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一些PLC控制系统中,当被控设备及参数比较多时,一台PLC往往不能满足需求。为了阐明两台PLC控制系统设计问题,设计了基于两台PLC的锅炉温度与水箱液位控制系统。一台PLC作为主站,控制锅炉温度,另一台PLC作为从站,控制水箱液位。主从站之间通过DP总线传输数据,主站与上位机之间通过MPI进行通讯。实验结果表明:系统工作稳定可靠,可以通过上位机实现锅炉温度与液位的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2.
基于PLC通信模块可实现变频器的多台控制,控制成本低,调速更为可靠灵活,触摸屏的应用,可对变频器参数监控设定更为简单准确,在实际应用当中,运用PLC与变频器的强大网络,可有效实现多台的电机系统调速控制,推动工农业不断发展前进。  相似文献   

3.
针对水流量仪表测试装置中水源控制问题,基于组态和RS-485通信技术,研究上位机组态软件与PLC之间及PLC与多台变频器之间的通信方法,解决了水流量仪表测试装置的水源稳压自动控制问题,实现了组态软件对水源稳压系统的实时监控。  相似文献   

4.
徐周 《科技资讯》2013,(1):15-16
目前对于PLC在电梯上面应用的研究仅限于一台PLC驱动一台电梯。这大大地浪费了资源,在多台电梯同时工作的时候无法做到统一调配,限制了电梯的使用效率。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硬件电路的设计和PLC控制方法,可以做到多台多层电梯很好的协调控制。  相似文献   

5.
<正>1系统概述本系统由两台DELL双核计算机,一套西门子S7-300系列可编程控制器,以及五台配料(称重)仪表和四台温控仪表组成,外接打印机。见系统配置图(图中四台温控仪表未画出)。温控仪表与PLC的模拟量输入模块相接,秤重仪表与PLC的模拟量输入模块相接,计算机通过PLC的MPI端口与PLC进行通信,两台计算机的数据共享是通过HUB(8D-LINK)实现的。此外PLC共有224点开关量输入、288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西门子S7-300PLC在自来水厂自动控制中的应用,实现了多台泵供水的恒压供水。通过变频器与PLC的联合控制,使自来水厂控制系统得到了完善。系统投入运行后,供水压力稳定,控制精度高,运行可靠,节省电能,为企业创造了可观的效益。  相似文献   

7.
针对工厂中配电站的电量监测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PLC的一种电量监测的实现方案:多个配电站分别配置一台PLC,通过网络模块互连,形成单层多位结构.各PLC实现电压、电流、温度、回路状态等的测量控制、实现补偿电容分段投切自动控制.总值班室PLC还实现数据汇总、历史数据保存、数据循环显示、对全厂回路操作以及与上位机通信等功能.用PLC模块构成多路模拟量巡检,用动态I/O模块实现LED显示及扫描键盘按钮,使系统具有较高的经济性.方案在一个制药厂能源管理中得到应用,系统至今运行良好.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KHP-144型胶带运输机集中控制系统,该系统设置一台具有嵌入式本安主控制器的微机监控台,PLC控制箱和多台控制分站,实现了对皮带运输系统的集中控制,取得了减员提效、可靠先进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对多台水泵的复杂逻辑控制进行了分析,总结出其控制特点和流程。利用PLC的功能指令进行编程设计,可使程序结构简单,系统扩展性好。  相似文献   

10.
悬挂输送机的平稳运行需要保证多台电机的同步运行,笔者提出了一种基于PLC和变频器的悬挂输送机同步控制系统方案,采用位置和速度双闭环调速控制方式,保证了多台电机的同步运行,而且精度较高,系统反应速度较快。在应对负载变化时,能避免各电机速度的大起大落,使输送链运行平稳,大大地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1.
拓扑传播学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将拓扑学方法应用传播学,开辟了传播学的一个新方向--拓扑传播学.本文给出了信息传播渠道的一个严格数学定义,分别讨论了不同传播渠道和不同传播空间之间的同伦关系,证明了渠道同伦和传播空间同伦都是等价关系.据此,可以对不同传播渠道和不同传播空间进行等价聚类.最后讨论了可形成"舆论点"与"舆论区域"的传播空间特点,得出了"舆论"的一个严格数学定义,提出了舆论是一种数学映射的观点,并给出了舆论形成的充分必要条件.本文把Osgood传播系统看作是一个拓扑空间,在此基础上建立了Osgood传播系统的基本群模型,较为详细地讨论了Osgood传播系统的拓扑性质,得出了两点重要推论:一是Osgood传播系统的基本解是拓扑不变量;二是可形成舆论的Osgood传播系统是单连通的.  相似文献   

