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西文化辉光里的散文景观--余光中散文浅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海外华文文学中,余光中是一位影响深巨的重量级作家.他的散文所呈现出的或婉约缠绵、或雄强豪放的绮丽多姿的文学景观,与他独步中西文化的创作素养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是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中所铸就的一道引人注目的散文景观.  相似文献   

2.
该文综述了航空和航天科普散文创作的历史.航空航天科普散文创作的开始与世界航空航天业的发展相比并不晚,问题是当时没有支持航空航天工业及其科学普及创作的工业基础.航空和航天科普作家试图告诉读者,航空航天是救国的方法之一.但受到读者地域和教育水平限制,航空航天科普散文创作的影响力仍然有限.1949年后,因为进口苏联国防工业,航空和航天工业迅速发展,航空和航天科普散文创作也随之发展.作家认为航空和航天工业是建设现代化的因素之一,航空航天科普散文创作使读者的科学知识也现代化.不过当时航空航天工业有保密性,也不太发达,科普写作多限于基本常识介绍和不成熟的想象.1980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航空和航天散文创作先于航空航天工业改变.写作更为开放,并介绍世界航空航天的知识.随着读者教育水平提高,形成了不同读者的市场.航空航天科普散文创作的风格也随市场发生了变化.航空航天科普主要读者的市场需要更专业的创作,作家也调整创作以适应市场.因为必须更专业化,文学元素减少了.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 《续古文观止》收录的浙籍作家及其作品为视角, 论析清代浙江散文作家队伍的构成及其创作, 有清一代文网严酷, 崇奉程朱的桐城派几乎流衍全国。浙籍散文作家以才人、“狂士”为领军, 冲决罗网, 自外于桐城, 自由思想,恣肆落笔, 使浙江成为清代散文创作的希望之地  相似文献   

4.
梁遇春的散文深受英国小品文的影响,特别是兰姆的小品文的影响,在创作中,他接受了兰姆的散文创作观点,吸收了兰姆的散文创作方法,同时又受到了传统文化,特别是六朝文风的影响,使他的散文出现闲、随、奇的特点,纵观梁遇春的创作成果,确实真正实现了中西合璧.  相似文献   

5.
进入20世纪90年代,女性散文的省查品格最终在转型期社会所带来的巨大的社会变动和对人们心灵的强烈冲撞中凸现出来,中青年女作家成为散文创作的中流砥柱;女性主义散文的创作势头表现得越来越强劲.  相似文献   

6.
对明代后期竟陵派领袖和代表人物谭元春的生平经历、思想倾向和文学活动进行了较系统的论述,对他的文学主张、散文理论和散文创作进行了较全面的评述.对其思想倾向、文学主张、散文理论与散文创作,分别提出了一些与前贤不同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对明代后期竟陵派领袖和代表人物谭元春的生平经历、思想倾向和文学活动进行了较系统的论述,对他的文学主张、散文理论和散文创作进行了较全面的评述.对其思想倾向、文学主张、散文理论与散文创作,分别提出了一些与前贤不同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本文考察了新时期大学生们的散文创作,对他们在散文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虽嫌稚嫩却充满着激情、虽欠庄重却高涨着自信的美学追求和文体特色进行了归纳与分析.  相似文献   

9.
明代民歌出现了繁荣的景象,数量剧增,曲调众多,反映生活的内容十分丰富,艺术感染力强.明代民歌不仅流布于民间,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而且也波及文坛,对明代文人的诗歌、散文、戏曲等文学体裁的创作发生了深刻的影响,尤其是对明代散文创作有巨大的推动力.民歌给明代散文创作理论与实践开辟了一条新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0.
沈从文的散文以其独有的艺术魅力自立于中国现代散文之林,<湘行散记>、<湘西>代表了他的最高创作成就,在浓重的乡土悲悯感中将现实与历史交相辉映,是沈从文散文独特的创作视角.  相似文献   

