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老舍是一个善于“创造人物”的作家,但在他的小说众多的人物群中,却大多是被讽刺的对像,抨击的目标,虽然老舍也在少数人物身上加一点“理想”,然而这往往是不成功的。可以说,这些被讽刺、抨击的丑陋形象,是老舍小说创作中的重要特征之一。作为老舍早期的三部小说,也就是在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三○年赴伦敦讲学期间写的《老张的哲学》  相似文献   

2.
从创作角度来看,小说人物是作情感的完满结晶,但从读的角度来看,作品一旦生成,小说人物在本语境中往往具有自己的生命节奏。在王小波的《黄金时代》中,为了在道德、欲望和爱三个层面上实现自我认同,女主人公陈清扬就以悖论式行径打破本的完满性,并在本的罅隙间呈现了自身的而非作的生命本色。  相似文献   

3.
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对中国作家王小波影响颇深。文章以人物塑造为切入点,从接受美学的理论视域观照王小波小说对卡尔维诺的接受与重构,在作家自我诉求、知识结构以及"投射作用"等因素作用下,王小波的创作体现出受卡尔维诺影响下的启发、认同与接合,更呈现独具个性的再造、重构与偏移。  相似文献   

4.
王小波的后期创作逐渐从《黄金时代》、《青铜时代》中的顽童想象走向《白银时代》中的智者想象。随着作家在创作过程中理性多于感性,观念大于形式,其想象精神也由起初卡尔维诺式的“轻逸”逐渐嬗变为鲁迅式的“凝重”。尤其是在受虐倾向、孤独情结、悲观意识等三个方面,王小波小说创作中(尤其是后期小说)的想象精神与鲁迅在《野草》中的想象精神,显然存在着一脉相承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在小说空间中,人物形象占据着最为突出的地位、如果一篇(或一部)小说中没有人物的行动、语言和情态存在,那么作品也就没有任何魅力.小说人物群体空间中最令人关注的是“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他们是小说的核心,是最具有吸引力和美学价值的形象.  相似文献   

6.
王小波的精神结构及其小说的结构艺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意象分析法的角度,论述了王小波小说中“夜”的意象的意义,进而阐述了他阴阳两界冲突的精神结构和由此形成的其小说的结构艺术。  相似文献   

7.
“平面化”主要指:人物平面化,情节、结构平面化,背景平面化,主题平面化。“平面化”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审美特征之一,这一审美特征突出地表现在后现代主义小说创作当中。  相似文献   

8.
托尼.莫里森的《宠儿》虽然不是典型的后现代主义作品,但是这部作品仍然在人物塑造、叙事策略和主题表达等方面均具有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不确定性特征。小说的这些不确定性留给了读者巨大的想象空间,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性和读者参与小说建构的主动性。  相似文献   

9.
《封神演义》中描写了众多的人物,他们有一个历史的形成过程,在小说中标示的意义也各有差异。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将这些人物区分为《武王伐纣平话》原有的人物和《封神演义》新增的人物、封神榜上人物与未上榜人物、阐截二教人物与西方教主、神怪人物与非神怪人物等四种。通过四种区分,分别从不同的侧面讨论这些小说人物的特性,可以更好地把握《封神演义》的总体特征,有助于深化对该小说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0.
《金瓶梅》、《红楼梦》、《儒林外史》等长篇世情小说分别以其具有鲜明个性化特征的人物,特别是性格“异化”的典型人物从各自的典型环境中走出来,以其特有的方式展示他们灵魂深处的奥秘,并用自己的心与不同立场、观点和不同时代、社会的读的心相碰撞,从而不断地溅出耀眼的火花。这同时又说明了小说的生命力之所以如此长盛不衰。显然和人物塑造方面所持的“深切人情”、“人各有当”、“个性立体”的创作主张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1.
“狂欢化”是巴赫金在研究欧洲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民间文化及文学创作的基础上提出并系统阐释的一种文化与文学理论。在中周小说界经历多种“现代性”探索与实验后却仍然迷茫于“不知路在何方”之时,狂欢化理论为小说创作指点了“后现代”之路。韩寒的《光荣日》是具有鲜明的后现代狂欢化叙事特征的小说,主要表现为空间戏仿化、人物边缘化、情节双声化和语言粗鄙化。  相似文献   

