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在中学语文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备课”与“讲课”是一种矛盾统一的辨证关系。这种矛盾统一,主要表现在备课的“死”与讲课的“活”,上。备课要“死”,指的是备课时要花死功夫,要进行周密的考虑,要详细地收集一切有关的材料,包括新的观点;讲课要“活”,主要是指传授知识的手段要生动活泼新鲜,有吸引力,引导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要灵活自如。两者统一于使学生更有效地理解、接受和掌握运用知识这一共同目的之中。  相似文献   

2.
“词组”和“短语”都可以用来指称“比词大又不成句”的语法单位。比较而言,用“短语”来指称这一级语法单位更合适一些,但在使用时需赋予其新的内涵。我们认为用“短语是由词或超词形式借助一定的语法手段构成的、比词大又不成句的语法单位”来界定“短语”会使其指称范围更加科学、全面。  相似文献   

3.
《青少年科学探索》2014,(1):F0003-F0003
很久以前的某个国家有这么一个习俗——每个被判处死刑的犯人都有一次抽签的机会,抽到“生”的人活下来,抽到,“死”的人则马上处死。这一次,被判处死刑的是一个被人堕。害的忠臣,陷害他的奸臣自然不想他活下来,于是奸臣便使亚在两张纸条上都写上了‘‘死”字。。  相似文献   

4.
古代中国人以朴素的有机系统观看待宇宙,认为人与自然不可分离,是相通无碍的。这就形成了独特的“天人合一”观。儒、道、禅宗三家都持“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它对中国传统诗学影响深远:从这一宇宙观出发,认为艺术创造于物我互通、心物交感之中,而西方人则从主客二分出发,认为艺术是主体对客体摹仿的产物;中国诗学从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去寻求艺术的美,而西方人则从审美对象的物理属性中去寻求和谐之美;中国传统诗学强调心与物相合,我消融于物,化入其境,西方人却从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来分析事物,艺术创造中强调主观情绪和知性的介入。  相似文献   

5.
“物”在里尔克和海德格尔的思想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们认为“物”是人的存在之所,是人的生命家园,人和“物”之间有一种原始的本原关系。但随着对象性思维的发展,人与“物”的天然关系被破坏了人和“物”无家可归,因此,他们提出要看护“物”,维护“物”的圆满自足,让“物”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但在世俗的功利活动中,“物”的物性消失不见了,只有艺术作品中,“物”才能得到看护,才能成为“纯粹之物”,秉有它的全部光辉与尊严,拥有它的存在。  相似文献   

6.
仑文 《创新科技》2005,(10):14-17
我们可以事先武断甚至走极端地把道德定义成:道德的行为就是不能给你带来眼前好处的行为。比如,有人落水,你为救他而献身,或与一个抢了别人东西的歹徒搏斗受了伤,这时,我们很难说你是自利的,就是说在你的理性考虑中,你很难考虑到如果活下来,你的英雄称号会在你的效用函数中占多大的地位。这是我们就极端而言的,用以反驳另一种观点:市场经济没有必要谈道德,持这种观点的人主要是从经济学阵营中来的。自由主义的经济学家往往强调要道德干什么,有市场经济就够了,市场经济会在竞争中自然产生出道德机制、道德规范来。应该说,我在许多方面与他们是一致的,在这一点上甚至也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理念强调“课堂小社会,生活大社会,课堂生活化,生活即课堂”。语言来自生活,是丰富的、活的生活的体现。教会语言最好的方法是将语言还原于生活,走英语教学生活化的道路,把生活引入课堂,把课本上规范的死的内容融于生活。  相似文献   

8.
《科技潮》2006,(5):55-55
据英国《泰晤士报》日前报道,世界上有一种怪病会使人的软组织和肌肉逐渐骨化,最终把大活人变成硬邦邦的“活石”雕!这是为什么?是什么将活人变成石头?科学家们困惑不安。近日,美国科学家终于找到了“石人”的症结所在。奇迹“石人”活了50年这种怪病被称为进行性肌肉骨化症(FOP),是世界上最罕见的疾病之一。  相似文献   

9.
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相比,最大的区别之一就是“物”叙述的缺席,更多强调文学的教化和教育功能。上海女性作家弥补了该丈学叙述的空白,她们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直截了当书写着对“物”的崇敬、迷恋和渴求,这不但是中国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而且是人性的合理复苏。  相似文献   

10.
学术界一般认为,里尔克的创作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早期主观表现的诗歌,中期的“物诗”,后期存在论意义的诗歌。值得注意的是,“物诗”中的“物”不在象征,也不在物的客观描绘,而是抵达物的本质。本文借鉴海德格尔对“物”的独特阐发,从物之为物、物与人、人之为人几个方面把握里尔克的“物诗”。  相似文献   

