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青藏高原是地球上最大最高又是最年轻的高原。绵延两千公里的喜马拉雅山,群峰耸立,被称为地球第三极的珠穆朗玛峰,更巍然屹立于群峰之巅。然而,就在这个冰雪皑皑的高原之上,却存在着形形色色的地热现象,蕴藏着丰富的天然能源。多年来,我们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地热组,风餐露宿,  相似文献   

2.
宇宙苍桑,历经亿万年,变化无穷;大自然鬼斧神工,给地球留下了许多杰作。最长山系:位于北美、拉丁美洲,绵亘1.5万公里的科迪勒拉山系。最高的高原:中国的青藏高原,海拔平均4500米之多。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面积约56O万平方公里。最高的山峰:亚洲的珠穆朗玛峰,海拔高达8848.13米。最大的裂谷:东非大裂谷,长约600O公里。最长的海峡:非洲的莫桑比克海峡,长约670  相似文献   

3.
昆仑之巅与藏北高原紧密相连,这块长1000多公里、宽700多公里,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的大高原是青藏高原(又称羌塘高原)的一部分,是我国同时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这个大高原空气含氧量不及平原地区的50%,是个野兽成群而没有人烟的荒凉之地,险峻的自然环境是世人难以想象的.所以这块神秘的大地,使世界上无数科学家为之倾倒,也是世界各国探险家所向往的地方.20世纪80年代后期,新疆地矿局第一区域调查大队勇敢地攀上了昆仑顶峰,在这片万古荒原上进行了开天辟地以来,人类第一次地质考察.笔者有幸跟随他们进入了高原腹地,现将考察期间所见所闻奉献给读者,以共享考察中的痛苦、幸福和欢乐!  相似文献   

4.
我国土地辽阔,地势复杂,在9597000平方公里的国土上,包括了从海拔10米以下的长江三角洲平原到海拔4000米左右的青藏高原。由于我国山地面积占全国土地面积的60%左右,因而、我国地形上很大的一个特点是高原较多。研究、了解并掌握高原地区(特别是青藏高原是世界最高的高原)的人体生理特点和机体对高原的适应  相似文献   

5.
藏羚档案     
青藏高原的特有物种藏羚。藏羚是世界上分布海拔最高的有蹄类动物之一,它们生活在"世界屋脊",在"云中漫步"俯瞰大地。在广袤无垠的荒原上活跃着它们矫健敏捷的身影。它们奔跑迅速,在高原缺氧的严酷环境下,奔跑时速可达70~110公里。它们在高寒、缺氧,被人类视为"生命禁区"的严酷环境中顽强地生活,塑造了强健的体魄和惊人的耐力,藏羚的长距离迁移最长可达700公里,相当于十几个"马拉松"的距离。  相似文献   

6.
青藏高原自然环境与高原病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了适应西部开发和青藏铁路西时,本文对青藏高原的自然地理、青藏高原气候与高原(山)病情况做了概述,以了解高原(山)病的地域流行学,掌握高原各地区的气候等特点,对高原医学研究和高原(山)病防治有指导意义,有助于高原医学的研究和学术交流。  相似文献   

7.
藏族——高原适应的佼佼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有世界上最为博大高耸的青藏高原,所以研究低氧对人类的影响是我国高原生命科学中的一项重点课题,因为它不仅关系到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对西部大开发更有重要的战略和现实意义。青藏高原是地球上一个特殊的低氧环境,不同高原人群(世居和移居)的低氧适应问题涉及高原环境与人类进化、遗传、生长发育、生理机能和疾病状态等一系列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青藏高原作为人类和医学地理学的研究已引起世界性的关注。在我国,青藏高原有以藏族和汉族为主的1,000多万长住居民。其中,藏族约占48%,汉族约占38%,其它少数民族,如蒙、回、土、撒拉…  相似文献   

8.
高原鳅属Triplophysa鱼类的分子系统发育和生物地理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原鳅属Triplophysa鱼类广泛分布于亚洲中部的高原地区,是青藏高原鱼类区系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对高原环境表现出极强的适应性,是已知世界上分布海拔最高的鱼类.采用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分析了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13个水系30个地点22种高原鳅属鱼类的分子系统发育关系.结果表明高原鳅属鱼类不是一个单系群,赫氏鳅亚属Hedinichthys的种类嵌入到其他条鳅亚科鱼类分支中,而依据第二性征划分的高原鳅亚属Triplophysa是一个单系群.在高原鳅亚属中,最先发生分歧的是分布于黄河上游的似鲶高原鳅T.(T.)siluroides,其次是分布于南盘江上游的抚仙高原鳅T.(T.)fuxianensis.将骨质鳔囊和鳔后室的形态特征图解到分子系统发育树中时,并没有呈现出共近离征的改变.高原鳅亚属内种间系统发育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理关系的远近,即相同和相邻水系的物种之间通常具有更近的亲缘关系;进而在生物地理过程中反映了青藏高原东部和西北部水系与青藏高原主体及东南部水系在9.5-7.2 Ma出现分离,这一事件可能与晚新生代青藏高原在8 Ma左右发生的地质构造事件及气候重大转型相关.  相似文献   

