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摘要: 线栓法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制备中应用广泛,但影响其成功率的因素有很多种,本文意于寻求一种更加有效的模型制作方法。通过查找大量文献,对相关文献进行归纳和总结。在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研究过程中,脑缺血实验动物模型为非常重要的研究途径,而在模型制作过程中大鼠的选择、麻醉药品使用、栓线的使用和手术方法等都是影响模型能否成功的关键要素。本文便是对线栓法制作大鼠局部脑缺血动物模型的方法和特点作一综述及介绍。  相似文献   

2.
目的:C57black/6小鼠采用双侧颈总动脉夹闭的方法制造全脑缺血模型并进行研究,为这种新的模型在脑缺血研究中的应用提供试验依据.方法:双侧颈总动脉夹闭10 min及30 min诱发全脑缺血模型,术后28 d处死小鼠,制作石蜡切片进行HE染色;术后1 d,3 d,5 d,7 d处死小鼠,制作冰冻切片进行TUNEL及PI免疫染色.结果:在全脑缺血中,10 min组和30 min组小鼠海马CA1区均存在神经细胞受损现象,30 min组神经受损情况严重,30 min组海马CA1区锥体细胞存在明显的凋亡和坏死两种死亡形式.结论 30min全脑缺血更易于引起C57Black/6小鼠海马CA1区神经细胞坏死,30 min全脑缺血试验动物模型更能模拟临床脑缺血.  相似文献   

3.
缺血性脑血管病(Ischemic cerebrovasculardisease,ICVD)占脑血管病的80%~85%,其发病率高、致残率高,严重影响着中老年人的身体健康与生活质量。研究脑缺血及缺血再灌注,探讨其发病机制、开发新药、开拓治疗新途径已经成为热门课题,制作最接近人类卒中的理想动物模型一直是其研究的基础。在众多动物中,啮齿类动物因其价格便宜、来源充足、制作模型方法简单、存活率高、脑血管解剖和生理接近于人类,故被广泛用作脑缺血及缺血再灌注模型[1]。现将常见的脑缺血动物模型研究情况概述如下。1全脑缺血模型应用最为普遍的啮齿动物主要是大鼠和沙…  相似文献   

4.
研究苦参碱对小鼠不完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实验采用结扎小鼠双侧颈总动脉30min,然后再灌注24 h,制备小鼠不完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对不完全脑缺血再灌注小鼠,尾静脉给予不同剂量苦参碱治疗.不完全脑缺血再灌注小鼠脑水肿比对照组明显增加,脑组织MDA水平也明显增高,给予苦参碱治疗的小鼠脑水肿和脑组织MDA水平明显降低.因此,苦参碱能减轻不完全脑缺血再灌注小鼠的损伤.  相似文献   

