,《水浒传》在1998年被中央电视台改编拍摄成为同名电视剧。该剧主创者在尊重原著精神的基础上对李逵这一形象进行了相对深入的塑造,并通过人物嗜杀色彩的有意淡化、喜剧色彩的特意强化及女性形象的独特烘托等不同方面来使该形象更显丰满、立体,较好地体现了改编创作中忠实性与创新性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17.
阮大铖的《石巢传奇四种》有着鲜明的喜剧风格,往往以悲衬喜,在弱化悲剧意味的同时强化了喜剧氛围.误会、巧合的手法频繁使用,使得情节新奇而不落窠臼,同时也易造成情节的单调贫乏.阮大铖还非常注重喜剧的舞台演出效果,从人物的语言、动作中发掘性格的喜剧因素,善于营造热闹、谐趣的喜剧情境.  相似文献   

18.
讽刺喜剧《吝啬鬼》与《看钱奴》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莫里哀和郑延玉虽然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度,但不约而同地用讽刺喜剧的形式,对悭吝人作了经典刻画。运用相似的技巧,塑造了各自心目中的吝啬鬼形象,给人们带来丰富的艺术享受,也带来了永远的理性恩考。  相似文献   

19.
在唐代众多的思乡作品中,贯穿交织在一起的是诚挚而浓郁的思乡之情。这些思乡作品,大致可以分为一般游子思乡之作、左迁贬谪思乡之作,战乱流离思乡之作和远役征夫思乡之作。因作者所处的境界、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他们的思乡之作在景物描写上、在结构上、在表现手法上各有各的风格和意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