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5 毫秒
1.
采用反应静电纺丝法制备了三聚氰胺超细纤维电纺膜.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研究了纺丝过程中溶液黏度、纺丝电压、接收距离和电导率4个参数对超细纤维的形貌及平均直径的影响,并采用热重分析(TG)研究了电纺膜的耐热性能.结果表明,纤维平均直径d与溶液黏度η、纺丝电压V分别符合关系式d∝η0.33和d∝ V-0.25,纤维平均直径随接收距离增加先减小后增加,电导率的增加使纤维平均直径下降.当PVA质量百分数为8%、纺丝电压为18kV、固化距离为12.5cm、NaCl质量百分数为0.1%时可以纺制出表面光滑、平均直径为400-600nm、耐热性能良好的超细三聚氰胺纤维电纺膜.  相似文献   

2.
利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探究了溅射式规模化静电纺丝装置的工艺参数(聚氧化乙烯(PEO)质量分数、接收距离、电压)对所纺纳米纤维直径的影响.根据试验结果,得到对纤维直径影响的显著性程度由大到小分别为PEO质量分数、PEO质量分数与电压的交互作用、PEO质量分数与接收距离的交互作用、接收距离与电压的交互作用、接收距离和电压,对该装置的应用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以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SBS)和过氧化氢为原料,制备环氧基质量分数为10%的环氧化SBS(ESBS).利用红外光谱对ESBS结构进行表征.通过研究纺丝溶剂、纺丝液质量分数、外加电压和接收距离等对纤维形态结构的影响,制备纳米级到微米级ESBS电纺纤维.结果表明四氢呋喃(THF)和N,N-二甲基甲酰胺(DMF)混合溶剂是电纺ESBS的优良溶剂.在THF/DMF(质量比=3∶1)纺丝溶剂,纺丝液质量分数为10%,外加电压23kV及接收距离28cm时,所制得ESBS电纺纤维形态较好,纤维平均直径为302nm,最小直径可达70nm.  相似文献   

4.
采用88%甲酸溶液作为溶剂,用静电纺丝及紫外光还原制备了含纳米银颗粒的明胶纳米纤维,利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研究了纤维的形貌,分析了明胶质量分数、硝酸银加入量、电压、收集距离对纤维平均直径及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纤维的平均直径随着明胶质量分数的增大而增大,随着电压、喷丝头与接收屏之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在加入1%~6%硝酸银的范围内,纤维平均直径为94~165 nm,随着硝酸银加入量的增多,纤维平均直径减小,在纤维表面附着有纳米银颗粒,平均粒径为9~20 nm;当硝酸银加入量≥8%时,溶液的可纺性变差.  相似文献   

5.
利用静电纺丝方法制备了聚己内酯(PCL)/石墨烯复合纳米纤维,对电纺纳米纤维的表面微观形貌、热性能和力学性能等进行了表征,并研究了石墨烯的加入量、PCL浓度、电纺电压、接收距离等参数对复合纤维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加入石墨烯质量分数为0.27%时,得到的电纺纳米纤维的力学性能提高最大,拉伸强度增加48.6%,杨氏模量增加66.0%;当PCL质量分数为11%,电纺电压为28kV,接收距离为35cm,电纺液流速为6mL/h时,电纺过程稳定,可以得到直径均匀的纳米纤维.  相似文献   

6.
以聚丙烯为原料,通过自行设计的单孔熔喷法试验机,对聚合物熔体温度、热空气温度、空气压力、接收距离、聚合物流量参数进行设定,得到平均直径低于0.5μm的熔喷纤维;同时对试验结果进行方差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聚合物的熔体温度、热空气温度、空气压力、接收距离、聚合物流量对纤维直径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电场对静电纺丝纤维直径的影响,设计两种具有不同电场分布的单针头和辅助板静电纺丝装置,采用聚氧化乙烯(PEO)为原料,在两种纺丝装置中,分别设计不同纺丝电压、纺丝接收距离和纺丝流量参数下的对比试验.并用Maxwell软件模拟纺丝装置中的电场强度分布,结合试验结果说明电场分布影响静电纺丝的纤维直径,从而得出在均匀电场中所纺丝的纤维直径较小.  相似文献   

8.
采用聚丙烯腈/N,N-二甲基甲酰胺/多氨基超支化聚合物三元体系为纺丝液,通过静电纺丝制备了PAN/HBP复合超细纤维,探讨了聚丙烯腈浓度、超支化聚合物含量、纺丝电压、接收距离和推进速度等因素对复合纤维直径和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大PAN浓度和增加HBP含量,都会使纤维直径增大;静电纺丝电压增大,可以减小纤维直径;适当的接收距离和推进速度才可以获得直径细而均匀的纤维.通过对PAN/HBP复合超细纤维的氨基含量测试和FTIR分析,进一步证实了PAN/HBP复合纤维表面和内部氨基的存在.  相似文献   

9.
付思楠    程峰    焦建通    李文望    王翔   《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21,29(3):8-13
以沉积直径均匀的纤维为目标,设计并开展3因素3水平的正交实验,研究直写过程中加载电压、喷头温度、喷头与收集板之间的距离3个因素对纤维直径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喷头温度对沉积纤维直径的影响最大,随着喷头温度的升高,纤维直径先减小后增大,温度在100 ℃时直径最小;随着喷头加载电压的增大,纤维直径逐渐减小;喷头与收集板的距离对沉积纤维直径影响不显著;当加载电压为23 kV,喷头温度为100 ℃,喷头与收集板的距离为2 mm,收集板的运动速度为36 mm·s-1时,可以制备直径为(23±05)μm且形态规则的三维网格图案。  相似文献   

