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瓦材的出现,使古代劳动人民长期以来用草料遮盖房屋的居住环境得到了改进,这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社会实践探索中一项重要的发明创造。三峡地区古代劳动人民使用瓦材的历史可追溯到距今约3000年的西周时期,在西周时期遗址考古中发现有板瓦和筒瓦,但数量不多。历史从西周过渡到东周时期后,瓦材使用才逐渐普及和推广,东周时期的瓦材除了板瓦和筒瓦以外,另还发现了瓦当。三峡地区考古发现的瓦材由西周时期数量较少到东周时期数量逐渐增多,反映出该地区古先民们在生活中对瓦材的需求。  相似文献   

2.
江南的瓦当     
江南是多雨的,而多雨的江南,又孕育了多姿的江南瓦当。看,那从屋顶筒瓦最下面一块垂下来的部分,有圆形的,也有半圆形的,既是对建筑  相似文献   

3.
秦汉瓦当是中国古代瓦当艺术发展阶段中的顶峰,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作为一种模仿的艺术,瓦当图纹取材丰富多样,既从自然界中汲取资源,也从宗教意识和社会心理中寻找创作灵感;瓦当艺术至今仍能唤起美的感受,源于形式美的外观及其与人们审美趣味的暗合;秦汉瓦当艺术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但瓦当艺术"光晕"的消失又是不可避免的。  相似文献   

4.
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构件,瓦当融实用与美观为一体,是中国建筑装饰艺术的缩影。本文从瓦当的类型及功用谈起,详细介绍了不同时期瓦当纹饰的风格特征,并初步探讨了瓦当纹饰艺术渊源与我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瓦当是我国古代一种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的建筑材料,汉代文字瓦当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这些瓦当文字书法极具特色,富有创造性,在用笔上随心所意,线条挺劲浑厚,字体有从简的趋势,简化了结构,在布局上巧妙安排,匠心独具,这些特点对后世的书法创作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在工业生产的10.5吨钢锭上用硫印法测定液芯轧制时的液芯率。试验钢为A_3F,锭型为F×10.5,整个钢锭轧成钢坯,沿坯中心纵剖,在鼓肚部分横剖七个断面,剖面做硫印图。根据硫印图硫分布的轮廓线,计算轧制液芯率。结果指出,硫印图法测定轧制液芯率比较直观、真实、可靠;比较经济,简单易行。  相似文献   

7.
以喷射沉积技术制备的Al-12Zn-2.4Mg-1.1Cu-0.20Zr-0.30Sc-0.30Ni合金沉积坯为研究对象,采用DSC、XRD、SEM和TEM等分析手段对沉积坯在不同温度下热处理后的微观组织演变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室温沉积坯基体中有大量η相粒子;在不同热处理制度下溶质元素会发生回溶或脱溶,从而影响合金组织与性能;在460℃/8h热处理时,依附于富Cu初始η相粒子形成了亚稳态T((Al,Zn)49Mg32)相,该相在490℃/8h热处理后消失;490℃/8h热处理时Al3(Sc,Zr)粒子从沉积坯二次析出,其"钉扎效应"与Cu回溶造成的"晶格畸变"是490℃/8h时沉积坯硬度达到最高值(192 HV)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为克服传统的网格剖分方法剖分效率低、编程实现麻烦等不足,采用面向对象思想,提出了一种逆向思维网格剖分方法。该方法只需逐次沿Z平面剖分一次,可大大简化网格剖分工作量,而且可以用于剖分复杂实体。该方法不仅适用于剖分铸件,对非铸件实体的剖分也同样适用,具有较大的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9.
简要分析了振动结晶器内弯月面坯壳受力研究现状,归纳了坯壳初始裂纹的形成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描述伴随结晶器振动的弯月面坯壳受力模型,阐述振动周期内初凝坯壳力学状态.分析表明,振动特定时段内,结晶器振动引起施加于弯月面处初凝坯壳上的机械应力为148.4 k Pa,而该温度下坯壳高温临界断裂强度仅为119.1 k Pa,结晶器振动产生的机械应力超过临界断裂强度时极易引发初始裂纹的形成.当结晶器振动速度大于1.61 m·min~(-1)时弯月面处坯壳初始裂纹开始形成,且产生于钢水自由液面以下2.15~5.4 mm位置范围.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缅甸板瓦矿区矿床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分析了矿床的形成条件及成矿作用,并指明了该区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11.
调剖堵水作为常用的稳油控水技术,对于油井稳产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国内油层非均质严重,加上多轮次调剖作业,使得调堵效果变差,有效期缩短;拟将调剖和堵水技术相结合,在优选得到的调剖剂和堵水剂基础上,对高强度凝胶调剖剂微观成胶结构进行了电镜分析,采用室内岩心实验,对注水井调剖结合采油井堵水的方法的可行性进行评价,并对调堵结合用量和顺序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堵剂微观结构密实,具有良好的注入选择性和封堵能力,调堵结合増油效果明显好于单独调剖或堵水,且调堵结合宜采用"先调后堵"的方式,以0.2 PV调剖剂+0.1 PV堵水剂的用量的驱油效果最好。实验研究的结果对于改善调堵效果和方案设计提供了技术思路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连铸二冷静态控制和动态控制方法,动态控制能够很好适应拉速变化的连铸过程。在对不同二冷控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动态控制方法——虚拟拉速控制。"虚拟拉速"是一个基于将铸坯分割成众多单元并加以位置和生成时间追踪的过程参数,实际拉速恒定时,"虚拟拉速"与之相等;拉坯工艺发生变化时,"虚拟拉速"逼近实际拉速但具有一定延迟。模拟计算结果表明,用"虚拟拉速"代替实际拉速,静态二冷水表对铸坯温度的控制效果明显改善;该控制方法不依赖任何高温监测仪器,不需进行传热计算,适用于拉速变化时的动态过程控制。  相似文献   

