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多地呈现各种学科内容的交叉和融会贯通,这种趋势有多种原因:一是旧有的学科领地已经深耕细作得比较充分了,要挖掘出新成果相对困难;二是随着社会的需求和科学的发展,旧有学科的划分需要突破,新的学科则会应运而生,而新学科大多会建立在多学科的结合部位上;三是交叉学科本身就是一个新领域,在他人尚未耕种的土地上耕耘,获得新发现、新成果的概率就会更大一些,也就是说有交叉学科是创新的基地之一。诺贝尔奖的两种情况多年来的诺贝尔奖成果正在证明这种趋势。表现为两种基本情况。一种是在交叉学科的研究上获得重大成果。如…  相似文献   

2.
2006年度诺贝尔奖获得者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聚首之时,一些前诺贝尔奖得主用蜡笔和纸板诠释着他们的突破——倾毕生之努力而获奖的作品是否能用简洁的文字和线条表达出来?摄影师沃尔克·史蒂格(Volker Steger)认为是可能的——他说服了一些诺贝尔奖获得者拿起蜡笔在空白的纸板  相似文献   

3.
第二届国际科学史和科学哲学大会于1978年9月在意大利比萨市举行,会议期间曾以“科学史和科学哲学怎样才能进行互助?”为题举行了一次圆桌会议。讨论会上发言的有意大利的E.阿加西、加拿大的R.巴特斯、美国的J.梅尔道克和芬兰的Y.辛杰卡。 R.巴特斯在发言中指出,哲学和科学史只是在本世纪才获得独立地位。起初,每一门学科的问题都相当狭窄—历史家只积累说明过去东西的细节,而哲学家则建立摆脱了心理学、历史、价值——摆脱了逻辑学和语义学手段难以达到的一切的科学模式。  相似文献   

4.
从1901年开始颁发的诺贝尔奖,可以说是一个多世纪以来科学发展的缩影.它记录了百年来几大学科中所有的重大成就,对世界科学事业的发展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促进作用,被公认为科学界的最高荣誉.人们崇敬诺贝尔奖,赞叹诺贝尔奖得主们的科学贡献,是他们使人类生活发生的变化在数十年间,超过了过去的数千年.  相似文献   

5.
潘晏 《世界科学》2006,(2):18-19
当今世界,能够有机会学习物理这门学科的人仅占总人口中很小的一部分,更不用说要获得诺贝尔奖了。但如今,杰拉德·霍夫特(Gerard!tHooft,199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正试图改变这一切。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有机会接受物理学这种知识,它能激发人们投身于一个理论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所从事的那种科学事业。目前,霍夫特以此为目的建立了一个物理学网站(www.phys.uu.nl/ ̄thooft/theorist.html)。按照他的意图,你所需要的就是上网、开动脑筋和发愤用功了。这个网站是为那些“全心全意想要获得他们自己的诺贝尔奖”的人而开设的。不久前,《新科学家》杂志记者阿曼达·杰夫特(AmandaGefter)采访了霍夫特,以下是访谈内容。  相似文献   

6.
几天来,我一直艰难跋涉在印度尼西亚新几内亚岛的热带雨林中,期望能找到科罗威人——据说是地球上最后的食人族。我刚登上一只独木舟不久,清晨的第一缕阳光便洒落在这只用一整棵树的树干制成的独木舟上。独木舟沿着恩代拉姆卡波河蜿蜒滑行,我们进入了这次旅行的最后阶段。  相似文献   

7.
<正>今年的诺贝尔奖授予了两种抗寄生虫药物的发明者、细胞修复DNA机制的发现者以及表明中微子有质量的研究人员。在科学进步的傲慢自大中,我们很容易忘记在不到一个半世纪之前,人类的大多数药物都是草药。时至今日,有些著名药物——包括阿司匹林、吗啡和洋地黄在内——要么是取自植物,要么是根据植物分子制成的。因此,治疗疟疾的最新特  相似文献   

8.
高楼万丈平地起,苍天大树始于苗.在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成长过程中,是什么因素起了主要作用呢?当研究了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成长经历后,会发现多数的成长环境与我们大家类似,解读他们的生平,会让我们有所感悟,深受启发.  相似文献   

9.
袁钧瑛 《科学通报》2003,48(3):211-212
1895年11月27日, 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在巴 黎签署了遗嘱.在遗嘱中他设立了五个奖项, 奖励那些“在过去的一年中为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人”. 一百多年过去了, 诺贝尔奖一直与科学和文学界所取得的最高成就联系在一起. 赢得诺贝尔奖已经成为许多科学和文学界的年轻人和不再年轻的人们的梦想. “怎样才能赢得诺贝尔奖?”—— 前不久,一名稚气的中国学生向Sydney Brenner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1977年12月10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美国)贝尔实验室的斐列普·W·安德逊获得了1977年诺贝尔奖金物理学奖。安德逊是与哈佛大学的约翰·H·范·符莱克和英国剑桥大学的纳维尔·莫特爵士分获瑞典皇家科学院这项奖金的。安德逊在1949年进贝尔实验室,现任新泽西州墨莱山物理研究室特邀主任。在下列谈话中,他谈到了为荣获诺贝尔奖金所从事的工作,以及基础科学——还有科学家——在电讯工业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诺贝尔奖总是触痛我们的神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田勘 《世界科学》2005,(11):36-36
年年诺奖,年年叹息。虽然我们可以不必把诺贝尔奖太当回事,但每年的诺贝尔奖总还是给我们以启示,或说得重一些,总是在刺激我们的神经。今年的诺贝尔奖仅仅从已颁发的生理学或医学奖及物理学奖就为我们观察和认识世界再次打开了更多的窗户,拓宽了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12.
如果世界的未来掌握在科学家手中,那么这些科学家不大可能来自英国。除非我们能改变英国政界数十年来对科学事业的忽视。——诺贝尔奖得主哈里·克罗托  相似文献   