10.
采用静电纺丝法制备取向性聚己内酯微纳纤维,通过单因素分析法考察电极距离、溶液喷射速度、电压、针头型号、接收距离和溶液体积对取向性聚己内酯微纳纤维性能的影响。将质量分数为10%的聚己内酯(polycaprolactone,PCL)溶液注入2 mL的注射器,设置静电纺丝机电极距离分别为1,2,3,4,5 cm,喷射速度分别为0.053,0.088,0.106 mL/h,电压分别为18.8,20.8,22.6 kV,针头型号分别为19,21,25,接收距离分别为15,19,21 cm,体积分别为0.3,0.5 mL,制备不同取向分布的PCL纤维。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纤维形貌,并进一步采用接触角测试、力学性能测试、稳定性评价等方法对材料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不同的参数下可以得到不同取向性的PCL纤维分布;当电极距离为4 cm、溶液体积为0.3 mL、电压为18.8kV、喷射速度为0.088 mL/h、接收距离为15 cm、针头型号为19时,静电纺PCL微纳纤维取向性最佳,且具有较好的润湿性能、力学拉伸性能以及良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为了进一步提高单喷头纤维的产量,在熔体微分静电纺丝的基础上,设计开发了一种结合内外锥面的双层熔体微分静电纺丝装置。通过COMSOL Multiphysics数值仿真软件对其电场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增加的内层锥面对外层电场有一定的削弱作用。通过实验分析了内层锥面伸出距离对内外层射流的影响,找到了最佳参数,并且在此参数下,验证了不同电压下的纺丝效果,结果表明,随着电压的增加,内外层锥面电场增加程度相同,内外层纤维直径达到了均匀分布。最后分别采用吹风和吸风辅助对纤维进行了细化,为静电纺丝法制备超细纤维的产业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气体保护药芯焊丝双丝焊接电信号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了解CO2气体保护药芯焊丝双丝焊接过程中电弧的稳定性和避免双丝焊接过程中产生的有规律的断弧现象,设计了不同焊接参数值(电压匹配、电流匹配、焊丝间距)的系列实验,采用高速摄像系统同步拍摄了电弧形态,采用Labview信号采集系统同步采集了焊接过程中两电弧的电流、电压波形.采用电流直方图对两电弧稳定性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对于引导电弧,降低跟随电弧电压,降低跟随电弧与引导电弧的电流比例,增大焊丝间距,电弧稳定性得以提高;对于跟随电弧,降低引导电弧与跟随电弧的电流比例,降低跟随电弧电弧电压,增大电弧间距,跟随电弧中断频率降低.最后,将高速摄影拍摄到的电弧图片与采集到的电流、电压波形图相结合,说明了发生断弧现象的循环规律.  相似文献   

13.
以五水硝酸铋、二水钨酸钠和腈纶为原料,通过静电纺丝的方法制备钨酸铋/预氧化腈纶复合纳米纤维前体,并将制备的复合纳米纤维前体在200℃下反应,制得钨酸铋/预氧化腈纶复合纳米纤维.利用FE-SEM、XRD对制得的复合纳米纤维进行了表征.探讨了纺丝电压、接收距离和纺丝流速对纤维直径和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纺丝电压为22kV、接收距离为15cm、纺丝流速为0.2mL/h时,所制备的复合纳米纤维前体形态较好,纤维平均直径为93nm.经过200℃处理后,钨酸铋在复合纳米纤维上形成,得到的钨酸铋/预氧化腈纶复合纳米纤维的平均直径为113nm.  相似文献   

14.
静电纺丝聚丙烯腈纳米纤维工艺参数与纤维直径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采用静电纺丝方法来纺制聚丙烯腈(PAN)纳米纤维毡研究了质量分数、电压、针孔孔径、纺丝液中LCl的含量、接受距离等参数对纤维直径及离散度的影响,采用扫描电镜来观察纤维的直径及其形态。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法,发现纺丝液的质量分数与纺丝液中LiCl的含量是影响纤维直径最重要的参数。经过优化,纺制出最小直径为98nm的纳米纤维。  相似文献   

15.
静电纺丝参数对聚乳酸超细纤维支架形貌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聚乳酸为原料,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纤维支架,研究了溶剂种类和工艺参数对纤维支架和纤维直径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采用四氢呋喃纯溶剂,所获纤维表面粗糙多孔,采用二氯甲烷可以获得表面光洁的纤维;随着纺丝液浓度的增加,电纺纤维直径增加,串珠形状由不规则形过渡至扁平形和球形,并且纤维直径显著增加;随着纺丝电压的升高,纤维直径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6.
应力波在落叶松活立木中的传播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究应力波在落叶松活立木中的传播形式和传播规律,为人工林材质预测评估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依据固体介质中的应力波传播理论和弹性力学理论,基于活立木的正交各向异性假定,利用COMSOL Multiphysics多物理场仿真软件对应力波在活立木中传播的波阵面进行了模拟计算,并通过试验验证数值模拟方法的合理性。【结果】应力波传播波阵面在开始阶段为倾斜曲线(二维)或倾斜曲面(三维),且曲线和曲面都弯向脉冲力输入点,随着距离的增大,波阵面倾斜度逐渐减小,直至最后与活立木的长度方向近似垂直,即应力波在活立木中由三维膨胀波传播形式逐渐转向准平面波传播形式; 波阵面倾斜度的减小速度随着活立木直径的减小而加快; 传播距离对波速没有影响,波速总体上随着直径的增大而增加。最后,通过试验验证,证明了这种数值模拟研究应力波在活立木中传播规律的方法是可行的。【结论】通过数值模拟手段研究应力波在活立木中的传播规律以及直径和传播距离对波速的影响是合理可行的,直径和传播距离都会对应力波在活立木中的传播形式及规律造成影响,但二者对波速的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