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夏花 《科技信息》2009,(30):137-137
《骨》中莱拉突破族裔文化中的二元对立,成功地构建了具有族裔文化双重性特征的混杂性文化身份。这种混杂性文化身份的出现为华裔美国人的文化身份认同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以家庭中各成员间的关系为切入点,解析《骨》中莱拉的混杂性文化身份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2.
鱼尾狮像作为新加坡的象征,代表着新加坡独有的多种族特征与文化身份的混杂性。可以借由鱼尾狮像的蕴涵,探讨新加坡保持多元文化差异与种族共存的社会特征。华人在新加坡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族群,面临着在纷繁复杂的文化构成中确立自己的文化身份的问题,文化混杂环境导致新华文学在海外华人文学中呈现出独特的张力。  相似文献   

3.
极端的翻译策略客观上产生并服务于本质主义的文化身份观。全球化时代要求建立流动复合的文化身份,与之相适应的是异化与归化有机结合的混杂策略。实施混杂策略的关键在于认识文化身份的开放性,从当下的文化语境出发,针对源语文本的具体文化因素选择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4.
在日益全球化的语境下,跨域写作的海外华语文学已经成为世界文学的重要一脉,它的崛起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文化重建和文化史重新书写的作用。文化身份是作家在异域确立自我主体意识和获得自我归属感的重要表征,生活在两种文化夹缝中的海外华语作家在文化身份上呈现了鲜明的混杂性和双重性。  相似文献   

5.
二战后、在多元混杂、异质共存的美国,犹太裔女性剧作家通过恢复本族文化的"本真性"并且在舞台上彰显出杂糅性的当代少数族裔女性生活,塑造出了具有浓烈民族特质的犹太裔女性戏剧,为犹太族裔戏剧建构其文化身份贡献了不可小觑的力量。  相似文献   

6.
福斯特的《霍华德庄园》体现了阿诺德的文化观,即文化是我们思想过和言说过的最好的东西,具有启蒙大众、提升物质文明的作用。在小说中,施莱格姐妹代表阿诺德所定义的文化,威尔考克斯家代表阿诺德所批评的机械和物质文明。小说的作者让他们之间联姻,本意是为了体现文化的力量,让文化提升机械和物质文明,但在实践的过程中文化却陷入了困境。  相似文献   

7.
马修·阿诺德是第一位将"文化"这一概念明确地置于其理论中心位置的人。他生活在物质丰富但精神信仰缺失的英国维多利亚时代,面对精神断裂和社会巨变,阿诺德推崇以文化衔接新旧世界的裂痕,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阿诺德所言的文化与宗教有着错综的关系,这与其文化观也是不可分割的。从马修·阿诺德文化观产生的时代背景、其文化观中文化的品格及文化与宗教、文学的关系三方面来详细考察阿诺德对"文化"的阐述,由此来发掘文化概念的最初渊源,这对我们今天的文化研究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文化巨擘马修·阿诺德一向被视为文化守成的代表;但同时他又是绝对主张变革的.不过,阿诺德所希望的改革,绝不是简单地脱离历史和文化的根基,也不轻言甩掉历史、文化、情感和心理的包袱,而是在理智中慎思变革,在继承中大胆创新,在秩序中平稳推进.阿诺德的文化改革观,在今天这样一个倡言改革的时代仍富有启迪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美国殖民时期地名文化这一独特现象文化入手,通过对产生于多文化背景中的地名来源及其复杂的历史和政治背景的分析来探讨美国文化身份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文化同化和文化多元化的特征。本文重点介绍了美国文化身份和殖民时期地名文化,回顾了殖民时期美国文化身份发展历程,详尽的分析了美国殖民时期地名形成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文化同化性和多元性。  相似文献   

10.
杨键  龙丽娟 《广西科学》2018,25(3):253-257
酶催化生物体内化学反应,是生命代谢形成运转的动力。与传统观点认为酶具有专一性催化功能相对,近年来生物信息与实验分析都证实了酶具有多种混杂催化功能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在过去的几十亿年里,古老酶一直不断演化以适应变化的环境,形成现代功能多样的酶蛋白家族。基于独特底物结合模式和动态蛋白结构的催化功能混杂性是酶蛋白适应性演化的基础。酶的混杂活性有望被开发应用于药物酶法合成及环境修复领域。本文就酶催化功能混杂性的普遍性、分子机理、可进化性等方面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文化身份意识是作家对现实文化的一种体认,文学作为特殊的文化现象,是作家以显在的文学层面展示自我文化身份意识的一种方式。以社会文化转型期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分析为切入点,既可窥见作家对现代知识分子文化身份的坚守,又能获得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研究的审美性及社会性启发。  相似文献   