12.
PC与单片机串行通信的协议策略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信协议是串行通信系统正常运行的关键.通过对PC机与单片机多机串行通信协议中常见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一种通信协议的制定策略.最后以某国际机场LED显示系统为例,完成了系统的通信协议制定和软件实现,验证了此策略在多机串行通信中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3.
农云端 《科技信息》2011,(29):261-263
As the counterpart of verbal communication,nonverbal communication plays an essential role in communicating with others.This thesis aims at introducing ways of improving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in business context,basing on the types of communication and its functions.Nonverbal communication has great impact in business communication.To be a successful communicator in business world,we need to improve our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skills.  相似文献   

14.
利用RS232-CAN总线转换器实现多机通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RS232通讯距离短,而且只能进行点到点通讯,不能直接组建多点通讯网络。为了延长RS232的通讯距离,并将RS232节点组成通讯网络,目前广泛使用RS232/RS485信号转换器。但是,由于RS485通讯本身的局限性,在实际应用中存在许多不足。为此,可以将RS232通讯网络转换成CAN通讯网络,以更好地解决用户建立远程通讯网络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无线通信技术已经应用到社会人、机、物等多种元素中,承载着包含多种隐私数据的无线信号。无线传输信道的开放性使其安全性受到了不断的挑战,无线隐蔽通信技术在实现了通信意图安全的同时保证了信息安全和通信路径安全。该文介绍了无线隐蔽通信系统的经典模型,并总结、归纳了传统方法下的隐蔽性能分析和隐蔽系统设计;介绍了利用对抗神经网络解决不同隐蔽通信场景下的干扰设计、中继功率分配和可重构智能表面设计等问题;以利用公开信号作为掩体的隐蔽通信场景为例,介绍了一种利用生成对抗网络生成有限长隐蔽信号的方案,并进一步给出应用该网络设计全双工接收机的干扰信号;探讨了神经网络方法在中继隐蔽通信、非正交多址接入(NOMA)下的隐蔽通信,瑞丽衰落下的隐蔽通信,干扰辅助的隐蔽通信场景下的应用前景以及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6.
非语言交际的跨文化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晓晓 《科技信息》2008,(4):276-276
非语言交际是人际交往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它有很深的文化内涵,表达的含义因文化而异。本文通过对非语言交际的手势语、目光语、沉默、体距行为的跨文化对比,揭示中西文化背景下非语言交际之间的差异,突出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的重要性,促进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7.
提出了采用小卫星组网的方法来解决战斗机超视距通信问题。为实现某一局部区域的超视距通信保障,提出并设计了单轨道小卫星组网方案,多颗小卫星单轨道组网实现简单,只要数量足够多,就能够实现对局部区域的连续通信覆盖,满足对局部区域作战的超视距通信需要;研究了单颗小卫星的在不同高度时覆盖范围半径、覆盖区域与地心的夹角等特性;研究了小卫星组网时,在轨道高度为780 km,不同数量的小卫星组网通信宽度、相临小卫星覆盖范围的重叠宽度和夹角等特性。  相似文献   

18.
网络对科学交流与研究的影响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网络环境下的科学交流与研究进行了初步探讨。虽然数字网络环境尚在形成与完善中,但是以数字网络为载体的科学交流和研究已愈来愈成为一种重要的发展趋势。根据目前的发展状况,可以将科学交流划分为双向/多向同步交流、双向/多向异步交流和单向交流3种形式。与传统交流模式相比较,网络环境下科学交流与研究有其优越性,也有一些弊端;理想的科学交流与研究系统应该是由传统交流方式和数字网络交流方式所共同构成的优势互补、相互协同的系统。  相似文献   

19.
短波通信设备简单、应用灵活,且具备通信距离远、抗毁能力强及运行成本低等优点,因此无论是在民用还是军用通信领域,短波通信都是一种十分重要通信手段。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第三代短波通信网络体系的建立,短波通信产生的一些新技术,使得短波通信能力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相似文献   

20.
口头交流是民间文学生存和展现的必需的方式。口头交流即是面对面的交流,构成了一种彼此互动的具体情境。没有交流就没有民间文学,人们面对面的交流是民间文学最基本的生存状态。传统的村落和现代都市都是一个口头交流的社会,社会生活诉诸于口头交流,人们在不断的口头交流中形成了种种民间文学的范式。这一范式具有鲜明的演说特征和优越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