11.
王阳明于明武宗正德元年35岁(1506)因疏救戴铣上封事,谪贵州龙场驿丞。三年春至龙场,在这极度荒凉险恶之处度过了非比寻常的一年,始悟格物致知,称龙场悟道。十一年45岁(1516)升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鬲赣汀漳等处,在江西五年中,他剿平南赣汀漳诸“盗”、平定宁王宸濠叛乱,又经历张忠许泰之变,于百死千难中得悟“良知”之理,十六年50岁(1521)始揭致良知之教。从“龙场悟道”到“揭教良知”,是理论的升华,是知行的统一。其学说在身后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随着福柯的大书《词与物》的问世,“人之死”似乎已成为一个风靡当今西方世界的口号。然而,语境中的“人之死”实际上有着独属于它自身的某种深刻的含义。这里的“人”指的并非抽象的作为人类的人类,而是特指由现代认识型所形构的人;这个古怪的命题当然也不是要陈词滥调地指明某个自然意义上的存在事实,而是表征出一个神话诗学性质的心灵期许。它是一个“通灵者”基于自己对现代世界的心灵排斥而“打赌”于未来的“诗的梦想”。  相似文献   

13.
侯秋月 《科技咨询导报》2009,(26):176-176,17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核心“以人为本”不是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否定,更不会演变成个人本位主义或人本主义,它是强调要把“人”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本质,最终目的、原动力和根本标志,要寻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体性协调发展,其目的就是要不断促进社会成员成为自由的人、自主的人、自觉的人,以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美术这门学科有别于其他教学的学科,一些教师注重课上的细致讲解,但是效果往往不能尽如人意,单纯的“说教”或“传艺”都不能完成审美教育的任务。而死气沉沉的美术课堂不符合青春四溢的高中生的要求,因此一线教师应该多从如何使高中美术课“活”起来。  相似文献   

15.
司方超 《科技信息》2009,(21):143-144
0.引言 依恋(att achment)的研究可追溯至弗洛伊德。弗洛伊德认为,童年早期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他强调母亲是儿童“独一无二的”“无可替代的”“坚实构筑的”一生中最初也是最强烈的情爱对象。儿童在这一时期获得的对环境中的人、事或物的体验,多半会影响以后的生活。  相似文献   

16.
文言指代词“之”、“其”可以指代人或事物,用在指代人时,除了表示第三人称之外,还可以表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我们称之为自称与对称)。这种用法,古汉语语法书上都说是“第三人称代词活用作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代词”。这种说法的本意很清楚,就是认为“之”、“其”用作第三人称是“本用”,而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则是临时用法,因而称之为“活用”。这种说法,在教学上有方便之处,可以了解“之”、“其”在语句中指代不同的人称——这是从句法的角度考虑的。但是有了“吾”、“汝”等人称代词,却又把指代词“之”、“其”作为人称代词中的  相似文献   

17.
一在语文教学实践和理论探讨中 ,有的人主张语文教学要踏踏实实 ,稳扎稳打 ,一步一个脚印 ,也有人执反对态度 ,认为这是受传统教育的影响 ,死记硬背 ,把学生教死了。诚然 ,教学只讲“实”,不讲“活”,学生往往缺乏灵活性、创造性 ,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但只讲“活”,不重“实”,又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吗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精辟地分析了中国传统教育和西方教育的利弊。他说 :“中国传统教育训练出来的人 ,着重稳扎稳打 ,着重一步一步走 ,好处是根基非常之稳 ,坏处是胆子往往变得非常小 ,裹足不前 ,觉得不能随便发表意见…  相似文献   

18.
对行步方式的描写,现代汉语有常见的动词走、跑,古代汉语知有三个常用的动词:步、趋、走。古代汉语的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走,走相当于跑。“趋”字的本义是“疾走,跑。”汉·刘熙《释名·释姿容》:“趋,疾行也。”许慎《说文解字·二上·走部》:“趋,走也。从走,刍声。”《公羊传·桓公二年》:“殇公知孙父死,且必死,趋而救之,皆死焉。”注:“趋,走也。”“走”即今语之“跑”。《诗经·小雅·绵蛮》:“岂敢惮行,畏不能趋。”郑玄笺:“岂敢难徒行平?贯不能及时疾至也。”来表注:“趋,疾行也。”由此可知,“趋”的本义…  相似文献   

19.
标签新闻     
新事新言“我感到有点心寒,士兵们冒着生命危险去救他,结果却没得到一句感谢的话。”“英国政府什么时候才会阻止肯姆伯这类‘善人’去伊拉克?这种忘恩负义的人应该支付营救费。”——去年11月26日,74岁的英国人诺曼·肯姆伯及其他三名和平组织“基督教和平团队”的志愿者在伊拉克被绑架。后一人被害。当他们被营救出来的时候,他们感谢了英国驻巴格达使馆和英国国内的官员,但就是不提解救他们的军队,而且还拒绝与情报人员合作。英国民众评论说。“中国军力不透明的部分是问题,因为用在什么地方不清楚,所以给周边国家造成一种威胁的感觉。”…  相似文献   

20.
纵观我国发展历史,企业规模和产业组织始终是关系到经济生活的大问题。进入90年代,在我国企业界,一个声音响亮起来:培育自己的大企业、大集团!舆论界十分强调培育大企业、建立大集团,造成了又一股“风”。然而,由于对企业规模的有关问题认识不足,一些地方在国有企业组建大集团的过程中,已经出现了由于政府部门“拉郎配”而造成子体未救活、母体先拖垮的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