9.
高原鳅属Triplophysa鱼类的分子系统发育和生物地理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原鳅属Triplophysa鱼类广泛分布于亚洲中部的高原地区,是青藏高原鱼类区系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对高原环境表现出极强的适应性,是已知世界上分布海拔最高的鱼类. 采用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分析了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13个水系30个地点22种高原鳅属鱼类的分子系统发育关系.结果表明高原鳅属鱼类不是一个单系群,赫氏鳅亚属Hedinichthys的种类嵌入到其他条鳅亚科鱼类分支中,而依据第二性征划分的高原鳅亚属Triplophysa是一个单系群.在高原鳅亚属中,最先发生分歧的是分布于黄河上游的似鲶高原鳅T.(T.) siluroides, 其次是分布于南盘江上游的抚仙高原鳅T.(T.) fuxianensis. 将骨质鳔囊和鳔后室的形态特征图解到分子系统发育树中时,并没有呈现出共近离征的改变.高原鳅亚属内种间系统发育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理关系的远近,即相同和相邻水系的物种之间通常具有更近的亲缘关系;进而在生物地理过程中反映了青藏高原东部和西北部水系与青藏高原主体及东南部水系在9.5—7.2Ma出现分离,这一事件可能与晚新生代青藏高原在8Ma左右发生的地质构造事件及气候重大转型相关.  相似文献   

10.
世界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全线总里程达1142公里。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最高在唐古拉山,海拔为5072米,被誉为“离天最近的铁路”。穿越冻土里程最长的铁路。青藏铁路穿越多年连续冻土区里程达550公里。创世界高原铁路最高时速。列车在冻土地段时速100公里,非冻土地段时速120公里。世界最高的高原冻土隧道。世界最高隧道风火山隧道位于海拔5010米的风火山上,全长1338米,轨面海拔标高4905米,全部位于永久性高原冻土层内。世界最长的高原冻土隧道。世界最长的高原冻土隧道是全长1686米的昆仑山隧道。海拔最高的…  相似文献   

11.
文章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对青藏高原学校开发高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资源现状及优势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长期以来,青藏高原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受竞技运动体系的影响,有着独特优势的高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资源并未在学校得到充分挖掘、开发和利用,这不仅导致大量高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资源的闲置,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还制约着学校体育教学发展的进程以及高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文章同时针对性地对青藏高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引入学校体育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在大气运动的过程中,经常受到地球表面特性的影响,除海洋以外。高原是影响大气运动和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四千米以上,是我国、也是世界上又高又大地形复杂的高原,天气变化剧烈,具有独特的天气气候特征。影响我国天气气候的天气系统,不少产生于青藏高原。东亚和世界各地的天气气候,也要受到青藏高原的制约。国内外气象科学工作者对青藏高原的研究已在多方面取得可喜的成果。本文的目的是把  相似文献   

13.
基于青藏高原南部过去2000a高分辨率的降水/湿度重建序列,通过区域对比以及集成分析方法,探讨了青藏高原南部过去2000a气候干湿变化的时空特征,并对典型时段中世纪暖期(AD 600-1400年)和小冰期(AD 1400-1900年)高原南部气候变化的特征和机制进行了着重探讨.结果显示:整体而言,过去2000a青藏高原南部气候变化显著,表现出AD 1-600年由湿转干、AD 600-1400年干旱以及AD 1400年后湿润的特征;对比分析表明,青藏高原南部在中世纪暖期和小冰期"暖干"/"冷湿"的特征,与高原东南部以及西北部地区相似,而与高原东部地区相反;过去2000a青藏高原南部气候干湿变化可能与印度季风和西风强度变化、西风在青藏高原上的季节性移动以及蒸散发强度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4.
青藏高原中部地区不稳定大气边界层高度的确定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98年第2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实验(Tibet Plateau Experiment, TIPEX)当雄大气边界层加强观测站的湍流观测资料,计算了青藏高原中部地区不稳定大气边界层的高度;结合低空探空获取的温度随高度的探测资料,对比分析了高原边界层演变规律,以及实验站干季、雨季不同时期的高原边界层发展规律异同;讨论了高原边界层厚度受高原地形的影响。得到高原边界层演变规律及高原边界层发展迅速,持续时间长等特点。  相似文献   

15.
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基于1950年代至今青藏高原综合考察和研究成果,系统总结了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青藏高原是中国三大自然阶梯中最高一级,平均海拔超过4000 m,被称为“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土地辽阔,总面积约为250万km2,占中国陆地总面积的1/4。自新近纪以来强烈的隆升,使青藏高原自然环境明显区别于其他地区,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海拔高、温度低、辐射强、河湖众多、冰川冻土广布、生物多样性丰富。青藏高原面积广大,高原内部的自然环境差异显著,并具有明显的区域分异特征,根据拟订的原则、方法和指标,青藏高原可划分为10个各具特色的自然区,包括:果洛那曲高原山地高寒灌丛草甸区、青南高原宽谷高寒草甸草原区、羌塘高原湖盆高寒草原区、昆仑高山高原高寒荒漠区、川西藏东高山峡谷针叶林区、青东祁连高山盆地针叶林草原区、藏南高山谷地灌丛草原区、柴达木盆地荒漠区、昆仑山北翼山地荒漠区、阿里山地荒漠区。  相似文献   