11.
平步青《国朝文棷题辞》以千余卷规模的清文总集《国朝文棷》为基础,对清代散文作了集成式叙录。此书从地域文学视角出发,挖掘出清初江西散文与清代浙东散文发展的内在细节与地域集群性特征,揭橥出桐城文派之外丰富的散文创作事实,对于还原文学史真实面目、梳理文派流衍、重写清代散文史,均有比较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2.
历代赋各有特点,各有擅场。宋赋各体(骚体赋、大赋、骈赋、文赋)兼备,而文赋则是最能体现宋人赋体新变之艺术成就的赋体。宋代文赋作家远绍古赋,力求创新,选材较前代更广泛,往往以文为赋,好为议论,语言散文化,由艰深华丽而变为平易流畅,追求理趣。本文对文赋在北宋阶段的产生、定型、发展过程作了概括性的梳理,并对各个文赋作家的文赋风格予以探析,也对文赋产生的原因及在赋史上的定位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3.
散体大赋《二京赋》与抒情小赋《归田赋》是张衡赋作中的代表作品。从大赋到小赋,从写都市到写田园,张衡完成了汉代赋作从文体到题材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转换。通过研究这两个转换,可以发现汉帝国由盛到衰的过程中赋家心态和儒家精神所发生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本文着力探讨王禹偁的四六文创作及其特色问题。认为王禹偁的四六文创作追求是远溯三代、两汉文风、直接贞元、元和风格的,上承元、白,可谓开宋四六之先。王禹偁制诰类四六文以得体庄重、宏丽典赡为主,而表启类四六文则工对简洁,情事兼优。用常语常典、用古文写法做对偶文章是王禹偁四六文的主要特色;同时,善于融裁、用事精当也是其显著特色。元之独开有宋风气,王禹偁四六文是骈文宋调的初创。  相似文献   

15.
散文特质的研究由来已久,且已有某些共识。根据目前散文创作的状况以及从写作活动四大要素约角度来分析,散文这种文学样式具有四个极为显著的特征主体的真实个性、客体的广阔多样、受体的共鸣美感,载体的自然散性。  相似文献   

16.
体裁的分类并没有一个绝对的界限,文学作品的创作往往由于体裁审美方面的模糊性而呈现独特的景观,获得意想不到的接受效果。在余秋雨的散文创作中,这种模糊性表现得亦尤为明显。余秋雨把戏剧创作的手法融入散文的写作中,从而在散文文本中呈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剧场世界。  相似文献   

17.
作为“桐城三祖”之一的刘大櫆,不仅精通古文,对时文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看到了时文内在的不同品位,积极推崇高境界时文;认为时文的职能在于阐发经典原意,真正做到“代圣贤立言”;在时丈和古丈的关系上,打破两者之间看似不可逾越的界限,主张“以古文为时文”;提出作者的人品、环境等是影响时文创作的重要因素。刘大櫆的时文观对后人研究时文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陈染的文本世界流淌着强烈的纯女性色彩,带着某种反叛传统道德的意味以及鲜明的自怜意识。本文主要从陈染的散文创作入手,探讨其文本世界中绵延不绝的孤独之痛,无法归依的漂泊感,从而说明陈染散文创作并非属于“贵族化”的自负,而是出自对女性精神家园和个体存在价值的一种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9.
散文中的时间,是指散文的叙述和描写过程,即时间的切入、线索发展、抒情主人公的情绪变化,被描写对象的心理历程、浓缩与扩展,回叙与跳跃,暂断与延伸等等。本文着重探讨在散文创作的形式构架上引进时间思维的问题,这对繁荣散文创作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金初词坛上的“吴蔡体”以吴激和蔡松年为代表,吴蔡二词皆清健骨力,属于豪放一脉。吴词“运化前人诗句”,以“哀惋清朗”的词风抒发“故国之慨”;蔡词则追和东坡,以“俊逸清旷”的词风表现身宠神辱而欲超尘脱俗的情思。吴蔡体分别以吴、蔡为核心,先后存在两个次群体;追源溯流则可将吴蔡体与苏轼、元好问视为一个泛词派,与苏辛词派一枝而二朵。吴蔡体不仅对金代词史的发展,甚至在中国词史的演变中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