5.
从事研究肠道疾病及其他基础医学的科研工作者,需通过灌肠法来验证某种药物对肠道疾病的疗效或构建小鼠肠道疾病模型,但传统的灌肠方法操作过程易导致造模失败或小鼠死亡,并且目前市场上并无小鼠专用的灌肠设备,因此实验中迫切需要制备适合小鼠灌肠的器材。由于课题需要构建炎症性肠病模型,经实验中不断摸索和总结,本实验已制作出适用于小鼠灌肠的灌肠器和肛塞,该装置具有制作简单、造价经济、效果明显、致死率低等特点,可以在小鼠灌肠的实验研究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大鼠线栓法脑缺血模型进行改进,探讨影响模型成功率的原因及解决方法。方法:参照改良的Zea Longa法,制作大鼠局灶脑缺血模型,根据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组织病理学检查判断模型成功。结果:模型成功率60%,部分大鼠出现颅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脑出血)、大脑中动脉破裂、麻醉意外等问题。结论:改进后的模型成功率相对提高,制作良好的栓线、熟练的操作和体重合适的大鼠是制作模型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脑缺血损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是一种致死致残的常见病、多发病. 近年来,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越来越深入. 大量的实验研究表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对脑损害的机制是非常复杂的,在缺血性损伤过程中除缺氧和能量代谢衰竭外,由缺血诱导的一系列瀑布样效应是导致缺血性神经元死亡的重要机制. 同时脑缺血损伤的研究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诸如血糖浓度、脑温、脑血流量、血压、鼠种以及大鼠的性别等. 本文就脑缺血损伤的相关病理生理机制、影响因素及治疗等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以期对缺血后神经元的死亡机制作进一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8.
采用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法建立小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用避暗实验、Y型迷宫实验等行为学方法,及神经细胞的HE染色法研究神经死亡抑制剂(简称NDI)对于C57Black/6J小鼠全脑缺血30 min后再灌注大脑海马区的影响。试验表明,与缺血模型组相比,行为学实验中给药组记忆能力增强(p<0.05);免疫染色法实验则为给药组小鼠大脑海马CA1区完整细胞染色数量明显增多(p<0.05)。因此得出,NDI对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所引起的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苦参碱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实验通过离体培养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采用糖氧剥夺复糖复氧的模型,体外模拟脑缺血再灌注对脑血管内皮的损伤,研究苦参碱对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苦参碱减轻糖氧剥夺复糖复氧对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提高内皮细胞的生存率,同时增加损伤细胞线粒体ATP的生成.因此,苦参碱对糖氧剥夺复糖复氧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脑出血是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对人们的生命健康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对于脑出血病因、病理及治疗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已成为现今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热点.制作稳定、与人类脑出血疾病类似且易于应用的动物模型对研究此类疾病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在各类文献中应用过的脑出血模型,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1.
人类脑血管病的发病率随着社会环境因素和饮食结构的改变正在日益增加,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病占80%以上,大脑中动脉闭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占血管闭塞的43%,针对这一情况对MCAO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对缺血性脑血管的研究,首先需要建立简便有效的动物模型,而制备模型的方法很多.目前,线栓法制备的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被公认的较为理想的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它具有不开颅,损伤小,重复性好的优点,并可准确控制缺血和再灌注的时间,因此应用范围广泛.但目前仍有很多因素制约着模型的成功复制,现就模型的制备、影响因素及其现状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2.
脑缺血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由于脑动脉硬化等原因,使脑动脉管腔狭窄,血流减少或完全阻塞,脑部血液循环障碍,脑组织受损而发生的一系列症状,是临床医学的难题.制备脑缺血动物模型对缺血性脑学管病的病理生理学机制的探讨、特效药的筛选、最佳治疗方法的建立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常用的脑缺血动物模型的选择、制备及影响因素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由于大鼠的脑血管分布与人类酷似,因而用大鼠建立其动物模型。大鼠血管阻断法模型有四血管阻断全脑缺血模型(4-VO)、三血管阻断再开放模型(3-VO)、二血管颈总动脉模型(2-VO)及大脑中动脉模型(MCAO)。血管内栓塞多发性脑梗死模型有颈内动脉注射微小栓子模型、舌下静脉注入铁粉模型及左心室注射液体石蜡模型。另外还有光化学诱导模型及血管性痴呆自发模型。  相似文献   

14.
复制心肌缺血性动物模型是心肌缺血性疾病研究的关键技术之一。本文概括了心肌缺血动物模型的常用制备方法及优缺点,为心肌缺血性相关一并的研究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摘要: 动脉粥样硬化( atherosclerosis,As) 是一类高发性常见性疾病,研究其发病原因,阐明其发病机制,建立一种能较好模拟人类病变过程的As 动物模型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重点和热点。本文就国内外报道的对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病理机制,及其动物模型的选择,造模方法及模型的评价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分析,以期为今后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提供参考思路与线索。  相似文献   

16.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是由多种细胞分泌的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的细胞因子。它不仅能够促进周围神经的再生和延长外周神经元的存活,而且在动物脑缺血再灌注模型中具有重要的抗损伤作用,为临床上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疾病的治疗带来了光明的前景。  相似文献   

17.
采用颈动脉加压滴注瘫康灵治疗脑血管病(Cerebrel Vascular diseas.CVD)152例。缺血性113例,出血性39例,疗效满意。在CVD中,病变区脑细脑变性坏死,但围绕在坏死周边的缺血性脑细胞(即缺血性半影区,简称IP)电活动中止,而其仍保持正常的离子平衡和结构的完整。早期及时兴奋和恢复这部分脑细胞功能对机体的康复有着关键的意义。瘫康灵颈动脉滴注,可直接作用于IP,解除血管痉挛.改善血流和缺氧,对于神经细胞的再生及功能的恢复有促进作用。我们的体会是病程越短,疗效越好。是治疗CVD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不同缺血时间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神经行为学的影响,利用线栓法复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考察缺血1 h、2 h和4 h后再灌注1 d、4 d、7 d和14 d的不同时间点时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TTC染色测梗死面积.结果显示缺血2 h组存活率较高,为中度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结论为缺血2 h为最适合的造局灶性缺血/再灌注模型的缺血时间,可以为评定后续实验中药物药效指标和选择缺血时间窗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