16.
青藏高原盆地系统演化与高原形成时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青藏高原在以时间为坐标的隆升过程中,高原的范围、高度都是呈阶段性递增的.随着青藏高原的构造隆升,在高原的内部和外围发育了众多的沉积盆地,在这些沉积盆地中详细地记录了青藏高原的隆升过程.高原北部盆地的演化显示出向北递进增长的特征,以南北挤压为动力背景的北部前陆盆地演化代表了盆地对高原周缘造山带的响应关系:金沙江缝合带、昆仑山、祁连山的新生代逆冲抬升的时间分别为53 Ma、46 Ma和29.5 Ma.对高原南北盆地-造山带的构造演化对比发现:祁连山和高喜马拉雅的逆冲时间相同,说明青藏高原在渐新世基本定型.  相似文献   

17.
40 Ma B.P."原青藏高原"的提出使得青藏高原的早期隆升历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其向东的延伸情况不明。青藏高原东缘若尔盖高原、龙门山冲断带和四川盆地有机地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原-山-盆体系,成为揭示青藏高原隆升和生长的理想场所,而位于高原内部若尔盖地块的红参1井更为此提供了宝贵素材。基于红参1井的构造恢复和低温热年代学研究结果,结合区域上已有的低温热年代学和古高程数据,提出青藏高原东缘在早新生代印-亚大陆碰撞之前就已形成了高原,称之为若尔盖古高原,并从基底构造属性、构造变形、地壳缩短与增厚、沉积记录等方面对其进行了论证。红参1井钻井剖面构造恢复结果揭示所钻遇7 000余米的三叠系复理石层系实际上有46%的厚度是由构造重复所致,连同广泛发育的晚三叠世埃达克质花岗岩以及利用中性岩浆岩Sr/Y比值估算的地壳厚度,共同表明青藏高原东部松潘-甘孜地区在晚三叠世就已发生了实质性的地壳加厚。红参1井多重低温热年代学[锆石(U-Th)/He,磷灰石裂变径迹和(U-Th)/He]测试结果揭示若尔盖地块分别在白垩纪中期(约120 Ma B.P.和约80 Ma B.P.)经历了2次快速的冷却事件,累计剥蚀厚度达5 km,之后转入极其缓慢的冷却过程,暗示其已进入高原化阶段;而在整个新生代期间处于近乎"零"剥蚀的状态而被动地抬升到现今高度(不同于常见的山脉隆升,地块隆升代表了一定范围的区域整体抬升)。因此,青藏高原东部若尔盖地块最晚在白垩纪末期就已形成高原,即若尔盖古高原,其范围可能包括三叠系复理石层系覆盖的大部分松潘-甘孜地区,并可能向西与羌塘古高原相连,构成羌塘-若尔盖古高原。若尔盖古高原的形成不仅造成四川盆地西缘在白垩纪中期出现了重要的物源转变,更重要的是加剧了青藏高原东缘白垩纪气候干旱化,出现了大量沙漠沉积和膏盐沉积。若尔盖古高原的发现不仅有助于深化对青藏高原隆升和生长过程的理解,也将引发对青藏高原形成机制的重新思考以及对其气候-环境-资源效应的关注。  相似文献   

18.
湖泊——青藏高原上的璀璨明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藏高原是我国湖泊分布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各具特色的湖泊星罗棋布地点缀在高原上,使圣洁、美丽的高原仿佛披上了一层妩媚灵动的面纱。湖泊的分布青藏高原的湖泊以成群分布为特点,大多分布在海拔4,000~5,000米。湖泊群绝大多数都自立“门户”或独成“一家”地出现在高原众多山脉之间的盆地、山谷和洼地。青藏高原上面积大于1平方千米的湖泊有1,091个,总面积44,993.3平方千米,约占全国湖泊总面积的49.5%,是地球上海拔最高、数量最多、面积最大的湖群区。在我国27个面积超过500平方千米的大型湖泊中,就有10个分布在青藏高原上。其中,最大的是…  相似文献   

19.
陈昌毓 《大自然》2012,(1):18-19
青藏高原东西长约2700千米,南北宽约1400千米,面积约240万平方千米,平均海拔高度4500~5000米,是我国最大的高原,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有“世界屋脊”之称。  相似文献   

20.
《大自然》2017,(6)
正对于苍茫辽阔的青藏高原,人类始终知之甚少,这也正是国内外各个领域的科研工作者争先来到这里的原因。作者从青藏高原缺水、低温、多风以及强辐射的气候特征入手,介绍了高原植物的适应性状,展现了高原植物生命的顽强与坚韧。2016年夏天,我们一行五人前往青藏高原可可西里开展科学考察,为研究青藏高原植物多样性的历史由来和演变采集化石标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