13.
严立 《科学之友》2002,(1):17-18
就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诺贝尔奖百年盛典的2001年12月10日,在中国,100名科学家发表了致公众的公开信,信中说:“……当初杨振宁、李政道是以中国科学家的身份走上诺贝尔奖的领奖台的,结束了中国人无缘诺贝尔科学奖的历史。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至今,还没有在中国本土诞生的科学成果获得诺贝尔奖,这实在是中国科学界的一件憾事。”科学家们呼吁青少年们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尽早结束这一局面。这里,科学家们所说的“至今,还没有在中国本土诞生的科学成果获得诺贝尔奖”,就是所谓中国本土的“零诺贝尔奖”现象;而科学家们向青少年的呼吁所表达的  相似文献   

14.
诺贝尔奖的获奖成果基本上代表了人类科学研究的最新成就和最高水平,其意义在于激励人类的创新与探究。而人类正是在不断的科学探索中获得进步,给岁月以文明。广受关注的2018年诺贝尔奖已然揭晓,我们选取了3个颇具特色的研究成果,探究它们到底是如何走在时代前沿,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的。  相似文献   

15.
郭晓强 《科学》2004,56(5):53-55
诺贝尔奖是当今世界影响最大的一种奖项.尤其是在自然科学领域被公认是研究人员的最高荣誉。但是.诺贝尔奖所包含的自然科学领域极其有限.仅物理学、化学、生理学和医学(1969年开始颁发的经济学奖也可以部分认为属于此列),而对于自然科学非常重要的数学却不在此列.当然地球科学、天文学等这些在20世纪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的学科也不在其列。  相似文献   

16.
为了配合2006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在北京举行,加深论坛的社会影响,让普通百姓进一步了解诺贝尔奖的百年辉煌历史,并获得一次近距离领略诺贝尔奖得主风采的机会,由北京市政府和中国科学院主办,北京市科协、北京市外事办公室和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等单位共同承办,中国科技馆协办的“2006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生命科学与人类健康主题展”,于2006年9月7日下午在中国科技馆拉开帷幕。为了使更多无法前来参观的观众也能了解展览的内容,在展览开幕式现场还特别通过LED大屏幕开通了展览网站,并启动了象征神奇的生命之门的DNA双螺旋模型…  相似文献   

17.
诺贝尔奖与免疫学的百年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伯宁 《自然杂志》2012,34(3):167-171
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分别授予了发现树突状细胞的斯坦曼和发现Toll样受体的博伊特勒、霍夫曼。自1901年贝林因发现抗毒素获得首届诺贝尔奖开始,一百多年来,免疫学研究领域所荣膺的诺贝尔奖已经累计17次。从免疫学发展史的角度看,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见证了学科发展的整个历程:免疫学起源于微生物学,经历了由免疫化学向免疫生物学的转变,最终成为一门前沿科学。本文回顾了历届荣膺诺贝尔奖的免疫学研究成果,并进一步分析了其理论价值与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8.
众所周知,第一届诺贝尔奖是在1901年提名,由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的。可是您也许不知道早在1896年,俄国工艺工程师阿列克谢·斯捷潘诺夫就因研究“灯泡的基础”而由帝俄技术协会授予诺贝尔奖。这是怎么回事? 话说1837年,瑞典的诺贝尔家族迁居俄罗斯,在彼得堡创办了第一所小型机械厂。后来工厂逐渐转到第二个儿子——路德维格·诺贝尔手中。他不仅按新的方式重新装备自己的彼得堡机械厂,并扩大它的生产量,而且对伊热夫斯克兵工厂进行改造,然后又投入全力在俄罗斯建立石油工业。  相似文献   

19.
费曼的冰水演示及其治学风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纪念17年前这位诺贝尔奖金获得对揭开“挑战”号失事之谜所作的独特贡献,让我们重温——费曼的冰水演示及其治学风格。  相似文献   

20.
幸运的角色爱因斯坦和玻尔式的科学工作者在年轻时为圆诺贝尔奖之梦而创造性地忘我工作着。由于1968年之前尚无诺贝尔经济学奖 ,因此 ,与我同时代的经济学家们可能不会有此工作动因。1970年12月的一天 ,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诺贝尔奖颁奖仪式上 ,博学的瑞典国王古斯塔夫接见了我们。他用不同的语言 ,分别同每一位诺贝尔奖获奖者作了交谈。尔后 ,在现场的演讲过程中 ,我已自身的经历回答了人们向诺贝尔奖获得者提出的问题 :一个人如何获得诺贝尔奖 ?我首先强调了努力工作的重要性 ,同时 ,也强调了在著名高校里结识优秀的导师和杰出的同时代名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