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正1964年,李约瑟在《东西方的科学与社会》中提出"为什么近代科学只在欧洲没有在中国文明(或印度文明)中产生?"这就是所谓的"李约瑟问题"。其实,对中国为什么没有产生近代科学,远在明末西方科学输入中国时就有讨论。当时,未被"挨打"的中国人没有以仰视的姿态看待这一完全不同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西方文化.而是以对等的心态探寻中西之间的不同与差距,寻求中西会通,并开始反思中国科学落后  相似文献   

2.
杨舰  刘丹鹤 《科学》2005,57(5):44-48
创办于1915年的中国科学社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间综合性科学团体。它凝聚了一大批科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并通过创办科学期刊、从事科学教育和开展科学研究等活动.开拓了近代科技在中国普及和发展的新局面。本文试图追寻历史上中国科学社与清华之间的联系,为理解近代科技在中国的早期传播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3.
两种文化的一次碰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晓雷 《自然杂志》2005,27(5):304-306
<海客述奇--中国人眼中的维多利亚科学>一书描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近代科学文化早期碰撞时的情形并进行了一些反思.本文由此进一步探讨了科学本身的内涵,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发生在中国以及科学文化如何传播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张剑 《科学》2006,58(6):26-28
任鸿隽作为中国近代科学最为重要的组织者之一,他是中国科学社的灵魂人物,先后出任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中基会)领导人、四川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总干事兼化学研究所所长等。他关于中国近代科学全面发展、优先发展与有序发展、国家发展的科学发展战略理念,通过这些职位与实践,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近代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今年是任鸿隽诞辰120周年,梳理他的科学发展战略理念及影响,不仅是对他的缅怀,对今天我国科学发展也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李大光 《科学》2005,57(6):13-16
科学和公众之间历来关系复杂。科学家团体、政府和公众在战争期间、和平期间和社会发生动荡时,对待科学的态度历来不甚一致。科学家和政府为了使科学和技术能够得到顺利发展,一直在努力通过某种传播方式使公众能够支持科学事业,而公众则在自己的社会政治体系和语境内对科学有着不同理解并变换着看法。科学传播模式就形成一门可以研究的学问.也成了近代自然科学学者与人文学者讨论的话题.研究科学和公众之间关系的学问也逐渐成为一个多学科的综合性领域。各国学者越来越发现,科学家和政府最初想通过科学知识灌输的模式使公众成为具有科学素养的群体和纳税人,使他们成为支持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人,但事实表明,事情远不像他们想象得那样简单。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再次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我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曾经长期领先于世界,为什么到了近代反而落在西方的后面?这段历史经验如果总结得法,不仅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而且将使子子孙孙永远引以为戒,受益无穷。痛定思痛,近代科学技术落后的转折点落在明末的多事之秋,而其肇端则由来已久。英国的李约瑟博士“常常喜欢把中国的进化大略表示为一条相对平缓的上升曲线,比欧洲(例如)在公元二世纪到十五世纪之间的相应曲线明显上升得更高。”两条曲线继续延伸,到了明朝末年,我国封建社会的隐患发作,诸矛盾集中暴露,科学技术在社会大动荡中横遭浩劫,近代科学迟迟不得发生。然而,时不我待,西方的科技复兴正“春风得意马蹄疾”,开始指数式的陡然上升,迅即在许多领域中达到了  相似文献   

7.
陈旭升 《自然杂志》2003,25(2):100-105
事物的发展似乎总是经历着否定之否定过程.在古希腊时代,科学与艺术曾融合于一体;到了近代工业化社会,科学与艺术之间逐渐产生了隔阂;在现代信息社会中,随着电视媒体的普及和Internet技术的发展,全球化信息传播的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科学家与艺术家相互间有了更多思想交流的新渠道,科学活动与艺术活动再度彼此靠近,大有相互融合之势.  相似文献   

8.
张剑 《科学》2005,57(4):42-45
学术交流是科学家创建科学社团的原动力,定期召开学术讨论会与创办期刊是科学社团体制化的学术交流模式。中国科学社作为一个综合性科学社团,在中国近代科学交流的基础——科学名词术语的审定统一、学术讨论会与刊物学术交流等方面为中国科学交流系统的形成作出了独特的贡献,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中西方火器技术的分野开始于火药西传以后。在这一重大世界历史事件之后,西方对火药的改进在实验上经过了经验观察、机械实验和电实验三个阶段。同时,火器技术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是,由于生产力水平不同、战争形式和战争观念不同,与西方相比,直到鸦片战争前,中国的火药实验一直停留在经验观察阶段,火器技术也停留在滑膛,前装、火绳点火的阶段。这些近代军事技术的落后是中国军队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王勇 《科学》2007,59(6):41-44
“西学东渐”是影响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重要因素。医学科学作为西方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的传播不仅使中国卫生医疗体制发生了重大变革.还改变了国人的生活方式乃至思想观念。西方医学科学传人中国以后,由于它与中国传统医学是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发展的医学体系,两者之间不免产生矛盾。从近代中国历史发展总体进程来看,  相似文献   