13.
调剖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调剖剂分为固体分散体调剖剂、单液法调剖剂和双液法调剖剂,并认为这三种调剖剂是适应井眼外不同距离地层的调剖需要而发展起来的。讨论了一种将双液法调剖剂转变为单液法调剖剂的微胶囊技术。提供了调剖剂的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14.
浅谈瓦当纹饰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瓦当虽小,却是中国特有的土木结构建筑屋面的重要组成部分。瓦当纹饰的演变,可以折射出古代多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意识形态的信息,对历史研究和考古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三峡地区夏、商、周时期的居住遗址数量已大大增多,夏、商、周时期建筑普遍流行一种“干栏式”建筑,同时此时期的地面建筑形式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出现“地面台式”建筑,并且大量应用板瓦、简瓦覆盖屋顶。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Q420C角钢在大矫直应变过程中的铸坯凝固传热行为以及AlN析出对铸坯和轧材质量的影响,本文通过ProCAST模拟软件和射钉试验,对不同参数条件下铸坯表面和角部温度以及坯壳厚度等进行模拟计算,并提出了凝固坯壳厚度修正公式.通过Gleeble实验得出,铸坯在1008~1364℃温度范围内时具有较好的热塑性.对AlN析出的热力学和动力学研究表明,铸坯应避开在AlN析出"窗口"内矫直,轧制前加热炉均热温度控制在1160~1200℃,终轧温度控制在850℃以上可减少AlN在奥氏体晶界沉淀析出.经过工艺试验,成功开发出Q420C角钢,轧材平均合格率达到90%,综合性能指标满足要求.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连铸二冷静态控制和动态控制方法,动态控制能够很好适应拉速变化的连铸过程.在对不同二冷控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动态控制方法--虚拟拉速控制."虚拟拉速"是一个基于将铸坯分割成众多单元并加以位置和生成时间追踪的过程参数,实际拉速恒定时,"虚拟拉速"与之相等;拉坯工艺发生变化时,"虚拟拉速"逼近实际拉速但具有一定延迟.模拟计算结果表明,用"虚拟拉速"代替实际拉速,静态二冷水表对铸坯温度的控制效果明显改善;该控制方法不依赖任何高温监测仪器,不需进行传热计算,适用于拉速变化时的动态过程控制.  相似文献   

18.
传统的区域增长三角剖分方法很难保证含有尖锐边界的物体表面网格剖分的正确性,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一种改进的区域增长三角剖分方法。通过引入并计算边界边的权值来确定网格生长的方向,网格生长过程是由权值小的边逐步扩展到权值大的边,从而实现物体表面由"平坦"到"不平坦"的剖分过渡,并且相应的网格拓扑操作及队列更新机制保证了边界边队列的正确性。实验表明,该方法能生成反映原始物体表面形状的三角网格,并成功实现了对含有尖锐边界的物体表面的三角剖分。  相似文献   

19.
<正> 由西安石油学院应用化学研究室和河南油田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合作研制的MS-881改性木质素油藏深度调剖剂于4月17日在河南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通过油田验收。目前采用的堵水剂或调剖剂多为聚丙烯酰胺型,因其价格昂贵,使用受到限制。木质素堵水剂和调剖剂近年来发展较快,国内外均有研究和文献报道。但现有各类木质素堵剂及调剖剂均用价贵有毒的重铬酸盐作交联剂。西安石油学院应用化学研究室和河南油田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自1986年研制了一种新型的不含铬盐的木质素油藏深度调剖剂(MS-881)。经过3000多次室内配方实验和近百次岩心摸拟实验,终于选择  相似文献   

20.
一个有根平面地图是近-三角的,如果其所有的非根面在拓扑意义下均为三角形.进而,如果根面也是一个三角形,则称这个地图为一个三角剖分.本文所讨论的(近-)三角剖分均为无环的,不难看出,无环的三角剖分也是不可分离的.如果它的根面次是2,则称它是2-边界的.如果一个2-边界近-三角剖分无内部边平行于根边(即与根边构成重边),则称其为约化的.一个三角剖分叫做适约的,如果它无环且内部不含有平行于根边的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