12.
王小波作为一个经历过"文革"的作家,以独特的话语言说方式写出了他心中的"文革".本文以"文革"结束后到王小波创作这段时闻里其他作家所写的"文革"题材小说为参照,对比研究王小波"文革"题材小说的叙事模式.  相似文献   

13.
贾平凹的小说创作在体式上可以分为“性格”小说、“人物命运”类小说、“写意”小说、“散文化”的长篇小说。“性格”小说,“人物命运”小说以对某一人物性格的充分展现为结构重点,小说的各组织部分从不同的方面塑造这一人物性格而形成整体的组织关系,人物作为小说叙事内容的展开中心而存在,“写意小说”对于古诗文传统有着明显的继承,“散文化”的长篇小说则出现了一种“絮语化”的倾向。每一种体式都体现了他创作思想、文学观念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作为20世纪80年代先锋作家的代表人物之一,苏童在2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发表了300多万字的作品,这些作品逐渐形成了“香椿树”系列、“枫杨树”系列及“红粉”系列等.纵观他小说的这3个系列作品,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点,就是小说中贯穿着浓厚的感伤情调.他的这种感伤情调主要从感伤的意象建构、感伤的小说语言、悲剧的人物塑造等3个方面来展现.  相似文献   

15.
《三国演义》以三大战役为分界点,把整个故事划为四个板块,而这四个板块的连接则是由小说中的“小人物”来完成的,我们在这里称之为“过渡”人物。这些人物不如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那样吸引我们的眼球,但正是他们的存在使得整部小说浑然一体,显示出一种严整而流畅的艺术结构之美,也使读者能充分感受到阅读过程中的乐趣。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中国当代文坛一个独特的存在,王小波的创作、思想等方面受西方现代文化影响颇深,特别是西班牙著名画家萨尔瓦多·达利的影响.王小波的小说浸透着达利超现实主义精神和历史时空观念理论,在亦真亦幻的梦境书写中体现对权力话语的戏谑和抗辩,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小说形象塑造有多样艺术技巧。人物出场艺术即是其中之一。本文论述了古代小说四种人物出场艺术,即“先声夺人”、“画家三染”、“先声夺人”结合“画三染”、“详细介绍”。由此可见中国古代小说人物出场艺术概貌及其作用.  相似文献   

18.
福期特提出的“‘形状’二分法”,对于研究小说人物的形态体系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和实用价值。但作为一个复杂结构的简化形式,其类聚群分的结果却不能令人十分满意,因为在许多情况下,人们对这种比喻性命题的认同至多只能达到心领神会的程度,而无法在严密的理性思辩的参与下把它同小说社会纷繁复杂的现状和多元化的发展趋向联系起来。马振芳先生对于“二分法”所作的不适当的修正与补充,则使原本没有解决的问题更加复杂化和游戏化了。可见,单纯采用以现象分析现象、以规则代替规律的方法来划分小说人物形态的类型,是这一研究领城至今未能有实质性突破的根本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作为阎连科的一部重要作品,《日光流年》具有一种标本的价值。从本质上说,阎连科知识分子与农民身份的二重性决定了其乡村小说的基本情感色调是多色杂糅的,它又影响到这些小说的叙事方式和审美特征,如神话模式、苦难意识、“方言”的关注以及狂欢话语等,这些特征都在《日光流年》中有所体现,它们共同构建了阎连科小说的叙事美学。  相似文献   

20.
从“文学是苦闷的象征”的前提出发,现代短篇小说以人物的灵魂显示为结构,以灵魂显示的意义为主题,由此而形成以人物的心态为主导,事件与场景淡化为灵魂剖析的线索和背景的总体特征。无论是鲁迅的短篇小说创作范例,还是胡适的短篇小说理论范式,均能揭示出现代短篇小说的网状结构可以在不同方位上建构,出现了“纵截式”、“横截式”、“综合式”这三种基本类型。现代短篇小说主题具有真实性、整一性、独立性的层次构成,并以其尾声构成的叙事内在逻辑达到与小说网状结构的叙事文本开放相一致,从而促进小说的现代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