11.
张剑 《科学》2005,57(2):42-45
1914年从美国倚色佳小镇走来,到1960年黯然退场于上海.中国科学社经历了北京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历史时期近半个世纪的风雨沧桑。作为近代中国社会影响最大的综合性科学社团,中国科学社团聚了数千名当时的学术精英,在科学传播、科学研究、科学交流、科学家社会角色的形成等科学体制化诸方面对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2.
陈宝国 《自然杂志》2008,30(5):304-308
当中国科学与文化在近代中国多舛发展并渐进到20世纪的时候,丁文江的名字是应当被人们记起并应该给予格外注意和加以研究的人。丁文江首先是一位地质科学家,同时又是一位兼具了作为“学者”所应具备的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信仰与为科学真理的探求所应具备的深邃的思维、不懈的探索,坚强的毅力的科学的思想者。本文仅就丁文江作为中国近代科学与文化的倡导者,中国地质科学的奠基人。为中国近代科学与文化的发展所做的推动与贡献作了一介绍。  相似文献   

13.
当中国科学与文化在近代中国多舛发展并渐进到20世纪的时候,丁文江的名字是应当被人们记起并应该给予格外注意的.丁文江首先是一位地质科学家,同时又是一位兼具了作为"学者"所应具备的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信仰与为科学真理的探求所应具备的深邃的思维、不懈的探索,坚强的毅力的科学的思想者.本文仅就丁文江作为中国近代科学与文化的倡导者,中国地质科学的奠基人,为中国近代科学与文化的发展所做的推动与贡献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4.
编后记     
中国科学院空间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前所长、北京科技大学教授方正知先生在《X射线物理学的新发展》一文中详尽回顾了伦琴发现X射线以来94牛间X射线物理学的迅猛发展历程。阐述了X射线学与其它学科相互渗透和交叉,产生了许多新的学科领域,在工业上的广泛应用一直处于尖端地位,对近代科学和近代技术的发展都有着极广泛的影响,为近代等离子体X射线学、离子碰撞X射线学、粒子沟道X射线学、异缘  相似文献   

15.
创新文化与创新社会建设是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50多年前,英国“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李约瑟在其巨著《中国古代科学与文明》留下的“李约瑟难题”,即“中国古代有杰出之科学成就,何以近代科学崛起于西方而不是中国?”,讨论至今尚无定论,然而,大量相关的研究成果都直指中国近代科技创新背后文化环境这一潜在的深层次的因素。类似的问题与讨论很多:杨振宁教授一句“中国大学办得很成功”,立即引起了相当多的议论;每年诺贝尔奖颁奖时节,国人总要习惯性地表现出“既爱又恨”的复杂心理。毋庸置疑,创新文化是一个国家跻身世界民族强林的“身份证”,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持续创新和社会快速发展的强力支撑,其实质是科学文化与人文创新互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创新文化与创新社会建设是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50多年前,英国“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李约瑟在其巨著《中国古代科学与文明》留下的“李约瑟难题”,即“中国古代有杰出之科学成就,何以近代科学崛起于西方而不是中国?”,讨论至今尚无定论,然而,大量相关的研究成果都直指中国近代科  相似文献   

17.
杨池明 《科学通报》1999,44(24):2659-2662
传染性脑神经疾病研究领域时对朊病毒的研究在近年来一直处于一个困境,本文对朊病毒研究的历史和进行了精要的评述,着重阐述了“唯蛋白”假说的建立和发展及其中存在问题的根源,包括为什么“唯蛋白”论无法被完全接受,并指出为彻底解开分子神经科学中的朊病毒之迷,有在碍技术及理论上的障碍尚待冲破,旨在不仅能够帮助更多的科学工作者理解朊病毒现象,而且指出这方面的工作需要得到除分子基因学和蛋白科学以外领域的大量科学家  相似文献   

18.
气论对现代物理学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飞 《大自然探索》1994,13(2):89-93
本文对中国古代气论中的准物理学思想与方法作了简要的归纳,认为可以用气论和原子论思想,来大致概括东西方两种不同科学观念和科学传统的主线,而以太论观念及其对近现代物理学的影响,正是气论自然观在西方近代科学中的投影。解决现代物理学前沿疑难的关键很可能在于跳出陈陈相因的原子论观念框架,从中国古代气论自然观中吸取有益的认识论与方法论的启迪与联想。  相似文献   

19.
论伽利略在科学史上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炜 《大自然探索》1999,18(3):117-120
伽利略是意大利杰的科学家,近代科学的奠基者,被称为近代科学之父,对力学和天文学等学科有许多伟大的贡献,还创立了理性与实验相结合的新的科学研究方法,并有丰富的科学思想,本文对伽利略在科学史上的地位进行评述。  相似文献   

20.
本文考察了近代科学在中国的移植过程,指出在中国传统文化氛围中,特定的价值取向对科学传播的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