12.
文化身份一直是华裔美国作家的主题。谭恩美在其成名作《喜福会》中,通过描写女性关系特别是母女关系向我们展示了华裔女性苦苦寻找文化身份的精神之旅。本文拟分析小说中的"女儿们"的文化认同问题。通过分析女儿对母亲及其所象征的中国文化态度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出,华裔"女儿们"在寻找自己的文化身份时都经历了一个苦苦寻觅的过程,其结果就是对中国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13.
马修·阿诺德作为文化研究的先辈。将文化视为美好的事物和心灵的反应,超越了传统上将文化理解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概念。他非常强调文化的和谐性、教育性和为社会所共享性,同时也强调要将通俗文化放在大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去研究。“痞子文学”、“贺岁片”、“新写实主义”、“超女”、“选秀”、“学术超男”等名词描绘了中国近二三十年的大众文化发展的轨迹。本文将结合阿诺德的文化理论来探讨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表象和本质。  相似文献   

14.
张承志在当代文学史上无疑是个"独特"的存在。这个"独特"不仅是其文学创作的独特性,更是他思想情感以及文化身份的与众不同。作为当代文坛最重要作家之一的张承志,由于历史、文化、信仰、血缘、性格等多方面原因,造成他文化身份的多样性。其中各种因素相互渗透,形成了一个复杂的身份认同体系。尽管张承志拥有多重身份,但是其文学创作所一直坚守的底层情怀和反抗气质从未改变,这也是理解张承志文学创作深刻内涵的基本线索。  相似文献   

15.
东兴京族文化中的混杂现象(主要含括西方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体制话语、越南当地主体民族文化以及广西其他少数民族文化等因子)存在,既有历史的客观原因,也有该民族性格的使然。“混杂”的主要价值在于:没有民主,就没有混杂。混杂就是多样化。多样化的呈现就是民主化的反映,或多或少是对威权话语的消解。  相似文献   

16.
斯图亚特·霍尔(Stuart Hall)被称为当代文化研究之父,对当代文化研究有着重要贡献。霍尔的文化理论研究涉猎诸多方面:媒介传播、文化身份、文化差异、文化认同与族裔散居、种族与族性、社会与权力等等。在他几十年的文化研究中虽然有过诸多的转向和焦点,但对"他者"身份的源起和构建研究始终是一个不悖的原点。霍尔从自身的"他者"身份开始,探究了"他者"身份形成的实质是意识形态,而多元文化和文化表征及实践则是"他者"构建的主体。  相似文献   

17.
对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短篇小说《他是否还在人间》的研究,可以从身份问题入手,探讨小说中4个青年画家的自我身份认同、社会身份认同和混合身份认同以及三者之间的关联。小说中米勒诈死并改名换姓,虽然以一个富商的身份活着,但是那个热爱画画、充满梦想的青年已经死了,他最终活在孤独与痛苦的混杂身份中,即他的肉体活着,而精神已死。  相似文献   

18.
《少儿科技》2012,(7):1-1
演讲开始,科学家阿诺德从容地走上讲台。此时,屏幕上赫然出现一张怪物图片。“这家伙是什么?有谁知道?”阿诺德开口问。  相似文献   

19.
岱庙壁画《泰山神启跸回銮图》作为封禅祭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颇受学术界的关注,但有关壁画绘制年代与壁画主要神祇身份说法不一。本文从壁画与建筑的关系及道教典籍资料出发,对壁画绘制时间及主要神祇身份做出细致考释。  相似文献   

20.
以汉语为载体的马华文学在马来西亚处于微妙的文化混杂语境乃至边缘化处境。在中国-东盟文学关联域,马华文学代表作家黄锦树具有特殊意义。他的"中国后裔之子"和"南洋之子"双重身份,使他能够游刃于华人文化与马来西亚文化之间。一方面,黄锦树关注中国性的书写;另一方面,又在不断拆解历史传统,进行马华文学的本土重写。黄锦树的文学作品昭示了双重身份与文化混杂的"第三空间"特征,在当代海外华人文学创作与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